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主编:解学芳 同济大学;臧志彭 华东政法大学
执笔作者:李 琳 同济大学
责任编辑:李飞瑶 同济大学
本号编辑:张文娟 华东政法大学
来源出处:《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发展报告》
公益平台:文化上市公司
文公使命:让文化为资本领航
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发展研究
“龙”,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拥有“强大力量”的象征。有关人类文明史的大量研究发现,“龙”并不仅仅出现在东方的古老文明中,在西方的文明进程中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虽然,东方和西方的文明为“龙”赋予了截然相反的正面与负面形象,但令人惊奇的是,“龙”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中都是拥有强大超凡能力的文化符号。追本溯源、归根结蒂,“龙”,是祥还是魔,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其实是人类的良心与欲望间的博弈。
上市公司,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基本上代表了一个产业中最为先进的生产力主体。得到资本加持的上市公司,就像拥有强大超凡能力的“龙”,引领着全球各个产业的发展变迁。
文化创意产业,与一般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承载着超越物质的强大的思想与情感力量——这种思想与情感可能是正义的,也可能是邪恶的;可能是艺术的、经济的、技术的,也可能是政治的、历史的,甚至军事的,总之承载着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各种希望和欲望。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恰恰是两种超凡力量的融合体,就像一条“巨龙”,拥有了能够对全世界、全人类产生巨大且深远影响的超越国界、超越物质、超越时间的能量。换句话说,在当今世界的竞争格局中,一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是否足够强大,将直接决定着该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中的战略地位。
有鉴于此,本研究决定采用“龙文化指数”作为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综合评价的学术表征。
同济大学与华东政法大学“龙文化指数”联合研究团队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在搜集整理1950-2016年全球50多个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上百万条数据基础上,形成《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发展报告》。本平台将在适当时间陆续发布本报告的主要研究成果,敬请期待!
——“龙文化指数”创始人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简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就推动区域国家实现共同发展提出的一种创新的合作理念与模式。其核心是构建共同治理、实现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贸易治理模式。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累计同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份政府间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
在文化交流上,中国已与60余个“一带一路”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持续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在文化旅游上,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双向旅游交流约6000万人次,出入境人数屡创新高;在文化传播上,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17个国家文化中心、173所孔子学院和184个孔子课堂;在文化产业合作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举办的会展、演出、音乐会、艺术展、文化论坛、座谈会等数不胜数。譬如哈萨克斯坦与中俄主办的“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俄罗斯多家剧院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陕西作为“一带一路”文化大省成功举办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一带一路”文化品牌建设日益壮大,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
为了客观、直观地把脉“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演化轨迹,通过从美国标准普尔Compustat数据库等相关渠道收集上市公司数据,并结合标准产业分类体系(SIC)及北美行业分类(NAICS)整理出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数据近十余万条。本文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重点行业分类的相关统计数据,设计总资产收益率指数、营业收入指数、无形资产指数、所得税指数的四大指标来探究“一带一路”及日韩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化趋势与竞争格局。
首先,“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增长呈现先急后缓,增长率逐渐触及阶段性瓶颈的演化特征。从1990—2016年“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数量演化来看,呈现增长速度先急后缓的演化轨迹。1991—2000年间,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增长率起伏震荡,最高峰为1994年的71.64%,最低谷为2000年的10.68%。因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所限,“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创意发展热潮来自欧美文化创意产业强国的影响,尽管起步较慢,但发展速度较快。起伏剧烈的增长率曲线表明了“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创意上市公司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与迅猛扩张。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上市公司基数逐渐扩大,数量增长率呈现平缓下滑的趋势,在2013年首次显现负增长0.38%,而2015年负增长达到更大数值,进一步表明“一带一路”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增长进入了阶段性瓶颈。现有的产业结构和行业需求已经无法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企业面向的市场已经饱和,而来自技术更新和互联网发展的挑战,造成了“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与所在市场的较大震荡,这种市场调整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本身进行转型升级,以开拓更广阔的文化市场和响应更广泛的服务诉求。
