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发布《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团结引领服务知识分子的重要举措,对于把各方面优秀知识分子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形成不懈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具有深远意义。
厦门大学有着光荣的爱国历史和传统,以陈嘉庚、罗扬才、萨本栋、王亚南、陈景润等为代表的“四种精神”就是爱国奋斗的生动体现。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些人物的光辉事迹,更好地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拼搏、砥砺前行,按照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汇聚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书写厦大人新的华彩篇章。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村一个侨商家庭,早年从父经商,在南洋谋生,他诚毅为本、艰苦创业,成为东南亚橡胶业的拓荒者和先驱,被誉为“橡胶大王”。
成长于内忧外患、民族危亡、国难深重的时期,陈嘉庚目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辛亥革命后,陈嘉庚的视线从一乡一族转全省全国,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思想也从朴素的爱国主义发展为希望祖国走向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高层次爱国主义。他一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崇高品质,构成了伟大的“嘉庚精神”。2014年,时值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中指出,“陈嘉庚先生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分别从“倾资兴学”“支援抗战”和“参与新中国建设”三个方面,分期介绍陈嘉庚先生光辉的爱国之路。
殚精竭虑 创办厦大
陈嘉庚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在于报国,但报国的关键在于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1893年,他20岁时就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1913年又创办集美小学。此后,他与胞弟陈敬贤先生一起,边集资边办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在家乡创办了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在内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资助了闽南20个县市110多所学校;并在侨居地新加坡倡办和赞助了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崇福小学、南侨中学、南侨师范水产航海等许多学校。陈嘉庚一生用于兴学的资金几乎等于他的全部家财。
创办厦门大学,是陈嘉庚兴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维持厦大办学上,陈嘉庚花费了大量精力,也牺牲了自己的事业。
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演词
1919年,已决意回乡创办厦门大学的陈嘉庚,在离开新加坡时,举行告别宴会,餐桌摆成“中”字,吃中国菜,饮中国酒。就在这次宴席上,他郑重宣布,要长住中国,竭力兴学,望诸君勿忘中国。“此后本人生意及产业逐年所得之利,除花红外,或留一部分添入资本,其余所剩之额,虽至数百万元,亦决尽数寄归祖国,以充教育费用。”
回到厦门,陈嘉庚立即邀请各界召开大会,号召创办厦门大学。他慷慨地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居人之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子孙,如有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 他呼吁各方同舟共济,负国民之责任,为厦门大学筹集资金,自己当场认捐开办费100万元,经常费300万元,分作12年支出,每年25万元。这四百万元洋银,是当年陈嘉庚全部实有资产的数目。
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假集美学校举行开学式。5月9日,陈嘉庚亲自率领全体师生举行厦大首批校舍奠基仪式。这一天是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国耻日”,仪式上,陈嘉庚再次慷慨陈词,“余以办教育为职志,聊尽国民一分子之义务,乃不辞含辛茹苦,身家生命均不是念虚,披肝沥胆,竭尽绵力,乃爱国愚诚所驱矣,教育乃立国之本,兴学是国民天职,不为教育奋斗非我国民也。”
现实总是残酷的,厦大开办以来,一切经费几乎全由陈嘉庚独立承担,从1926年起,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陈嘉庚经营的企业也横遭厄运,每况愈下。他所经营的橡胶业,逐年亏损共计100多万元。更为糟糕的是,由于陈嘉庚领导和团结广大华侨“抵制日货”,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极端仇视,他们不仅唆使日商低价倾销橡胶制品,大力打击陈嘉庚的企业,还两次指使歹徒放火焚烧了陈嘉庚的橡胶厂,令陈嘉庚的企业元气大伤。为了维持学校的生存,陈嘉庚不但牺牲了全部企业,而且对个人及家庭的生活也是尽力节俭。他的大儿子陈济民曾对父亲说,目前公司的经济极度困难,应考虑减少逐月汇给集美和厦大的经费。陈嘉庚却回答说:“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度日,何必为此担心?”
1931年,因银行集团采取强迫手段,把陈嘉庚的公司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要他停止供给两校。他极为不满,拒绝出任总经理,并严词:“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银行方面拗不过,请他提出出任条件,陈嘉庚便坚持要月薪新加坡币4000元。银行集团被迫接受了条件,然而,在月终发薪金时,陈嘉庚却嘱咐银行集团把他的薪金汇给两校作经费。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1934年他的有限公司正式收盘为止。
陈嘉庚的公司收盘以后,当时的社会上风传“两校不日即将关门停办”,陈嘉庚于1934年7月16日特地指出:“实乃好事之徒妄加揣测。推究事实,厦集两校自可维持,绝无影响。凡我两校员生尤望坚奋自勉,振兴民族文化,勿为浮言所惑!”
陈嘉庚为维持厦大办学变卖的三栋别墅之一——经禧律别墅
经济危机日益严重,陈嘉庚原先想扩建厦大、集美两校,普及教育,增设图书馆等宏伟计划遭到严重挫折。他将出让工厂的所得款项,除了支付债务外,全都用来作为按济学校的经费。他忍受了一切冷嘲热讽,抱定“一息尚存,此志不减”“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决心,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力排众议,把自己事业鼎盛时期在新加坡购置的三幢豪华大厦全部变卖,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1937年,处境更加艰难了,陈嘉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决定将厦门大学无条件地献给国家,交给政府接办。他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部长王世杰,没有要任何的回报,而是反复强调办好厦大的重要性,并深深自责自己创办厦大是“虎头蛇尾,为义不终,抱撼无涯。”
陈嘉庚亲自主持厦门大学建南楼群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家乡的陈嘉庚又亲自主持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修建和扩建工程。他对厦大领导说:要让万吨、十万吨的国内外轮船从东海一进入厦门时,就看到新建的厦门大学,看到新中国的新气象。他爱国爱乡、倾资办学的可贵精神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陈浪 根据中央文献出版社《科教兴国的先行者陈嘉庚》、文史资料出版社(回忆陈嘉庚》、福建教育出版社《陈嘉庚兴学记》、厦门大学出版社《老教授谈厦大“四种精神”》等资料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