黄锦枝,马来西亚侨属,1941年出生于泉州惠安,与中国现代茶界殿堂级人物庄晚芳、陈椽、林馥泉、骆少君教授都是惠安老乡。香港协和茶行有限公司创始人。从事南洋侨销茶贸易逾40年,是华人茶界资深茶叶制作和审评专家,亦是中国茶产业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亲历者和见证人。著名茶文化名人寇丹先生说:“黄锦枝老师一生事茶,功在茶乡利在城镇,为茶人之楷模。”
在十几二十年前,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对外开放的程度有限,于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香港在茶叶贸易上就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转运港角色。1980年代末期自1990年代中期,陈年印级古董普洱茶在香港并不如现今热络,当时是铁观音和武夷岩茶的全盛时期,有不少国家级的优质半发酵茶都会进口到香港贩售。
笔者这一次很荣幸访问到早在1980年代时,就已把武夷岩茶引进到香港的协和茶行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黄锦枝先生。
香港以前的武夷岩茶
黄锦枝表示,当年进口香港的武夷岩茶数量很零星,而且品种也不多,是由泉昌有限公司总代理的,当时,输港的武夷岩茶是用木箱盛载的。以前武夷山当地的茶农制作的武夷茶不能直接出口,因为出口必须经过国营的机构,例如福州或厦门口岸的进出口公司。过往,那些优质的岩茶是国家规定必须由这些进出口公司统一收购才能出口的。
那时进口到香港包装发售的武夷岩茶,通常是用很传统的锡罐或铁罐承载,标准为250公克,品种只有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和肉桂等,款式种类并不多。
1980年代跟名师学艺
黄锦枝有鉴于此,于是决定从事武夷岩茶进口的生意。做茶还得要先懂茶,所以他在1980年代初中期就师承姚月明前辈,连续三年到武夷山跟姚老学习制作岩茶。已故的姚老前辈,是福建省茶叶学会的理事及南平地区茶叶学会理事长,对福建茶尤其是武夷岩茶之了解非常深入。
黄锦枝印象最为深刻的事件,是有一次师傅出考题,连续泡了十几种不同的武夷岩茶,要徒弟们逐一辨识。黄锦枝可以辨识到当中六款岩茶的茶种与山头,其实已算是不错的成绩,但黄锦枝学艺精湛,在品饮十数种茶汤之后,仍可以指出其中一泡茶当中含有焙火的焦叶。结果检验时真的在该泡茶中拣出两条焙焦了的焦叶,姚老前辈当时也称赞黄锦枝已经出师。
黄镇国(左一)陈书省(左二)黄锦枝
除了姚老前辈外,陈书省先生也是黄锦枝的恩师,他是武夷山相当出名的老前辈,在好些年前已经仙逝。当年武夷山人视他为活宝,因为陈书省先生在茶叶审评上的经验相当丰富。黄锦枝向笔者讲述,陈书省先生有能力单凭口感就可以辨认出武夷山36峰99岩每一产区岩茶的口味,的确是武夷山茶界的一个传奇。以前黄锦枝在茶学问上有任何疑难杂症,也会请教陈书省老前辈。
而黄镇国是黄锦枝的知己,黄锦枝表示:“黄镇国老师是我上武夷山认识的第一人,是老乡,现在好兄弟 ,83茶人的大红袍是他主持下制作的,当年他副局长主持工作,这产品我是海外总代理。陈书省老师也是他引领我认识的。”
学成满师创立协和
学成满师,当然要闯一番事业。当时黄锦枝认为武夷岩茶是一种美好的茶,回甘足、茶韵好,尤其是那个岩骨风韵,实在应在香港推广并引进,让香港的爱茶人可以品饮到福建省的名茶。于是他在1986年成立协和贸易公司,发展理想后转为有限公司,就是现在的协和茶行(香港)有限公司。现在除了黄锦枝自己还会亲自定制产品以外,也有两位儿子帮忙打理公司的业务。
武夷茶王大红袍
1980年代,由于黄锦枝与国内茶界的关系良好,于是经常可以取得武夷山茶叶原材料的第一手资料及其优质茶青,制作精良的大红袍和武夷岩茶。各位茶友可曾品尝过一款以金色玻璃纸为外包装的武夷茶王大红袍二十公克小盒装(以下简称“金色小盒装”),这一款式包装的大红袍岩茶,就是黄锦枝多年来的杰作。
