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曲山风景区以“文昌祖庭,求学圣地”为主题的最新10秒形象宣传片在CCTV-1综合频道《新闻联播》前黄金时段播出。
七曲山为什么是文昌祖庭?
所谓文昌祖庭,就是文昌帝君的始庙,意即为祭祀文昌而最先修建的庙宇,是文昌文化的根脉和发祥地。为什么梓潼县七曲山大庙被称为文昌祖庭呢?
梓潼七曲山大庙是最早的文昌庙。《广博物志》、《华阳国志》等古籍载,文昌崇祀始于雷神、树神等自然神崇拜,大禹时,古代先民以为梓树化童子成神,于是在七曲山建庙祭祀,后来,由秦至唐逐渐衍变为祭祀文昌帝君的专庙“恶子祠”、“善板祠”、“亚子祠”、“雷神庙”,唐宋以后,由于民间的普遍信奉以及帝王诏令,全国各地及海外渐次建起了成百上千的文昌宫观。但是,至少晋代之前,文昌帝君的专庙仅有梓潼七曲山一处。
从史书看,文昌发端于梓潼,与七曲山大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庙宇当为祖庭。就其文昌的源流,唐宋以前仅为星神,而非人格神祇,称文昌星、文曲星、梓潼星君等,所以,《史记·天官书》载“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星”。《明史·礼志四》:“ 梓潼帝君者,记云:‘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这里道明了梓潼神、张亚子、七曲山大庙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历代帝王相继追封梓潼神,至元仁宗延祐三年敕封梓潼神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至此,星神人神合一,文昌帝君成为掌管文运禄籍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神。
官方的宣扬、民间的信仰普遍认为,梓潼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七曲山大庙是祖庭。其一,《文昌帝君本传》、《文昌大洞仙经》、《文昌孝经》、《文昌忠经》、《清河内传》、《文昌帝君化书》等大量书籍或正文或序跋都有直接和间接反映;其二,官方书籍如《蜀王本纪》、《晋书·天文志》、《咸丰县志》等都有记载;北魏太武帝、唐玄宗、唐僖宗、宋真宗、宋光宗、宋理宗、元仁宗对七曲山大庙文昌都有敕封。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1140年)颁诏七曲山大庙按王宫格局改建,赐名为灵应祠,清仁崇嘉庆六年(1801年)七曲山大庙文昌崇祀列入国家祀典,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年)升入中祀。其三,宋代至明清民间文昌信仰越来越广泛,四川及其省外的许多地方都前来七曲山大庙文昌祖庭拜谒、学习,全国逐渐建起了上千座文昌宫祠,至今保留的还有470多座。近年来,台湾及东南亚国家纷纷前来朝拜,七曲山大庙被海外善男信女称之为“祖庭”或“祖庙”。
七曲山大庙是唯一的文昌“祖庭”,被学术界广泛认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新加坡的学者陆陆续续到七曲山文昌祖庭进行学术考察,台湾辅仁大学等高校,台湾、大陆数十位学者也到梓潼及大庙考察;近年,文昌祖庭举办了国际、海峡两岸、国内学术研讨会数届,并取得了多项学术成果,出版了多本文昌文化学术论文集。无论是个人、还是学术研讨,都一致认为梓潼是文昌文化的发祥地,七曲山大庙是文昌祖庭,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国内外也没有任何地方争夺文昌祖庭地位。
(来源:梓潼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