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五一去香港的都应该看看,香港十日谈

“One thing about London impresses me beyond any other sound I have ever heard ,and that is the low, unceasing roar one hears always in the air…… like a tempest or a cataract……it is impressive because it always indicates human will, and impulse, and conscious movements,and i confess that……I almost feel as if I were listening to the roaring loom of time. ”

—— James Russell Lowell(1819-91)

这座城市里有一种声音,超越任何声音的存在,印在我脑海……它像是暴风雨,又像是奔流的瀑布,它代表着人的意志、脉搏和自觉的活动。听到这声音,我感觉就像听到时代的轰鸣。

Day 1:雨树

从尖沙咀地铁站A1口出来进入海防(haiphone)道,是通向海港城的必经之路。道边伫立着几棵高大的雨树。第一次见识这种树,是在另一座城市,心想怎么会有长得这么丑的树,恣意畸形,每次遇到都忍不住停下多看几眼。终有一日顿悟,在竞争激烈的丛林里,如果无法长成乔木那般高大笔直的话,只有扭曲枝干横向扩展,才能捕获更多的阳光雨水。树性怎么有时那么像人性?还是说人性本身就有无法抹去的自然性?我在新加坡独立书店book actually看到一本名为《rain tree》的小说,大意是女主人公背井离乡努力在异国文化里生存的故事(售价约200RMB)。此后再见雨树,总会想那本小说到底讲了什么。海防道上的雨树长的遮天蔽日,生命力极强。午时当街道被写字楼的职员与疯狂买买买的游客堵得水泄不通,暑气蒸腾时,还好有树荫庇佑。《雨树》的故事也会像《倾城之恋》吧,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融入洪流之中的人性……被投射到一株植物或是一座城上供人瞻仰,大约如此。



尖沙咀海防道,毗邻九龙公园及香港最大购物中心海港城(habour city)

Day 2:博物馆

九龙公园也在海防道上。园内有一栋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兵营改造成的香港文物馆,保存展示香港出土的文物。这座建筑被修缮的十分完好,洁白色的拱廊掩映在一片鲜花绿植的海洋中,从明亮的落地玻璃窗射进室内的夏日阳光,有种格外幽静的味道。博物馆在玻璃橱窗里展示修复良好、完整的古董;在高大的木柜抽屉里叠放文物残片。古董按照汉唐宋元明清年代一一标记。历经上千年洗礼油润翠绿的石斧格外引人注目,香港地区的人类文明竟然能够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个被殖民了150多年的城市,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直由英文化主导(英国占领香港后在维多利亚港岸边制高点建立了第一座代表人类文明的报时塔,引导往来英国军舰和鸦片船,被作为城市开埠象征),原来在更加漫长的岁月里同大陆共享一段历史!



香港文物探知博物馆,位于尖沙咀海防道九龙公园内

Day 3:云吞面

香港林立无数面馆,丰简由人。虽然以四大家族为首的专家(何洪记、陈钊记、麦池记、区荣记)统治着香港的食面潮流,但依然不断涌现新秀。比如跑马地的“正斗”,不仅迅速崛起还开拓了内地市场,口味惊艳。后来得知此馆原系何钊洪之子创立,还是世家出身。自海防道进入海港城门口有间“世界第一间米其林拉面”,一个异国品牌,能在几乎被面馆淹没的城市里占得一席之地,还是值得一吃吧。TVN(韩国CJ E&M集团综合娱乐频道)的一档旅游美食节目,安排韩国当红艺人去东南亚各地寻找美食。某期节目在香港街头录制,艺人随访本地人最喜爱食物,接连三名香港人脱口而出的都是“面”。节目规定凡被推荐食物一定要吃完。就这样,三人一边在不同的面馆一碗碗吃下各种面,一边感慨“(面)真是香港的灵魂食物啊……“但大家还想吃点别的,于是又拦住一个香港人,问最好吃的食物。对方认真想了想,回答“面”。目瞪口呆,一人随即转身对摄像师下跪:“不要吃了,我们认输……”



铜锣湾希慎广场(hysan place)何洪记,2011、2019年米其林一星餐厅


米其林一星拉面Tsuta,尖沙咀海港城海防道入口处,人均消费100元

Day 4:七人橄榄球赛

国际七人橄榄球赛(Hongkong Sevens)是香港发起、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赛事。香港街头迅速被世界各地的球迷攻占,铜锣湾响起悠扬的苏格兰风笛(香港保留了苏格兰风笛作为重大事件时官方庆典乐)。各国球迷组成小分队,脸颊胸口涂上国旗身着花花绿绿的奇装异服上街游行:喇叭、口号、高温、中暑……各种热闹。

新西兰球队在激烈的赛事期间以另类方式博得了全城眼球。起因是开场前的一段舞蹈——由新西兰土著流传下来的“毛利战舞”,一种充满了力量、气概与原始之美的男性舞蹈。在各种国际竞技赛上,新西兰人都会来上这么一段,向对手表示尊敬。这段表演被主办方做成赛事广告,在铜锣湾街头的巨型屏幕日夜不休滚动播放。

