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代表委员来了丨市人大代表、渝中区长左永祥:打磨老城舞动新经济 两江弄潮激荡新动能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4日14时讯(记者 羊华 刘雪琴 舒婷)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关于民生福祉的一点一滴、经济发展的一举一动、社会治理的一朝一夕,都备受外界关注。集万千期待于一身,渝中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1月13日,市人大代表,渝中区委副书记、区长左永祥在接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专访时表示,以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为契机,提升市容市貌和市政条件,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以置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机遇,提升金融和要素市场的集聚和输出能力;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一带一路”为指引,提升营商环境和政府的综合服务水平,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就会创造更多的发展动能,实现“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渝中区委副书记、区长左永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文科 摄

逛更好的街

解放碑成为全国商圈最靓的“街”

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渝中区如何提升城市能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左永祥看来,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商业的可持续发展。渝中区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已完全实现城市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商贸和消费资源富集。

2019年12月底,商务部下发通知,将对全国11条步行街进行改造提升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品位步行街。解放碑步行街和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一起被纳入首批试点步行街。

左永祥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这是渝中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的一个可喜成果,以解放碑商业街的提档升级、腾笼换鸟为目的,将附加值不高的商业置换掉,代之以国际潮流、高端消费的业态,实现与其他商圈的错位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解放碑区域的高端服务业水平。

渝中区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渝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同在去年12月,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单出炉,重庆荣登榜首,其中解放碑、洪崖洞、观音桥、九街等四大“夜经济”目的地,夜间平均人流量突破49万。

左永祥表示,渝中区注意到消费行为的变化,经过大力培育,解放碑和洪崖洞的“夜经济”已成为提升城市活力、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赏更美的景

规划历史文化旅游环线串起打望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厚重历史,繁荣时尚、文艺市井,丰富的人文标签,赋予了渝中区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那么,渝中区如何将这些旅游资源串珠成链?

左永祥说,渝中区是重庆母城,无论是保护人文古迹,还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都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打造。为此,渝中区专门成立了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对散落在区内各处的国宝级古迹、立体的城市风貌、独特的市井文化等人文资源进行统筹开发。

截至2019年底,巴县衙门旧址等26处文物保护工程已完工,3家博物馆、陈列馆建成开放。重庆数字文化产业园、山城影视产业园启动建设。朝天门两江游等3个景区景点实施提档升级,长江索道建成了全国首个5G技术VR超感体验区,游客流量监测系统建成投用。

在慢行体验方面,加力推进西南大区、半山崖线首开段2条市级步道建设,加快形成“一带六横十六纵”步行系统。

在老旧社区改造方面,全力推进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保护改造,已基本建成白象街传统风貌区和胜利巷老街区,完成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主体工程、鲁祖庙传统风貌区核心区主体改造、李子坝传统风貌区地灾治理,实现三层马路老街区首开区、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开街运营。

此外,还出台了《渝中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通过定制红色游、老街老巷游等15条精品旅游线路,将全区主要的景区串联起来,形成旅游资源的“闭环。

解放碑。渝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修更畅的路

优化路网强化轨道构建立体交通

山城重庆修路难,修渝中区的路更难。

人口密度领跑全国,公路网络捉襟见肘,还是因为人多地少,如何突破渝中区的交通瓶颈?

左永祥从拓路架桥和发展轨道交通等维度,介绍了渝中区立体交通网的“进化”过程。

一是稳步推进铁路建设。渝湘高铁方案获批,完成老成渝铁路沿线建筑物摸底工作,老成渝铁路改造正式启动。

二是提速轨道交通建设。轨道朝天门站光控通道主体完工,轨道5号线、9号线、10号线等市级重大项目进展顺利。轨道18号线顺利纳入第四期建设规划第一批建设计划,延伸串联十八梯、湖广会馆、朝天门等重点区域。

三是持续优化路网结构。两江大桥千厮门隧道建成通车,朝天门公交枢纽站投入运行。曾家岩、红岩村大桥顺利推进,解放碑地下环道三期、雷家坡立交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四是完善重要交通设施布局。完成化龙桥、沧白路人行天桥建设。新建改建少年宫、棉花街、三峡博物馆停车场3个、新增停车位700个。

升级版的交通网络,将为渝中区出行、商贸、文旅和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渝中夜景。渝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招更多的商

立足“高大上”汇聚国内外商机

聚了人气,多了风景,人流、商流、信息流自八方汇聚,渝中区顺势而为地选择了“高”、“大”、“上”的路子。

左永祥透露,渝中区很小,也很大。小的是城市面积,大的是高端产业。

“高”是指积极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渝中区梳理了69项年度工作措施,努力扛起责任,发挥主城担当,作出渝中贡献,推动形成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新格局,去年1-11月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到1026家,实现实际利用外资3.9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2%;服务贸易额163亿元,同比增长27%,解放碑、化龙桥服贸产业园保持全市领先;对外交往合作持续开展,截至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及机构累计达到136家。

“大”是指开放主体不断培育壮大。一是积极建设内陆服务贸易新高地,解放碑、化龙桥两大市级服务贸易产业园集聚服贸企业500余家,服务贸易额分别位居全市第一;二是打造服务贸易品牌项目,集聚高端要素,继续保持运输服务、旅游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在全市占比43.7%的支柱地位,跨境电商网购保税额在全市占比突破25%,支持文化贸易、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加速发展,引进培育德勤、仲量联行、中冶赛迪等服贸骨干企业30家。三是推动本土品牌和服务“走出去”。

“上”是指上游意识和担当,渝中区作为全市信息产业重镇,一直致力于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成为电子商务、网络科技、跨境结算的高地,赋能人工智能的西部医学中心及大健康产业加速布局,区块链产业的发展更是走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前列。

解放碑步行街将提档升级。渝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画更大的圈

拓展“朋友圈”走向国际大舞台

练好了自身发展的内功,渝中区可以代言重庆,在更广阔的世界寻求合作。

左永祥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国外驻渝领事、签证等机构,以及外资企业区域总部,基本上都在渝中区。中新互联互通、重庆自贸区、“一带一路”等政策红利,进一步推动了渝中区发展的外向度。

围绕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渝中区和新加坡互通资源,在引入外资和高端服务业的同时,也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小滨楼、吴抄手、德元等渝中区餐饮老字号,组团进入了新加坡樟宜机场。

在重庆自贸区方面,渝中板块落户企业超过三千家,其中,内外资企业分别占全市自贸试验区比重的14%和20%。

融入“一带一路”,则打开了渝中区的国际“朋友圈”。渝中区与沿线国家广泛建立了商贸、科创、知识产权合作渠道;“一带一路”(重庆)智能体验馆花开渝中;渝中区还与西南政法大学、市律协建立了协调机制,为渝企走出去、外企走进来,提供健全的法律服务。

两江交汇,朝天扬帆,始终站在发展C位的渝中区,随着金融、商贸、专业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医疗、大数据智能化的进一步成长,“朋友圈”必定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