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美元国际地位变化的特点
2020年以来,全球对美元国际地位的质疑明显增加。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美国大量释放美元流动性,全球对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的质疑加大。具体体现为:第一,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下滑到近25年来最低水平。
除了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美国投资者持有约19.93万亿美元,成为美国国债的主要增持动力,对美元信用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
国际主导货币兴衰因素分析
荷兰、英国、美国曾先后成为全球性的经济霸主,其货币也经历了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发展演进。对国际主导货币的兴衰因素及演进周期进行分析,可探寻一般性发展规律。
3
对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几点思考
我们通过梳理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演进历程,对比影响荷兰盾、英镑国际地位兴衰的主要因素,对美元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1)美元国际主导地位中短期仍将维持美国目前依然保持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地位,拥有具有深度的金融市场。从资本市场统计数据来看,美国股市现流通股票数量达到7000多只,总市值超过30万亿美元,占全球总市值的40%,远超日本的5万亿美元和德国的4万亿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对国际资本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当前,美元在国际计价、支付清算、外汇交易、全球投融资等方面仍占据主导地位,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在中短期仍无可替代。欧元等其他货币在世界储备货币中的占比有望提高,但尚不能对美元构成有力威胁。另外,根据历史经验,由于存在路径依赖,与国际贸易地位变化相比,货币地位变化更加滞后。因此,未来一段时期,美国仍可享受货币霸权带来的超额收益。(2)基于导致国际主导货币衰落的因素,长期来看美元国际地位将呈现下行走势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美国在全球产业分工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已丧失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地位,美国GDP的全球占比一路下滑至24%。美元循环内生性的矛盾积弊,导致其作为世界货币的基础受到影响。长期而言,美元国际地位将呈现下行走势。首先,美国财政赤字、贸易赤字攀升,双赤字困境损害主权信用。巨额的双赤字问题是萦绕在美国经济发展上空挥之不去的阴霾。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和加剧贸易赤字,反之亦然,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贸易赤字是弥补美国国内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代表国外资源的流入;另一方面,意味着美元的流出。由于世界各国一直把美国国债当作避险资产,使用外汇盈余大量购入美国国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国财政赤字。未来美国的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恶化,要弥补财政赤字,美国需要继续利用美元国际货币的优势向全球发行国债。双赤字困境是美国经济相对竞争力下降的表现。持续贸易逆差会挫伤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债务膨胀将损害美国的清偿力、主权信用,削弱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赖以存在的基石。其次,贫富差距扩大,中产阶级空洞化,削弱经济基础。贫富差距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美国走上“去工业化”道路,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和部分产业向海外转移,导致金融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美国的主导产业。美国产业结构演变,恶化了劳动力的就业环境。在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较低素质的劳动力被淘汰,导致家庭收入骤减,产业结构向金融业倾斜,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差距。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统计,美国前1%的富人平均年薪在过去40年内上升160%,而低收入群体的薪资在美国总收入中的占比则有所下降。新冠疫情暴发后美国低收入群体遭受沉重打击,失业率不断攀升,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据美联储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美国收入前1%的人群净资产总额是后50%人口的17倍。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同时,美国收入分配正在趋于两极化,即空洞化。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导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向不稳定的贫富两极分化的沙漏型社会转变。两极化指数超过了基尼系数,说明中等收入阶层空洞化问题比贫富差距问题更令人担忧。贫富差距的增大阻碍经济增长:一是动力问题,二是债务攀升之后带来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衰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经济基础。最后,无限量释放流动性,信贷超发损害货币信用。疫情以来,美联储开启史无前例的宽松浪潮,增加了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隐患,风险与挑战飙升。美联储预计,在2023年底前将继续维持目前超低利率水平。从中长期来看,美联储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长期低利率环境,会引发诸多金融风险。第一,长期低利率环境,提升金融市场的风险偏好,进一步刺激投机行为,高风险资产受到追捧,从而加剧形成资产泡沫尤其是股票价格泡沫的风险。第二,全球超额流动性拉低借贷成本,企业扩大举债规模,可能导致大量资金流向“僵尸企业”,企业杠杆率攀升、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结构扭曲。第三,美联储大规模地购买美国国债,成为美国政府债务的“接盘手”,通过债务货币化,不断地释放流动性。长期而言,美国货币超发,过度供应,使美元信用受到削弱,强化了美元贬值预期。(3)国际货币体系日益多元化影响美元国际地位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滞后于全球经济格局变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为了改变美元“一币独大”的格局,提高全球金融市场的安全性和国际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欧元、人民币等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国际货币多元化发展将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欧元自推出后便对美元形成了一定挑战,作为欧洲金融体系的支柱,欧元在资本市场与银行借贷领域担任重要角色。欧元能否持续发挥储备货币职能,仍须依赖于区域经济复苏与制度改革情况。中国现已获得世界最大贸易国地位,人民币有望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考虑到多元国际储备体系的不稳定性,单一超主权储备货币也是未来灵活、高效的选择。特别提款权为超主权全球储备货币体系提供了基础,有益于改善美元超常特权的本质性缺陷。未来,基于国际经济格局变化,进一步提升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代表性,有利于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稳定。(4)数字科技成为跨境支付革命的推动力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截至2020年7月,全球至少有36家央行发布了央行数字货币计划。数字货币为提高金融效率、促进跨境支付革命带来持续的推动力。作为一种新的解决思路,数字货币扩充了货币使用场景,是未来货币竞争的制高点,可能对国际货币格局产生影响。目前,各国清算系统高度依赖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特别是美元清算最终需要在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完成。在数字化浪潮的大趋势下,一些央行开始探索跨境支付清算新机制和新框架。欧央行已经与加拿大、日本、瑞典、英国等国的央行成立工作组,探索国家数字货币跨境互通的可操作性。加拿大和新加坡的央行正在尝试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数字货币系统报文。英国央行也曾呼吁设立国际数字货币,降低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此外,为降低对SWIFT的依赖,部分国家开发了替代跨境结算手段。例如,俄罗斯已经开发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来代替SWIFT。未来如果数字货币大规模应用于跨境结算场景,将进一步丰富国际支付清算渠道。
编辑 郭瑞华
来源 《清华金融评论》2021年4月刊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