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决心
李斌、李想、何小鹏,乃至腾讯、阿里巴巴,应该小心苏伟铭的到来吗?
大众汽车集团全球职位最高的华人、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众中国多年的实权人物苏伟铭,正在全方位向新世界靠拢。
他选在今年11月的广州车展上,跟机器人索菲亚一起亮相,畅谈对未来汽车新世界的规划。这一次,苏伟铭谈的不再是车、经销商,而是Mobility Asia(逸驾智能)。基于AI语音对话、研发智能车联网、铺设智能充电网络、构建移动智能出行生态圈,正是苏伟铭对汽车新世界的规划。
苏伟铭和MobilityAsia的优势在于,资源深厚、经验老道、决心巨大。互联网世界的人可能很少有人意识到,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主机厂,大众集团的年利润额比腾讯、阿里巴巴还大,大约是2倍——大众上一年营业利润170亿欧元(折合1333亿人民币),阿里巴巴同时段年利润为614亿元。阿里巴巴虽然也有心涉足汽车领域,并与上汽成立了做车联网的合资子公司“斑马智行”,但对大众这样的公司来说,这个领域不仅是自己的核心命脉,且在资金实力上比中国互联网巨头毫不逊色。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财报。备注:大众2017年利润为营业利润,未去除尾气事件罚款
况且,在苏伟铭的推动下,大众相较戴姆勒(奔驰)、宝马这其他几大汽车业巨头,唯一一家成立了独立子公司(即Mobility Asia)去做新业务,而非像其他同行那样,仅在公司内作为一个部门存在。
不过,苏伟铭虽然向来在中国汽车业以“变革者”著称,但他所做过的变革主要集中在销售领域,而成为汽车新世界的带头大哥——Mobility Asia规划的业务包括车联网、出行、智能充电网络、智能驾驶、数据应用等等——这种转变之大,即使在苏伟铭长达二十几年的汽车业生涯中也是史无前例的。
苏伟铭构想的未来世界庞大、野心勃勃,且都是全新领域。苏伟铭此举,可以说将决定大众集团在新世界的地位。
这一次,苏伟铭行吗?
2、所谓变革:洞察力和破局力
如要探究苏伟铭此次的成功概率,需要先探究在他的“变革者”标签背后,他的能力和资源究竟是什么?
出生于新加坡的苏伟铭风度翩翩,流利中英文、对中国文化的熟悉和尊重,为他驰骋在中国市场、斡旋于国际商业战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苏伟铭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获金融专业工商管理学士学位、战略管理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这些赋予他的不仅是完备的知识体系,更是国际化的视野。他的职业生涯始于银行和咨询业,后进入汽车业,2005年正式加入大众中国。徳国企业文化的熏陶在他的职业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把对规则的尊重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处事上对严谨几近苛责的追求、对人的尊重是这一原则下的应有之义。新加坡、中国、美国、德国,四个国家不规则的组合在他身上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这促使他成为了大众独一无二且无可替代的苏伟铭。
曾担任大众集团分管人事副总裁的Tobias Busch曾回忆他向大众引荐苏伟铭的情景,“他不会说德语,但浑身散发出令人敬畏的能量与活力。”
他第一次让业界全体侧目,是2001年出任亏损中的北京吉普的销售总经理。
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上,只要产品尚可,就会取得不错的销量,大家品牌意识都不强。一位记者回忆,当时苏伟铭说:做汽车最终就是做品牌。苏伟铭顶着压力,提升市场推广的质量,让吉普进入高级销售店面,让北京吉普真正开始了品牌塑造。在当时的普遍认知上,苏伟铭做品牌的举动未免显得大手笔。但最终,苏伟铭任内,结束了北京吉普长达5年的亏损局面。如今看来,汽车主机厂通常都是中国广告业最重要的客户。
从此之后,精力充沛的苏伟铭一再在汽车业中创造奇迹。他于2005年加入大众中国, 该年底被大众的合作伙伴、一汽集团当时的一把手竺延风力排众议,挖去作为一汽大众商务副总兼销售公司总经理,负责实现一汽大众销量攀升。
这又是一次临危受命。当时,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2003年的“井喷”行情之后急转直下,销售异常低迷。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一汽集团2004年一季度亏损5.7亿元,一汽集团称主要的亏损是来自一汽大众。直到2005年,一汽大众的形势仍不见好转,33万辆的产销计划化为泡影。
危难之际,竺延风认为,只有借用“外脑”,引入全新的营销理念与管理模式对一汽大众进行彻底变革,才能让一汽大众走出困境。显然,苏伟铭是不二之选。
竺延风也觉得,要打破当时一汽大众的诸多僵局,需要苏伟铭的雷厉风行。在一汽大众,通过代号为“提速行动”的项目,苏伟铭力排众议,整改销售区域、调整营销方式,提升对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效率;再造销售管理流程体系、对经销商向客户提供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完善、提升,每个经销商员工都能执行高服务标准。
