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青岛开放型经济谱新篇(改革开放40周年·青岛开放故事(上))

编者按:4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而青岛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一路前行,书写着开放与创新的乐章。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对于青岛,更是如此。开放在这座城市不断澎湃出新动能,让世界的目光为之聚焦。从本期起,我们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青岛开放故事”,分上下两篇向世界讲述青岛不断开放、勇于跨越的“春天故事”。

打开一扇窗,拥抱全世界。40年改革开放历程,青岛始终以开放的眼光眺望前路、修正坐标,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浩荡潮流,在合作共赢中成功融入全球价值链。

40年,站在新的起点再出发,这座城市开启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引进来”激发新活力

40年峥嵘岁月,青岛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经济开放度不断提升。

回望1979年,青岛台东工艺品厂与香港华宝公司签订山东省第一个来料加工项目合同。同年,山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与日本伊藤万株式会社签订青岛第一个补偿贸易项目合同。借助这些项目,青岛成功打开了贸易出口的突破口。

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青岛,如今与世界216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在全国率先推行现代国际贸易运行体系,国际贸易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17年,国际贸易总额达到1150亿美元,“青岛制造”不仅成为青岛的一张名片,更成为一张中国名片。

1984年,青岛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跃上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随之而来的,青岛迎来了山东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开启了山东省利用外资的先河。随后,一批外资项目接踵而至。

西门子(青岛)创新中心项目是西门子在德国本土外投资设立的首家开展工业4.0应用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青岛意才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外商独资财富管理公司;青岛—惠普软件全球大数据项目、亚马逊孵化器项目落户青岛;空中客车直升机集团在欧洲之外建立的首条H135系列直升机总装生产线选中青岛;北汽联手加拿大EMV在青岛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如今在青岛,外资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6713家,占山东省外资企业数量的43%。14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投资的276个项目焕发出勃勃生机,青岛成为外商眼里最佳投资目的地之一,荣膺“金牌投资城市”,“投资青岛”扬名海外。

借梯登高,青岛一批企业通过与外资开展合资合作,引入战略合作伙伴,迅速成长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

上世纪80年代,青岛电冰箱总厂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技术和设备,从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逐渐成长为世界家电业巨头,这就是海尔的诞生历程。

今日的海尔,已连续9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从日本的三洋,到新西兰的斐雪派克,再到美国的通用家电,海尔并购足迹遍布五湖四海,树立起世界智造的标杆。

无独有偶,上世纪80年代青岛电视机总厂决定引进日本松下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就此诞生了另一大世界家电巨头——海信。

这两大诞生于青岛的家电龙头,迈出的第一步都是以开放的视野引进国外技术,并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不断在国际市场开疆拓土。

类似海尔、海信的例子在青岛比比皆是。青岛正是在不断开放中崛起,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生产力,成长为驰名海内外的“品牌之都”。

在城市发展的引擎中,开放输出的动力日益澎湃。

“青岛港创造了集装箱码头行业的世界奇迹,让全世界为中国感到骄傲!”日前,“以星芝加哥”轮船长格罗索莱维奇点赞青岛自动化码头,创出全球同类码头单机平均作业效率最高纪录。

时间拨回30多年前,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焦广军对当时的码头记忆犹新:“我刚到港口的时候,这里还是个靠人工作业的煤炭码头,码头上满满都是人。现在很少看到人,效率却大大提升。现场的作业都是现代化、智能化控制。我作为一个‘老码头’,确实感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同时,作为世界第七大港,青岛港以开放创新打开一条又一条世界航线。如今青岛港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总数已达160多条,年货物吞吐量突破5.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831万标准箱,居中国北方港口之首。

融入全球价值链

日前,青岛举办“山东英国季闭幕式暨商务交流会”,高朋满座。作为中国四个中英地方经贸合作首批示范城市之一,青岛与英国经贸往来密切,截至2018年9月底,英国累计在青投资项目255个,今年前三季度,青岛与英国贸易额14.2亿美元,同比上升16%。

