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Ole Scheeren | 北美首作开始预售 Fifteen Fifteen:重塑垂直生活




如果要细数在亚洲建筑市场中表现优异的现代设计师,Ole Scheeren是无法被绕开的一颗明星。


Ole Scheeren许多标志性的项目塑造了人们与城市互动的方式,并将高度整合、连通的建筑设想开创了新的社会叙事。是的,在Ole Scheeren的理念中,建筑本身也是一种叙事结构——建筑需要和城市、和人有故事。


今天我们将通过Ole Scheeren作品的最新动态来了解一切伟大建筑的故事,探索这些庞然巨物如何造就和讲述一座城市。



■Ole Scheeren



Ole Scheeren他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城市卡尔斯鲁厄。毕业于世界著名的建筑名校瑞士洛桑大学,曾在著名的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担任建筑师。离开OMA后他创立Büro Ole Scheeren建筑事务所,并先后在伦敦、香港和北京成立了办公室。拥有一支由七十多位国际建筑师和设计师组成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


亚洲市场一直是Ole Scheeren看重并深耕的市场,早在OMA期间,Ole Scheeren就和Rem Koolhaas共同设计了北京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这个作品也成为了Ole Scheeren的代表作之一。此后Ole Scheeren的多个作品都落地东亚——曼谷、新加坡......







Fifteen Fifteen是一个定位豪华公寓的发展项目。从今年 10月开始预售。 从项目区位而言,完全符合项目定位——坐落于温哥华繁华的市中心高豪港地段,周围被高端住宅区所环绕,靠近史丹利公园,向北俯瞰水景,山景。向东、向南则是顶奢的商业区和美食区。





除去项目本身寸土寸金的区位优势之外,设计师所加注的光环更是不可忽视——由著名建筑大师 Ole Scheeren 设计,并由发展商 Bosa Properties 及 Kingswood Properties 合力开发。






既是 Ole Scheeren 在温哥华打造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其事务所在北美的第一个建筑项目。还由Büro Ole Scheeren建筑事务所包揽了建筑+室内设计。





可以说,这个项目吸引了全球地产投资者的目光。此外Ole Scheeren在这个项目中所展露的才华和对建筑叙事能力的把控同样出色。





Fifteen Fifteen 的室内装潢是由 Ole Scheeren 独家设计,其建筑和工程技术展现出精湛的水平。设计师Scheeren 与世界一流的制造商 Dada、Dornbracht、Miele 和 Bang & Olufsen 等合作,选用设计创新的配件、电器以及最先进的视听和智能家居系统。





科技和建筑的结合是一种领先性的标志,而在Fifteen Fifteen这个项目中所展现出的不只是科技能够为生活带来什么,还有科技能为未来带来什么。


因此Fifteen Fifteen项目在“可持续发展”上展现出非一般的责任感——开发商十分注重节能系统、环保用料以及室内环境质量,包括空气净化系统和先进的水过滤系统。





采用高楼垂直堆砌直接打破了传统塔楼的风格,其中的Observatory 户型由于别具特色的悬臂式玻璃结构从大楼的垂直体向外突出,甚至能270 度欣赏景色。





用Ole Scheeren的原话就是“我对 Fifteen Fifteen 的设计愿景,是在自然、城市生活和私人空间之间建立一种沉浸式的立体三维联系。这座建筑将人们置于独特住宅区中,并巧妙融入温哥华令人赞叹的景观。我相信建筑空间不仅可以丰富生活,同时也可为我们作为人类赋予定义。”





建筑在Ole Scheeren的设计中,不再是被人为地定义,而是融入到整个城市的呼吸节奏之中。并且由建筑来论述,居住在其中的是什么样的人。


高楼大厦跳出塔楼寻常定义,创设垂直移动的公寓模块系统,为住宅单元提供动态化、合理且高效的布局。


也正是由于这些模块化元素的水平旋转将居住空间向外延展,所产生的多个近似梯田的部分,将室内、室外环境联系起来,打破普通塔楼所带来的居住密度感和挤压感,创造出身体和情感上的联系——人们可以在一个三维建筑中拥抱城市和自然,讲述人类、居所、和城市之间的故事。





这样的设计手法是Ole Scheeren首次在北美运用,但是在其过往亚洲项目的打造中也有精彩案例——例如:新加坡项目The Interlace和DUO、泰国曼谷项目MahaNakhon。三个项目中都有通过模块化的元素的运用创造出更多的互动空间和绝不单调的城市线条。







The Interlace是一个打破常规的社区空间,通过将常规的垂直隔离转变为水平连接,对社区中的当代生活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诠释,为居民带来了多种品质和选择。给人多层次的丰富感,提供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31栋公寓楼,每栋六层楼高,围绕八个宽敞的庭院以六角形排列,楼宇中间创造了大量共享的室外空间,形成了梯田花园般的戏剧性地形。提供1040个不同大小且价格合理的住宅单元,8个开阔的庭院及其单个户型景观是该项目的核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该项目位于新加坡,由两座富有表现力的雕塑塔楼组成,它们的曲立面与蜂窝遮阳系统的细腻质感一脉相承。这些建筑物的细长形状包围着公共空间,而由此产生的几何形状补充了现有建筑的角度,并创造了一个覆盖着露天花园,人行道,咖啡馆和餐厅的景观。





该项目通过被动和主动节能设计,以及自然通风空间融入环境的设计理念,针对太阳和风向进行了优化,而凹形建筑体量捕获并引导风流过并穿过场地,在室外空间内营造出凉爽的微气候。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MahaNakhon这个词被译作“伟大的都市”,而Scheeren 工作室则将这座建筑描述为“经过精心雕刻,引入了建筑像素的 3D 丝带,将塔的整个高度盘绕起来,以揭示建筑物的内部生活”。





在这个项目中,建筑有机蔓延,然后整齐地呈螺旋状雕塑形成的露台、阳台、浮动客厅、商业、生活、热情好客和社交空间,将城市的地面延展至天空。引人眩晕的玻璃平台从建筑物顶部伸出,漂浮在城市上空300米处,通过延伸出建筑的玻璃平台,提供360°无死角的城市景观。





这个项目已经成为曼谷的标志建筑之一,这个观景平台也面向公众开放,以迎接曼谷每年超过两千万人次的游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从成名作到最新在温哥华的两个项目,Ole Scheeren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格的代称。



“Form always follows fiction.”

形式遵循故事(幻想)



在接受采访时,Ole Scheeren坦言:“当我设计一座建筑时,我会考虑很多故事,我考虑了里面可能发生的事情,周围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在这座城市的故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留下的记忆。”他认为,最好的建筑是会讲故事的建筑。


为了讲好故事,Ole Scheeren的建筑不仅关注虚构更关注如何将伟大构想从纸上落实到现实世界。在央视大楼项目中Ole Scheeren就号召团队用10,000 根小棍子模拟未来建筑物中工作的人群,通过物理直观感受理解设计所面对的挑战性。



“You always have to comprehend

the scale you’re working at

to develop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wards what you’re trying to achieve.”

你必须了解你作品的规模

才能对你想要实现的目标产生责任感。



另一方面Ole Scheeren的设计也具有一般设计师难以企及的勇气和超前的未来感,因为空间中的人群、建筑所处的城市、建筑的未来都是他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There’s going to be

an inevitable transformation of

many of the basic typologies we’ve known

in the past as we completely rethink

what we need for the future.”

当我们重新思考未来的需要

过去的许多基础范式注定被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