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宇,作为内地有名有姓的乡土剧导演,以“任人唯亲”和“复制传统”而著名。前一条,他镜头里必然会出现他妻子岳丽娜,
和他的那个虽然出身正统科班,但是依旧说台词咬文嚼字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若切金断玉的兄弟杨志刚!
至于第二条,他可善于在复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夹杂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传统思想了,之前那些乡土抗战片也就是大男子主义重一点,放在剧情发生的环境不算太过,但是,《娘道》一片横空出世的时候,那种拿着愚昧当美德的人性扭曲与道德沦丧,堪比当年新文化运动里满清遗民的复辟!
可郭靖宇在制作传统乡土剧的路上从未停止脚步,这不,一边用“主旋律”的农村产业改组的《最美的乡村》在卫视上攻城略地,一边不满足于我国内地的乡村题材,开始染指马来西亚华裔“娘惹文化”的还原与叙述——居然翻拍了新加坡乡土连续剧《小娘惹》!
做旧全新
《小娘惹》是2008年新加坡拍摄的一部关于当地华裔爱恨情仇的乡土苦情剧。用哑女菊香,以及菊香的女儿月娘在整个家族里奋力生存,最后拯救整个家族的艰苦奋斗,来勾画了与民国时期对等的同时期,远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生活的华裔的生活与感情经历,用一种乡土剧的淳朴风格,介绍了那个最为黑暗的时代里,当地当时青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进而折射新加坡乃至马来西亚华裔群体的生存状态。
骨子里,《小娘惹》和台湾乡土剧和内地民国题材是一脉相通的题材,用一个柔弱女子在乱世里不断奋斗,永不妥协的过程,来刻画青年人的精神,来交代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传承——在《小娘惹》里面菊香和月娘母女俩对于“娘惹菜”的操作与改进以及稍有改变的传袭,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流传。
但是,和乡土剧与民国题材一样,《小娘惹》的情节设置也颇有模式化的问题,它为了突出戏剧冲突,强调男女主角的纯白莲花属性,对于整个局势都是顺应大于抗争,用苦情来博取观众的共情,以虐来作为情感走向,把人生所有苦痛惨烈都集中到主角身上,把主角的人生经历往万劫不复的境地折腾。
而为了丰满主角那惨痛异常的人生经历,加入了大量的家族内斗,同阶层之间利益争斗导致有情人总不能成为眷属,大时代风雨让家族颠沛流离的这一系列模式化的设定——菊香是姨太太的女儿,母女俩都被得宠的太太压制。
为了自己的人生幸福,菊香勇敢跳出家族内部的宅斗嫁给自己心仪的外来男子,结果时局影响,两口子先后被生活所逼死,留下幼小的女儿月娘。
月娘也要重复母亲的套路化生活模式,在家族里被打压和欺辱,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站稳脚跟,成年以后,和姐妹们抢夺婚配资源,和兄弟们争取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名望,期间还必然有交往多年的闺蜜或者追求者被残害或者被形式所逼黑化,但是主角光环加持下月娘必然会不折不饶的持续努力,打败和他争夺的兄弟姐妹,感化或者打败黑化的当年情谊,进一步走上人生巅峰,必然在原来家族大厦将倾之时,捐弃前嫌拯救家人与水深火热当中……
这套路,你让月娘来演是《小娘惹》,你让盛明兰来演就是《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你让黎姿来演就是《胭脂水粉》,你让邓萃雯来演,就是掐头去尾的《巾帼枭雄》……
月娘的故事,其实还是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起伏!
但是,《小娘惹》剧情虽然套路,但是在细节处设置得极具地方特色——娘惹文化在剧情里很好的缓和了那种套路化剧情带来的僵化,用丰富的细节,把这个故事放进了毫无违和感的当地环境。
东南亚华人相对保守,在当时环境里对于儒家学说的尊重使得整体风气追求家族团结和礼教上的高尚。
于是,月娘在家族里虽然地位偏低,但是有自己生存的底气和一定的殊荣,所以她虽然不像其他大家小姐那样讲求诗书礼仪,但是从小被家族允许用厨艺来参与家族事务。尤其是在有一个恪守传统但是又讲求食欲的老太太的撑腰之下,月娘的地位其实一直保持在几位姐妹的小姐水平。
为此,剧情里可以借用月娘的地位将展示上层的服饰礼仪和底层的衣食住行都完整的展现出来——月娘这个角色,往上可以进入厅堂,见证高堂之上的衣香鬓影,觥筹交错,向下,可以出入厨房,见识从世家到平民的一系列最现实的生活——而在《小娘惹》里面,和那分分合合的感情一起支撑剧情的,就是丰富的服饰细节和饮食细节。
“娘惹”作为东南亚华裔的代表,有着独立的文化,整个生活架构都有原来中国传统的底子,又掺杂了当地马来文化,英式文化,甚至是日式文化的渗透与交融,形成顺应又保有自己独特传统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氛围。而这种文化氛围,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就是“衣”与“食”两个方面!
