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是我国历史上和“闯关东”类似的名词,大意是指我国的人去南洋区域从事打工、经商等生活。据资料介绍,从唐朝末年开始,断断续续就有老百姓移居南洋(期间有几次移民洪流期),千百年来,移居南洋的老百姓及后代已达数千万人。这其中,福建移民是中坚力量,有资料显示,福建的闽侨和外籍闽人多达五六百万人。这海量的人口中,不乏杰出的人才。
本文的主人公潘受,于1930年南渡新加坡,当时他年仅19岁,断断续续在新加坡生活了60多年(当中有几年在重庆生活。老人1999年辞世,享年88岁)。他用自己的一生,描绘了一位在异地生活的文化名士应有的高雅精神风貌。
作为一名家境平平的青年,潘受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但他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却是突出的:初到新加坡,他担任报社编辑;不久又曾执教于华侨中学、道南学校。1935年至1940年,他还担任道南学校校长。1953年,第一所海外华人大学开始筹办,富商陈六使、李光前等投巨资,三轮车夫、市民,工人争相捐资,潘受获任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委员,为学校的建立,贡献很大。
1955年,南洋大学正式成立。时任校长林语堂因故离校,当时学校尚未正式开学,潘受临危受命,以大学秘书长身份,扛下艰苦责任,主持学校工作,直到1959年第一批437名学生毕业时才正式辞去职务!潘受这种不辞劳苦,不畏艰险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事实上,潘受的素养除了管理能力之外,文从沈梦了解他更多的能力是在书法艺术上。现在并没有资料介绍他书法师承,但可以看出他的书法源自颜真卿、虞世南,后转习魏碑,在楷书、行书方面造诣极深。经多年历练,遂形成线条老辣、自成一家的书法风格。
潘受的书法,越到晚年越老辣飘逸,每当有人求字,当众挥毫,片刻而就。他一生淡泊名利,且乐于奉献,对书法的传承,他更为看重。
1979年,潘受获任新加坡书协顾问职务。此后20年间,通过与中、日、韩等国家的书法交流活动,他的名气渐渐广为人知,刘海粟称赞他“书法之精、诗笔之美,并世所罕见!”
新加坡当地对潘受也给予了极高的重视:1984年及1991年,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为他举行了两次书法展。他又数次获得新加坡政府多项荣誉勋章。
时至今日,尽管辞世近20年,潘受的书法作品仍在新加坡能被常常见到,他的诗书艺术,得到了热爱中华文化的新马华人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