著名茶文化学者陈文华教授、余悦教授与侯军先生当年作客协和茶行
金色小盒装,最早生产于1988年,是协和茶行与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合作的产品。当时这款武夷岩茶大红袍是选用最上等的原料精选制作的。由于精优的原料不多,因此每年生产不多于5000盒,外包有一层透明的金黄色玻璃纸,具防潮的作用。
选用金黄色的原因,是要配合大红袍质优的美誉,彰显是精装特选的“茶之王者”。可是当年大陆并没有生产这种金色的透明包装纸,于是黄锦枝需在香港定制这些外包的玻璃纸,然后运回大陆包装。金色小盒装除了有高级的金黄色玻璃制作外包装之外,黄锦枝制作这些小盒武夷岩茶时,更显出茶人用心的风范:因为金色小盒装是采用双重包装的,这么耗材的设计肯定会增加成本,但其目的是要阻挡光线,也可进一步防止潮湿。因为岩茶只要受潮就算不发霉,口感与味道也会被破坏,所以防潮的功夫一定要格外注重,由此举也足见黄锦枝的用心。
可惜由于市场的改变,中国大陆经济起飞,内销市场需求很大,要采购像以往用于金色小盒装的优质武夷岩茶原料十分困难。由于优质的原料已难以觅得,加上制作成本日渐高昂,利润空间越来越少,在世界经济大势及坚持在不可“将货就价”的情势下,协和茶行最终在近几年已不再制作这款金色小盒装的武夷茶王大红袍,也不再发售。
1995年黄锦枝(右二)与恩师姚月明(左二)、王顺明(右一)在武夷山国际无我茶会上留影
现在存于协和茶行的金色小盒装,也是以前向香港百货公司回收的旧货,余下的只是请朋友和客人品尝一番,说说故事。说实在的,在茶叶价格日高,但消费者却不愿花钱购买,停止生产其实是市场投票后的结果。这并不意外,只是笔者对于这种制作精良的武夷岩茶不再生产感到惋惜。
九二年金色小盒装
专访时,谈起那张订制的金色外包玻璃纸,原来有一个小故事。本来,这些金色小盒装的外观应该是每年都一样的,但不知为何,在一九九二年时,这些常规在香港订购的金黄色外包透明玻璃纸,在运抵武夷山茶厂时才发现比以往所订购的外包装玻璃纸短了一截,于是必须订制额外的一九九二年的贴纸,把短缺的玻璃纸贴好,才不致浪费了那些错误生产的玻璃纸。就是因为这次特别的意外,造成一九九二年金色小盒装与其他年份的金色小盒装有所区别。
优质的武夷岩茶
优质好喝的武夷岩茶,黄锦枝称之为“有水底”的岩茶,其茶质力度要足、要有“岩韵”,新鲜制作的武夷岩茶力度虽刚强,却不可以带苦涩。黄锦枝指出,以传统制作方法生产出的武夷岩茶并不是没有,只是现在的批发价格比当年高出不少,茶农根本不需要把茶卖到香港,因此,现在要在香港寻得一斤好的武夷岩茶,除非有相当好的价格,否则很难会有茶商愿意进口优质的武夷岩茶,因为中国大陆民众的经济环境和消费力,实在比香港好。
武夷岩茶的陈放
制作精良的武夷岩茶也是越陈越香,存放约二十年左右,就已经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化境。黄锦枝告诉笔者,如果是普洱茶的话,则要约有红印团茶的岁数才可以达到此化境。因此,不少爱品茗的茶人,都很喜欢老岩茶。
与原崇安县委书记赵大炎及合影,席上系黄老收藏的母树大红袍
大红袍无分第几代
在岩茶学上,黄锦枝有件事要向茶友澄清,就是大红袍并没有第几代的区别。大红袍乃武夷岩茶之王,那几棵原株的母树大红袍,原来就是生长在九龙窠悬岩绝壁之上。经过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努力研究后,无性繁殖育苗栽种成功,在自然的生长环境下,就可以保持到原株母树岩韵风味的大红袍。由于是以无性繁殖母树大红袍的方法进行量产,所以剪枝出来后的大红袍基本上还是那些基因。因此,只要是剪枝的大红袍,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下生长,也可以称之为“大红袍”,根本没有第几代大红袍的区分。
武夷岩茶,在清朝时已经成名,但由于战乱以致多年的资料散落,所以茶叶研究所派遣专家在武夷茶区寻找各大名枞的原株产区。所以黄锦枝认为,在今天这一刻,优质的武夷岩茶都统称为大红袍也没有错。
武夷岩茶不等于水仙
