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日前,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船重工”)成功承接法国达飞海运集团10艘集装箱船订单,该订单是北船重工在集装箱船市场的首次突破,标志着北船重工在船舶业由传统船型向高附加值船型转型升级。
北船重工的升级是青岛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近年来重点打造的优势特色产业,青岛聚焦研发设计、研发中试及成果转化,在船舶修造、船舶配套、海洋油气装备、海洋探测装备等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并形成了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古镇口融合区和青岛蓝谷等三个各具产业特色的集聚区。
龙头企业互为配套,着力打造千亿级海洋船舶工程装备产业链
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该基地是中国船舶集团国内重要的制造基地、中石油系统全国唯一、中海油系统全国最大的海工装备基地。目前,基地内集聚了北船重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柴”)、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油工程”)、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西重机”)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以及各类配套企业50余家,形成了以造船为龙头、船舶配套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
海西湾造船企业以北船重工为主,其主打产品是散货船和矿砂船,曾交付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等,目前正承接建造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北船重工企业管理部部长郭涛认为,海西湾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布局合理,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充满潜力。北船重工近日承接法国公司的10艘集装箱船订单,意味着企业并不满足于建造现有主力船型,而是在做到极致化、规模化的基础上,正向着集装箱船等船型,迈出一条具有高技术要求和高附加值的造船新路。
这样的转型升级,与海西湾以及青岛的船舶配套产业链不断完善不无关系。中船柴提供船用柴油机,扎克(青岛)船用锅炉有限公司提供船用锅炉,青岛北船管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部分船用管件,青岛振海船舶设备有限公司提供部分船用电气设备,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德威科技集团(青岛)有限公司提供压载水管理系统……目前,青岛拥有船舶配套企业约20家,产品涵盖低速柴油机、曲轴、船用工业锅炉、甲板机械、舰船电机、电力推进系统等,配套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另外,海洋油气装备的发展也是一个特色,而海油工程即是其中代表。海油工程主要从事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上油气田生产设施和陆地模块化工厂的陆地建造,曾交付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我国最大作业水深FPSO“海洋石油119”等,同时还开创了我国LNG产业先河,现为全球第三大LNG贸易商。据介绍,海油工程已建成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目前正在建造国内首个圆筒型深水浮体项目企鹅FPSO、国内首个自营深水气田项目陵水17-2半潜平台等,不断实现“挺进深水”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船舶海工产业是西海岸新区着力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链之一,海西湾正瞄准大型、高端、深水、智能等方向迈进。”据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企业的集聚,也促进了抱团发展。
“国字号”科研院所集聚,不断突破海工装备研发和成果转化等短板
如果说西海岸新区海西湾以发展船舶修造、船舶配套、海洋油气装备为主,那么西海岸新区古镇口融合区和青岛蓝谷则更加强调海洋科技资源的集聚和成果转化。其中,古镇口融合区落户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物探与装备国家工程中心等一批海洋创新资源,初步形成了围绕高技术船舶、海洋信息、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等方向的产业集聚。
“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离不开海洋装备的支持。而对海洋的探索越是深入,对深远海装备的要求也就更加高精。”中船人因工程研究院相关人士吕建荣介绍,目前落地古镇口融合区的“深远海人因工程科研试验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通过聚焦深远海装备创新发展、人员保障等重大战略需求,以促进深远海装备更加安全高效、符合人的生理需求,为海上运输、海上科考、远洋作业等提供服务。
据了解,古镇口融合区已建有海洋信息探测、舰船智能化装备、振动噪声控制等24个海洋装备关键共性技术开放式研究中心,在加大科研攻关的同时,区域内一批高精尖科研成果正加速产业化。
与古镇口融合区类似,青岛蓝谷同样集聚了一批国家科研创新平台及企业。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水下设备试验与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船集团710研究所分所、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罗博飞等科研院企“扎堆”,形成了一个海洋观测探测装备产业研发、孵化集聚区,“浮星4000”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的联合研发就是其代表成果之一。
“2016年,依托‘问海计划’项目,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牵头,联合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中船重工710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四家单位,共同参与和开创了国内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研制的先河。”据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相关人士文艺成介绍,目前,“浮星4000”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布局。
此外,随着海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海上风电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快速成长的青岛造船厂、青岛天能重工、青岛宝鉴科技工程、磐石重工等公司,在即墨区、胶州市形成了海上风电塔筒、管桩、风机塔架、海底电缆等海上风电配套设备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青岛造船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船已建设4条风电塔筒生产线,塔筒、管桩及其他风电配套设备年生产能力可达6万吨,将服务于青岛海上风电产业的相关发展。
“通过梳理船舶与海工产业链薄弱环节,青岛正在引进更多优质高端船舶海工产业。”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工业处处长张惠珺介绍,新加坡“TUFF海工”项目已经引进,将在青进行FPSO等船舶设计、制造和运营;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也已引进,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工科技术优势和青岛海洋科研基础学科优势,推动青岛船舶海工产业向高端迈进,通过成果转化解决我国海洋技术装备,尤其是深远海开发技术关键核心问题。
来源: 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