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喷薄着能源之光 ——浙能集团成立20年发展能源产业助力浙江经济腾飞纪实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经济发展迅猛,企业和人民的电力刚需不断飙升,能源供需严重失衡,“拉闸限电”成为当时的无奈之举,是典型的资源小省,能源消费大省。为服务浙江民生,解决“电荒”窘境,2001年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能集团”),当年5月28日,浙能集团挂牌成立。
浙能集团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图为集团基层党支部组织党员在红咖啡馆重温入党誓词。李梦 摄
能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严重制约浙江经济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能源势在必行。浙能集团围绕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省国资委的统一部署,提出了实施“大能源战略”发展思路、“能源立业、科技兴业、金融富业、海外创业”的发展路径,奋力打造“八个一流强企”。
浙能集团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改革发展,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企业的“根”和“魂”,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改革发展优势,在构建党建统领的企业整体协同智治体系中展现新作为。
经过20年的发展,浙能集团焕发出蓬勃生机。集团现有员工23000余人;控股浙能电力、宁波海运、浙江新能等3家A股上市公司和新加坡上市公司锦江环境,管理企业超400家;总资产2764亿元,所有者权益1323亿元。集团总装机容量3655万千瓦、年供应煤炭超6000万吨、建成省级天然气管网2348千米、一大批风光水电项目相继投产,原油贸易量已达1217万吨,综合供能服务站遍布全省11个地市,筑实了浙江能源的基石,为浙江的经济腾飞与发展保驾护航。
20年来,浙能集团坚决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收获诸多全国或全省第一: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地方发电企业之首;是全国能源产业门类最全的地方能源企业;拥有世界上单体容量最大的煤制气项目;组建国内首支绿色能源产业基金,诞生全国首家“双零”燃煤电厂;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获得浙江省首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集团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最具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等众多荣誉。
“十四五”是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面对我国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快速向清洁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结构转变,浙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仲明对企业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深入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以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能源结构转型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用能需求为根本目的,以绿色化、市场化、资本化、科技化、国际化、现代化为发展导向,奋力打造“八个一流强企”,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能源服务商。
众志成城破“电荒”
在21世纪初期,浙江省11个地市中有8个拉闸限电,2003年浙江电量缺口高达40亿千瓦时,负荷缺口约100万千瓦。当时,即使所有电厂开足马力进行发电,但在炎热的夏季,浙江百姓依然饱受缺电之苦。为保证居民用电,浙江采取了企业限电、错峰、避峰用电、鼓励自备柴油机发电等措施,有些地市甚至采取了“停三开四”的拉闸限电措施。
破解“电荒”要从本质上来根除,兴建一批大型火力发电厂迫在眉睫。2003年12月,浙江省召开重点建设暨“五大百亿工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加快电力建设项目的目标,吹响了浙江电力基础建设的进军号。
伴随着“咚咚咚”的打桩声与机器的轰鸣声,一座座现代化大型环保火力发电厂在浙江大地上拔地而起。
2002年4月,浙能嘉兴电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经过长达4年的艰苦奋战,2005年10月18日,随着6号机组投产运行,规模为4台6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嘉电二期扩建工程全部建成,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0个月,为严重缺电的浙江大地注入了“强心针”,使老百姓盼来了“及时雨”,企业迎来了“雪中炭”。
21世纪初期,浙中浙西属于浙江省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为了振兴浙中浙西经济,为其提供经济发展动力,2003年,总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的浙能兰溪电厂项目开工建设。
项目开工之初,业主单位浙能兰溪发电公司就提出了“效率第一、效益第一”以及“强业主、大监理、广咨询”的科学管理模式,摸索建立起业主自建电厂的管理体系。经过浙能人上下齐心、众志成城的不懈努力,2006年4月19日,兰溪电厂1号机组提前616天投产发电,结束了浙中浙西地区无大型电厂的历史。
市场就是资源的发展理念,推动着浙能集团走出省门。