图 1 1990-2016 “一带一路”国家文创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增长率演化
其次,“一带一路”国家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差异大、分布不均的特点。由图2可知,1990—2016年拥有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的“一带一路”国家的数量经历了由快速发展到发展停滞的状态;1990—2000年间,拥有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的国家数量快速上升,从5个国家升至19个,其中1997年国家数量增长率最高,达到30%。究其根源,1997年的高速增长可能源于亚洲金融危机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口红效应带来的逆流而上的发展趋向;2001—2011年间,拥有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的国家数量继续增加,但增长速率有所放慢。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文化创意产业影响不大,拥有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的国家数量依然稳健增长;但在2012—2016年间,部分“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实际上,进入21世纪后,国家数量增长率逐步下滑,拥有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的国家为30个,占总体65个国家和地区的46%,且各个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差距悬殊。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一带一路”国家还停留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较低位置,各方面的配套设施及产业环节还不足,加之西方强势文化的全面入侵,使原本亟待发展的本土文化创意产业陷入困境。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时间积累型的培育性产业,非一朝一夕即可完善,对尚未发展出强势文化创意产业的“一带一路”国家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图 2 1990-2016 文创上市公司“一带一路”国家数量及增长演化
再次,“一带一路”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地理区域分布差距悬殊。由图3可见,在目前的区域分布中,东亚及东南亚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区域。东亚区域为中国及中国香港,企业数量最多为268家,总占比达到了39.12%,近占比“一带一路”总量的四分之一。东南亚区域国家为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其中泰国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数量最多,为68家,占比9.93%。东亚及东南亚区域共占比七分之一,是“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且区域中各个国家均值较高,区域整体表现优异。经济发达,文化资源丰富,对外贸易渠道顺畅,旅游文化产业的兴盛为东亚及东南亚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西亚及中欧区域是后继梯队,公司数量为77家及70家,占比为11.24%及10.22%,区域中存在个别国家上市公司数量较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西亚国家为土耳其、以色列、阿拉伯、科威特等,尽管西亚国家数量最多,但上市公司数量较少。表现较好的国家为以色列与土耳其,分别为32家及23家,占比均不超过5%。波兰是中欧区域的领头国家,为68家,占比9.93%,但斯洛伐克及匈牙利都仅有1家文化创意产业上市企业。东欧、南欧区域则是最后梯队,区域的整体企业数量不超过30家,且没有领头国家,区域内各个国家的企业普遍发展不佳,如南欧区域发展最优的国家为希腊,公司数量9家,也仅占比1.31%。东欧及南欧区域由于既远离欧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又与亚洲文化创意产业大国相距较远地理距离,造成了边缘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急需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基于数据收集有效性的问题,南亚区域由于2016年印度的数据出现较大失真,暂不进行解析。
图 3 2016 “一带一路”国家文创产业上市公司区域分布
本文节选自《“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演化图谱与中国新定位》(作者:李琳),首次发表于《江汉学术》,2020年10月,第39卷,第5期,第98-109页,经作者授权转载,略有改动。
《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臧志彭、解学芳编著,参著人员有上海交通大学刘芹良博士,同济大学李琳博士、雷文宣博士、葛祥艳、陈冰心、邹佩伶、张佳琪、胡晨楠,华东政法大学伍倩颖、李潭、谢铭炀等。
参考文献:
[1]刘志中."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贸易治理体系重构[J].东北亚论坛,2018(5):70-82,128.
[2]数说"一带一路”成绩单[EB/OL].(2019-02-18)[2019-03-22].
https://www.yidaiyilu.gov.cn/info/iList.jsp?tm_id=126&cat_id=10036&info_id=79860.
[3]"一带一路”这五年:互联互通交出亮丽成绩单[EB/OL].(2018-11-19)[2019-03-22].
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roll/72069.htm.
图片来源:
封面图:
http://n.sinaimg.cn/translate/20170515/o1Zo-fyfeutq0181146.jpg
校对:张轩宇、马万祺、谢铭炀、张文娟
版权声明:
“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是学术公益开放平台,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在遵守国家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情况下免费转载“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的文章,但请务必注明转载文章来源于“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并请完整注明文章作者及相关出处。对未依此规定转载者,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立场。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单元
文化上市公司,
代表了文化产业最为先进的生产力。
本微信公众号是由同济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
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创建的公益开放平台,
旨在分享文化企业研究成果,
与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共同洞见
全球文化产业的历史演进、世界格局
战略价值与未来大势。
投稿与合作联系:zangzp@fudan.edu.cn
文公智库
《文化上市公司》公益平台
学术顾问
解学芳 臧志彭
主编团队
轮值主编:李琳
轮值副主编:申林 陈思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