苏伟铭在一汽大众的做法,最终带来了其销量的大幅度提升。
《南德意志报》曾这样描述苏伟铭:“他是一位实用主义者,并非是循规蹈矩的管理人,他与合作公司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即使苏伟铭坐在会议桌的另一端,他们仍将苏伟铭视作他们中的一员。
无疑,苏伟铭是一个能剖析问题,也能给出解决方案的人。
观察苏伟铭的发言,能发现他对未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从远景上看,年轻人的购车需求会转变为出行需求,所以“我们的愿望是从汽车制造商成为围绕智能出行的服务提供商”;终极形态上,他认为答案是“智慧城市”,从大数据到无人驾驶到智慧交通,都将通向这里,且未来大家不需要一堆App;而眼下要做好的第一步,则是车联网。
在思路清晰之后,苏伟铭再次展现了他坚决、强硬的作派。他通过投资出门问问将自然语音识别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苏伟铭曾对《经济观察报》表态,“我不主张相互供应的关系,一定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而其他主机厂通常采用购买科大讯飞等厂商的服务的方式,很难说主机厂能有多少把控权。
3、汽车新世界:资源的强力调用者
从大众内部拉一支团队出来,成立一家独立子公司Mobility Asia——在36氪此前的专访中,苏伟铭称面试了不少销售公司的一把手、品牌的管理层,并称这是一支1%的精英队伍——这符合苏伟铭一贯的风格。
只不过,这一次大众面临的挑战恐怕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对苏伟铭也是如此:他要一下跳入研发环节,而这还只是这项征途的第一步。
在这片充满未知的征途中,有一项已经被证明:阿里巴巴和上汽的合资子公司斑马,其车联网系统2016年装载在荣威RX5上后,让这款车成为一时的爆款。不过,这远非完美形态。比如,奇点汽车的沈海寅曾经把斑马系统形容为“外挂”:车可以不带这套系统,也可以带这套系统。而真正的智能化是特斯拉那种,把它的屏和智能系统去掉,特斯拉就不是特斯拉了。例如,如果车灯要根据导航提前转向,就要车联网跟车的光亮传感器结合,这需要“真正的”智能化。
这正是苏伟铭的机会。汽车主机大厂们其实都相当骄傲和强势,互联网公司们通常只有真正合作才会知道与车机打通有多难。
斑马CEO 施雪松也曾承认,“斑马跟上汽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对各类数据都有非常详尽的合作协议,这些数据如何切割、共享、交换,都有明确的界定。” “互联网公司和整车厂谈合作,先谈数据问题,数据在车厂那里是非常敏感的。”
具体来说,汽车底层应用在行车过程中积累的工况数据,是不经斑马直接上传到上汽的数据中心的;语音识别、以及围绕用车的衣食住行产生的大数据、对优化推荐有帮助的数据,上传至阿里/斑马的服务器;高德导航数据则两端都有。
苏伟铭成立的Mobility Asia,软件工程师和商务经理各占一半,大众旗下的品牌也无需对其封锁车机数据。目前看起来,苏伟铭和他一手创办的Mobility Asia是最有可能把车的软硬一体结合得最好的公司。
仅2018年前三季度,大众集团在华销量就接近304万辆。类似于只要雷军决意小米只用自己的操作系统、应用商店,那么其他人几乎没可能进入这个体系。只要大众决意让旗下汽车都使用Mobility Asia的操作系统——以及Mobility Asia的系统够好用,且大众能适应阿里这种互联网公司“免费”的打法,在车联网系统本身上不追求收入利润——那么谁也没有办法。
不过,相比2016年大众的判断——当时大众称要布局3个板块:车内(in the car)的互联功能;车辆周边的基础设施建立,包括智能停车、智能充电;交通形式的智能化管理——苏伟铭今天的看法又有演进,变为5个板块:新增了“出行生态”,从谈“交通形式的智能化管理”,调整为“大数据应用”+“智能驾驶”。
在“大数据应用”+“智能驾驶”上,苏伟铭的手牌在于,大众汽车中国销量是主机厂里最大的,而新造车势力无论从产能到销量都还小,互联网公司和主机厂在合作上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让Mobility Asia有机会建立起竞争优势。难点在于,如何把其他主机厂也囊括进入一家大众旗下的子公司里——这意味着未来苏伟铭还要寻找联合同行的创新式办法。
同时,中国作为第一大电动汽车市场,在苏伟铭看来,大众必须投资建设充电设施网络 ---- 而智能充电网络又可以让车联网更好的为车主服务。今年11月,大众集团也已宣布与合作伙伴携手打造快速充电网络。
在出行上,苏伟铭也已经有新动作:除了投资首汽旗下共享汽车平台Gofun之外,大众还与滴滴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苏伟铭思考这件事情的核心思路,还是在于未来客户会想如何生活。比如,拥有一辆车可能不是大城市年轻人的主流需求,大家只是需要一次出行服务;也许要大家只需要一个智慧城市的超级App,而不是一堆打车App。
6年前没有滴滴,3年前没有摩拜。苏伟铭构建的生态圈,会不会是下一个巨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