2005年6月28日,浙能集团首次走出行业、走出省域发展,与淮南矿业集团均股投资组建了淮浙煤电公司,工程规划同步建设4台60万千瓦机组的凤台电厂和一对设计年产600万吨煤炭的顾北煤井。该项目是浙皖两省政府为加强能源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的大型煤电一体化项目,改写了浙能集团无省外能源基地的历史。2006年至2013年,在建设者长达7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后,凤台电厂工程4台机组陆续投产发电,投产后的电力通过“皖电东送”输往浙江,为浙江大地送来了“及时雨”。
全国第二大火力发电厂——浙能嘉华发电公司全景。郑啸 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长兴电厂、乐清电厂、北仑电厂三期、六横电厂、温州电厂四期、台州第二电厂、新疆阿克苏电厂、宁夏枣泉电厂、滨海热电厂等按计划陆续投产发电,一个个现代化大型绿色环保电厂在浙江及全国的版图上闪闪发光,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了能源动力。
截至2020年底,浙能集团控股管理电力装机容量3655万千瓦,相比2001年集团成立初的376万千瓦增长了近10倍。浙江在“资源小省”的格局中谋求能源多维度、多空间发展的历程中,浙能集团功不可没,他们用澎湃的激情破解了浙江“电荒”。
油气煤炭添“动力”
跨入21世纪以来,浙江经济高速发展,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如何解决浙江资源不足与经济领先增长的矛盾,如何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勇立潮头?这是浙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浙能集团成立以来,建立了“大能源战略”下以电为主,多业发展的格局。在加快发展环保型燃煤发电的同时,大力发展天然气、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区域能源等产业,目前已成为全国能源产业门类最全的地方能源企业。
2000年8月23日,天然气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际遇,国务院召开第76次总理办公会,批准西气东输工程项目立项。借西气东输之势,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天然气事业发展。在浙能集团的部署下,2001年12月,成立了由省人民政府授权特许从事全省天然气管网建设和统一经营的浙江省天然气开发公司。从一开始,他们就锁定目标,将“气贯浙江、惠泽民生”作为愿景,致力于早日让全省进入天然气时代。
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浙江省级天然气管线已达2348公里 。这是浙能天然气金华中心站一景。 朱将云 摄
浙江省天然气开发公司是一支新组建起来的队伍,他们在经验缺乏的情况下,克服了管线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地形复杂、政策处理协调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步伐。2004年1月18日,长度约80千米的杭(州)湖(州)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成功将西气东输天然气引入浙江,实现了浙江管道天然气开发利用“零”的突破。
2006年11月27日,总长度为2454米的杭甬天然气管道成功定向穿越钱塘江,堪称是世界上综合规模最大的天然气管道定向穿越工程。实现了浙江省东西气互联互补,增强了供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017年3月24日,浙江省全面启动天然气管道“县县通”工程,经过广大建设者的努力奋战,截至目前,浙江省级天然气管网已达2348千米,基本实现“县县通”目标。
经过20年的发展,由浙能集团投资建设的浙江省级天然气管网覆盖75个县,累计供应天然气超921亿立方米,替煤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24亿吨、二氧化硫约8300万吨、一氧化碳约3200万吨、氮氧化物约5000万吨。为缓解浙江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打造绿色浙江、美丽浙江增添“气力”。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矿区资源的枯竭,浙江长广煤矿煤炭产量逐年减少,到1999年长广煤矿的年产量仅为74万吨。随着长广煤矿矿井的逐步关停,浙江几乎是无煤可产,煤炭资源几乎全部依赖于省外,这对能源消费大省来说,燃煤机组的用煤“口粮”成了一大难题。
浙能煤炭与运输分公司年供应煤炭超6000万吨,这是宁波海运4.2万吨明州25轮正在航运中。宁波海运提供
2000年12月28日,浙能集团的多家发电公司和法人实体联合成立浙江富兴电力燃料有限公司;2004年,浙能富兴燃料公司成立,标志着浙能集团煤炭产业初具雏形;2009年2月,依托浙能富兴燃料公司设立了浙能煤炭及运输分公司,主要承担浙能集团所属煤炭资源开发、贸易、运输、存储、港口码头、中转、配煤等煤炭相关业务。
为了有效打通浙江用煤通道,2006年12月,由浙能集团组织开发的舟山煤炭中转码头开工建设。该中转码头集存贮、中转、配煤等功能于一体,设计年吞吐量为30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企业自备煤炭中转码头。该中转码头的建成,犹如给能源贫瘠的浙江搬来一座“海上煤田”。2009年入冬以来,受经济持续回升和冷空气较往年提前影响,全省用电增速迅猛,电煤耗量大幅增加,导致浙江电煤供应再现全面紧张态势。对此,该中转码头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向全省供煤270余万吨,满足了全省燃煤机组用煤安全。
目前,浙能煤炭板块的年供应煤炭超6000万吨;旗下A股上市公司宁波海运拥有船舶32艘,运力达158万吨;在秦皇岛、曹妃甸等环渤海港口拥有专用场地和专用泊位,成为浙江煤炭供应的主力军。
2017年7月3日,浙江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决定,由浙能集团与民企合作组建并控股管理浙江省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石油”);2017年9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举行浙石油揭牌仪式,由此,浙能集团石油产业应运而生。该公司主要从事原油贸易、油品储运、以燃料油加注为主的海事服务、成品油销售等业务,以及围绕主营业务配套的油库、码头、输油管线和综合供能服务站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在垄断的石油市场格局和既定的行业政策环境下,初创期的浙石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浙石油围绕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规划,全面推进石油储运、石油贸易和销售、燃料油加工加注三个体系的建设。