黄锦枝向笔者指出,只有采用生长在武夷山上风化沙石岩土上的茶树而制作的茶叶,才可以叫“岩茶”。如果只是在平地生长的,只可以叫“洲茶”,亦称为“水仙”。黄锦枝认为武夷岩茶是福建乌龙茶闽北茶系当中的“大家闺秀”,铁观音就是(闽南乌龙)“小家碧玉”,各有风韵,各有市场。
香港“十二金钗”
由于武夷岩茶的品种非常多,当年,黄锦枝就挑选了十二个传统优质、具名气的武夷岩茶品种在香港推广,并在“红楼梦”里取材,于是就把这十二诗武夷岩茶组合,并命名为“十二金钗”,成员包括:
1.大红袍;2.肉桂;3.单枞奇种;
4.老枞水仙;5.铁罗汉;6.金锁匙;
7.千里香;8.大红梅;9.白鸡冠;
10.水金龟;11.不知春;12.不见天。
这“十二金钗”是最优质的武夷岩茶。因此每年每款的产量,都不超过一百公斤。当中的“老枞水仙”,当年是必须要摘取年龄达三十年以上的茶树,方可以制作最顶级的“老枞水仙”。
岩茶输港后的消费对象
协和当时制作的岩茶属于高端消费的茶叶种类,目标消费族群是当年要到中国大陆或香港经商的台湾同胞及华侨。这些华侨包括来自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国的经商人士,客户当中更有一些是远道从日本来的。
由于当时中国大陆不及现今开放,台湾同胞及华侨就必须要到香港停留几天,顺道在香港买一些中国大陆的商品回去,香港以前国货公司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因此,协和所制作的岩茶,本来是希望推荐给香港本地的消费者,但最终的消费对象却变成是台湾同胞及华侨,因为香港市民较少人认识和购买武夷岩茶。
经过时代的转变,国内现在开放了,经商的华侨不用再在香港停留转机而可以直接到大陆各地,所以这些以前为台湾同胞及华侨而进口的武夷岩茶生意,也都跟随着时间的巨轮而停止。
香港本地消费岩茶的量不多,一方面是因为追求岩茶的消费者较少,而且这属于高消费,能负担好喝岩茶的茶友不多。同时茶人消费的模式也在改变。1990年代初,中国消费风气并不盛行,消费者留港消费,故以前香港的茶叶或其它日用品,不论质料及价格都具有竞争力。而且当时香港的房地产业相当旺,市民收入高,自然也愿意多付一点钱。可是,自从金融风暴后,香港的经济大不如前,市民花钱更是谨慎,回中国大陆买茶才是真正划算的消费。于是买到的茶叶,不论好坏,都要先喝些才会愿意再花钱购买。因此,香港的茶叶消费市场并没有因此与经济同步复苏,倒是一些外地为寻陈茶而来的人士,会选择在香港买茶叶。
八八年的大红梅
在专访期间,笔者有幸可以品尝到将近二十年的老岩茶——一九八八年的大红梅。大红梅岩韵明显,面对回甘温柔的花香,令人甚是满足。茶汤入口即化、爽甜,有轻轻的陈茶梅子味,生津,质厚润泽,醇绵,已无苦涩味不在话下,神奇的是入口就化开,柔中带有劲道,是种陈年的劲道,就像一股内力。茶汤如胶浆般黏着口腔四壁,像是要向外扩张的柔甘茶韵,如饮甘泉般不再有口渴的感觉,不愧是陈年的好茶。呼气的时候,那股花香从咽喉处散发向前,喝茶最过瘾的感觉莫过于此。
九五年大红袍
当笔者在品尝过那么优质的1988年的大红梅后,虽然也泡饮了1995年大红袍,有很重的岩韵味,但与刚才的大红梅相比,就较为逊色了。并不是这1995年大红袍的水准不够,它也是十分好的茶,但在那无懈可击的1988年的大红梅面前,有点毫无还击之力的感觉。黄锦枝请笔者喝的尽是好茶,便笔者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可惜,这些老茶,茶友想买都没有了。黄锦枝感慨地说: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盒装茶已经是旧茶,不再新产。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茶叶原材料涨价不少,以致在香港难有市场,于是协和就不再制作包装武夷岩茶了。这次接受专访只是让这些走过的历史下记录,仅此而已。
转载自悠哉茶话,配图文字略有调整,非商业用途,仅作为文化宣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