借用大家族的风光来展现大规模的上层家族交往的宴会,于是,月娘一直在宴席和厨房中间周旋,镜头随着她,展现了上层的那些华服和珠宝,展现贵族上层的生活场景。
而再通过“娘惹菜”这个点睛之笔,从贵族家族的讲求豪华细致,到平民家庭讲求实惠洁净,夸大了包含的社会层级,也通过菜色的丰简侧面展现大家族的繁盛与衰落。但是,一直坚持着“娘惹菜”兼容并蓄的态度,和讲求洁净和温情的传统。
从来翻拍只会毁真人,显得原著更深得人心!
郭靖宇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渠道,居然会放弃自己一贯擅长的内地民国时期题材,跨海越洋的去关注马来西亚华裔的生活状态。
其实说白了,《小娘惹》虽然是以情感作为主线,但是点睛之笔是里面的服饰和饮食,作为旅游宣传或者服饰文化或者饮食文化的推广手段,它是完全合格的软广告。
然而,这个软广告必须以立足于当地现实来求得立足之本,所以,郭靖宇的翻拍因为脱离了马来当地环境,开篇就受到了观众的迎头狙击——一水儿的港式配音,让观众大呼串戏!
在乡土剧领域,配音这一块有着强烈的划地区风格,每个地区的题材带着相应的地区方言,是不容篡改的铁律。就算有必须用普通话的硬性规定,但是角色带着相应地区的口音,会在剧情和角色演绎上大范围的加分。
所以,《小娘惹》老版用的是新加坡普通话配音,那种风格明显的口音,结合当地的剧情,内地观众已经习惯了这种独特的乡土风格,就会对剧情和人物塑造上的些微错失视而不见。
但是郭靖宇这一版,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居然后期用了一口纯正的港味普通话来配一群典型的东南亚角色的台词,于是,那种违和感就从头到尾的存在!一旦观众第一感官都出现问题,后面任何一点失误就会呈倍速的放大。
其次,演员的选择也体现了郭靖宇的不懂东南亚风格。他坚持自己家族式营业的风格,严重影响了演员的选择对剧情表达的推动。在原作的情怀加持下,翻拍演员要求和原作比较形似的,但郭靖宇找的演员长相没有南洋味,妆容也是和其他题材类似的统一风格,加上台词设计和配音妥妥的内地风格,感觉就是民国宅斗剧的里子在玩cosplay。
而后,对于光线和场景的控制没有做好,一种全新的感觉,彻底消弭了那种年代剧的复古感。
观众对年代戏的要求最基本的是痴迷于那种旧时代与当前不同的复古感。那些没有添加太多人工环境因素的,回归原生态的故事环境与场景再现。
但是《小娘惹》的翻拍没有注意这方面的细节,或者说,它把关注的焦点给了演员,而忽略了场景。
郭靖宇一如既往的,把所有灯光加诸在了演员的脸上,结果那种追求面部没有缺点而大量使用柔光,进而滤镜太亮造成的人物面部太平板的问题,使得整体风格偏向于现代偶像剧,没有复古感。
这种加柔光使得镜头前状态凸显的用光手段,使得场景也变得过分崭新,使场景失去了历史感。尤其是那种追求金碧辉煌而大肆用金玉材质来构建的场景,影视城风格太明显。
原版在槟城修建了一座”娘惹楼“作为剧情大家族的发生主场,但是建筑比较符合当地风格,而且剧情里大量滤镜做旧的痕迹,使得场景保持了一定的复古感。而新版,复古滤镜让位于人物柔光滤镜,所以,人物和场景一起崭新,整体气氛就变了!
加上现在越来越明显的演员趋同性的关系,尤其是女性演员外貌的趋同,前期剧情需要大量的铺垫,才能认清主要角色,让观众大感吃力。
众多因素叠加起来,《小娘惹》虽然画面清晰度高了,演员穿戴和场景都显得很有钱了,可是剧情和表演状态明显和观众有了更深的隔阂。要想进一步抓紧观众,就得看后期的剧情矛盾如何分配了。
我真担心,郭靖宇会让我们的主角们大打日本人,用战争元素来撑比原版多十几集的剧情!
那就成了抗日神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