青岛不仅是中英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城市,也是中美地方经贸合作重点城市,这样的国家级合作平台,让青岛的国际合作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青岛以国际化思维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度整合,与世界的合作内涵越来越丰富。

99个国家和地区,324.34亿美元,1560个海外投资项目——一组数字勾勒出改革开放40年青岛“走出去”的丰硕成果。

早在1983年,青建集团首次迈出国门,承担国家对外援助工程项目,青岛对外投资实现零的突破。如今,“走出去”的青岛企业加快构建研发、生产、销售的全球一体化产业链生态,迈上价值链中高端,不断提升青岛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和开放型经济水平。

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积极开拓亚洲、非洲和东欧的市场,承揽了29个海外电力工程项目,合同额超过200亿美元;澳柯玛集团在毛里求斯与比尔盖茨基金会合作,生产在非洲经常断电状态下能正常工作的疫苗冷藏柜;中车四方在全球建立“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中泰高铁联合研究中心”“中英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海外研发中心,打造全球框架下的创新体系……

“走出去”精彩不断,也离不开青岛创新搭建的双向合作桥梁。

青岛面向全球结交96个经济合作伙伴城市(省州、机构),与此同时还在新加坡、韩国釜山、德国慕尼黑、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以色列特拉维夫、中国香港、英国伦敦、俄罗斯莫斯科建起了9个工商中心,做深地方城市经贸合作,构筑双向投资贸易合作平台,成为新时代青岛推进高水平开放的生动写照。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在青岛胶州,曾经的“古海上丝绸之路”东线起航点焕发新生:中欧班列、中亚班列、中蒙班列、中韩快线、东盟专线……自2014年底,青岛启动口岸多式联运中心,目前已开通5条“一带一路”国际班列,累计到发国际班列1084列、7.43万标箱,一列又一列的国际班列从青岛多式联运中心驶出,在亚欧大陆上呼啸穿梭,为“一带一路”留下了新时代的注脚。

放大多式联运枢纽优势,青岛创新打造的国内首个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目前已启动。该示范区以“跨境发展、物流先导、双园互动、贸易引领、产能合作”为运作模式,拓展面向日韩、东盟、南亚乃至“一带一路”更广泛区域的转口贸易及跨境电商等商务合作,一条“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大通道和一处上合组织内陆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正逐渐由蓝图变为现实。

多重合作平台的搭建,让青岛的开放格局不断提升。

正如日前刚在青岛开业的英国蓝绿公司技术负责人保罗·斯考特所言:“之所以选择青岛,不仅因为青岛风光优美,经济发展迅速,最主要的是青岛搭建了企业发展的良好平台,我相信公司在青岛发展会越来越好。”

斯考特所说的平台正是坐落于青岛西海岸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短短几年间,中英创新产业园、中法工商创新基地、中日韩创新产业园、中芬(兰)中心、中瑞(士)中心、中俄地方合作园等有着两国政府背书的国际化平台使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羽翼日渐丰满。

这样的开放园区,在青岛还有很多。园区的集聚带来了产业的集聚,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得到充分共享,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进而大大提高。

进入新时代,尤其是自今年6月份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以来,青岛积极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当前,青岛正致力于国际城市建设,以建设国际海洋名城为发展目标,推进企业、市场、产业、园区、城市的国际化,打造中国审批事项最少、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今年5月,青岛发布《“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工作方案》,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企业设立由20多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由5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自动进口许可证审核由3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青岛全面梳理“一次办好”事项清单,商务审批事项100%实现“一次办好”,公共服务事项100%实现“零跑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100%纳入网上办理。

与之伴随的是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青岛开展“外企服务大走访”活动,全覆盖走访外资企业6635家,解决问题442个,促成增资6.5亿美元。日前,青岛召开解放思想大讨论会议,提出要持之以恒优化发展环境,让社会创造进一步活起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人才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切实提升城市“软实力”。

开放无止境,开放没有休止符。迎着新一轮开放浪潮,青岛奋楫勇进,打造更宽领域、更大格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