现代文明中的英国痕迹随处可见:起源于英国的运动,官方语言、庆典乐,参赛球队或来自英联邦或曾经的英属殖民地国家……但此刻大家像朋友聚在一起,欢天喜地。



2019年国际七人橄榄球赛在香港铜锣湾大球场举办,各国球迷盛装庆祝

Day 5:跑马地

跑马地马场是个南北走向的椭圆形运动场,位于香港核心地带,以毗邻铜锣湾璀璨夜色著称。马场最外侧是赛马道,最里侧是球场,中间一圈长长跑道,不赛马时跑人。平日场内挤满了各种肤色的锻炼者,各种流泪流汗,试图甩掉身体和心灵上的脂肪,下雨时锻炼者则消失不见。还好马场从不寂寞,有两类文明风雨无阻:靠近马场东南角墙外一栋大楼,门口挂着Hindu(兴都教)的名牌,教众在夜晚高声吟唱赞美神邸;而另一侧西北角的草地上,正支起帐篷举办餐会,衣香鬓影、觥筹交错……奥斯卡·王尔德说“用感官拯救灵魂,就像用灵魂拯救感官一样”。在雨夜,在跑马地这个大名利场,感官和灵魂正牢牢各据一角,相向而立,拯救对方。



跑马地夜间赛事,赛马博彩是香港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Day 6:聊天

香港人是有多爱聊天,街头到处可见停下脚步的聊友,好像整座城市都是街坊。行驶在铜锣湾街头的小巴车,司机突然摇下车窗,探头叫住路过的熟人,两人就在一段等红绿灯的时间里,隔着车窗热络地聊起来;街市,两家共享一间的店铺,菜贩迅速称重收钱打发走顾客,转身跟卖杂货贩热火朝天聊在了一起;就是每天出现在跑马地的跑步者也是三两成群,跑的气喘吁吁还不忘聊天。我住的公寓,有位谢顶大叔喜欢同大厦管理员聊天。经常是我出门跑步时就看见他站在哪里飞速地讲话,刚买的东西扔在一边。一个多钟头之后我回来,他还站在那里聊天!

Day 7:慈善事业

走在街头被拦了下来,对方立刻递上签字簿和一个大大的笑容,“请帮我们签个名,为环保出一份力“。我欣然同意。“哇!”对方马上伸出手大力握住我手,“您从事过慈善事业吗?您了解**基金会吗?您……吗?”我掏出钱包,犹疑地问:“需要——捐款吗?” “哇!”对方又赞叹了一声,笑容加深,“我们是正规的组织,不接受现金,您可以使用以下银行新信用卡刷卡。”他点着签字簿下方的银行logo。“可我只带了现金”,“我们只接受信用卡”,对方不无遗憾地说。我还想继续“其实公益也有其他形式的……”他打断我的话,伸出手示意谈话该结束了,笑容依然可掬,“那么,谢谢你——再见!”。我也伸出手去,他的手指勾了勾,碰了一下就离开了。



街头慈善募捐宣传(图片源自网络)

Day 8:雨季

雨季终于来临,整座城市从赛场变成一座巨大的露天艺术展。人们撑出印有各种彩虹、动物、植物、水果、迷彩、碎花、波点、法式条纹、英伦格纹、印象派、现代派、水墨画、漫画剧情的雨伞。香港人极少穿着花花绿绿的服装,但他们把想象力和伸展台撑在头顶展示。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就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把伞!



六月和八月是香港最多雨量的月份, 影响香港的恶劣天气包括热带气旋、季风槽以及狂风雷暴

Day 9:城市之音

用某种声音描述一座城市,我会这样描述香港:早上五点,鸟鸣声;上午十点,维修工地的电锯声;中午一点,十字路口红绿灯“嘟嘟嘟嘟”和叮叮车“叮叮叮叮”催促行人声;下午四点,街道拥堵小巴车和私家车汇聚成一片“哔哔叭叭”的喇叭声;入夜,雨滴敲打在玻璃窗“哔哔驳驳”的声音;午夜11点到凌晨,只有两种声音,“呜——嗡——”高级跑车绝尘而去时马达的咆哮声以及——尖利刺耳的救护车声“哔吧哔吧……”

Day 10:购物季

进入五月,铜锣湾sogo再次启动了每年一次的春夏季购物季。那场面颇为壮观:商场门口堆成山的纸箱将交通堵的水泄不通。街道上挤满了游客,当街铺开行李箱,摆弄堆放在地上的各种战利品。抢手的店铺派出员工,隔街举着名牌管理排队,接到电话,随即拨出若干人的采购队伍上楼选购。打折季的价格太具吸引力,香港人也出现于此。店内小推车里的货物被翻来覆去,店员在一片嘈杂声中扬声提醒“先HOLD住!”(先抓在手里,再比较取舍)。不打折的奢侈品门前冷落鞍马稀,百无聊赖的精明店员上上下下打量着往来顾客。在一季一季的物欲攻势下,无人能抵挡被改造的命运——论是买货人,还是卖货人。


铜锣湾崇光(sogo)百货购物季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