2019年,“建设300座综合供能服务站”被列入浙江省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这些站点约三分之二布局在交通供能设施短缺的城市周边及农村地区,建设难度很大。当年5至7月份,是浙石油完成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目标的决战时刻。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们提出了奋战60天、奋力啃下硬骨头的口号,参加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的广大日夜兼程,加快工程建设。
2019年6月19日,如织细雨笼罩着刚入梅的湖州城。沿着湖州市长兴县碧岩路一路往南,距离太湖新区龙之梦乐园西大门不到100米处,湖州图影综合供能服务站油罐区施工现场车水马龙,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建设者们正在与时间赛跑,为浙石油在湖州市的综合供能服务站如期投运加紧施工。
2019年浙江省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浙石油综合销售嘉善客运中心东综合供能服务站一景。 朱将云 摄
如今,假如你驾车前往面积为1953平方米的舟山群岛册子岛上,可以在这偏僻小岛的综合供能服务站加注汽油。2021年1月20日,册子岛结束了无加油站的历史。岛上的居民从此告别了“驱车去定海加油,提着小罐去买油”的历史,同时还享受了汽油价格优惠的福利,综合供能服务站真正为全省人民办了实事。
浙石油黄泽山油品储运基地,是打造储运体系的心脏腹地。早日实现储运基地投运,成为业主单位浙石油黄泽山公司干部员工的共同心声。2020年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黄泽山公司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2020年2月5日,装载3.7万吨汽油的“长航先锋”号油轮成功靠泊黄泽山石油储运基地3号泊位,实现新春后复工复产的“开门红”。7月17日,黄泽山储运基地成功靠泊30万吨级VLCC超大型油轮“阿奎拉”号,标志着该基地实现了码头最大设计的承载能力。截至2020底,该基地累计吞吐量达276.2万吨。一期已投用的131万方油罐出租率达到100%。
浙石油贸易公司狠下功夫拓展上下游产业链,让油品全产业链的“朋友圈”越来越大。2020年,该公司首次与沙特阿美新加坡公司合作,成功采购一船50万桶凝析油。当年,该公司正式取得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成为全国首家获得该资质的中外合资企业。
截至目前,浙石油实现营业收入237.95亿元,资产总额291.35亿元,原油贸易量已达1217万吨,综合供能服务站遍布全省11个地市。
绿色能源写“风光”
新时代、新要求,绿色能源成了新的发展方向,浙能集团与时俱进,立下了“要发绿色电”的目标,开始了“激水、追风、逐光”的漫漫征程。从大气治理到“五水共治”,浙能集团助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的步伐从未停歇。
“浙江新能”登陆沪市主板。副省长高兴夫等领导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共同敲响当日开市锣声。祝益军 摄
21世纪初期,浙能集团在大力发展燃煤发电机组的同时,着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水力发电,决策建设滩坑水电站。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3年5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滩坑水电站项目上马。
滩坑水电站工程是浙江省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工程投资65.86亿元。大坝坝顶高为171米,为华东第一高坝。该电站集发电、生态、灌溉、防洪、供水、旅游为一体。
2004年,滩坑水电站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建设期间,业主单位浙能北海水力发电公司历经风雨坎坷,数千名建设者舍小家为大家,扎根在偏远的浙南山区,推动工程稳步向前。2009年7月10日,滩坑水电站工程3台20万千瓦水电机组全部建成投产,成为浙江省继新安江水电站之后的第二大常规水电站。该电站投产12年来,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128亿千瓦时的清洁电量,共计节约标准煤515万吨。
全省单机容量最大的水力发发厂——北海水电公司一景。相锦文 摄
2002年4月1日,浙能华光潭水力发电站开工,该电站经过42个月的建设,于2005年6月3日竣工。该电站总装机容量为8.5万千瓦,总投资6.89亿元,设计年平均发电量为1.85亿千瓦时。投产至今已累计发电32.84亿千瓦时,参照火电煤耗测算,节约标准煤约105万吨,为打造绿色浙江作出贡献。
5月15日,在浙能长兴仙丰光伏电站现场,2500亩绿油油的茶田桃园沿着光伏板覆盖整个山坡,成群的鸡鸭在光伏板下啄食虫草;碧水蓝天倒影在池塘里,鳞次栉比的光伏板与山水风光交相辉映。
这个大型“农光互补”地面光伏电站,在建设初期就植入“一地两用”的开发理念,即在光伏发电的同时满足农业开发需要,使施工前的荒坡丘陵更加适合农作物种植。2017年6月28日,装机容量为84兆瓦的浙能长兴仙丰光伏电站投产发电。项目投产以来,截至2020年底,累计发出30991万千瓦时的绿色电量,种植各类苗木800多亩,各经济作物880亩,家禽600余只。2020年电站经济效益达2100万元,2020年茶叶的收成超过100千克。
风力发电目前已成为浙能集团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省内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他们将眼光瞄准到西北边陲。
风机立香山,发电云海间。如今,在宁夏中卫市香山的崇山峻岭间,48台镌刻“浙江能源”标识的“大风车”巍然屹立在黄河之滨。浙能宁夏中卫香山风力发电场装机容量120兆瓦,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风机全部安装在山地间。
2020年底,位于新疆边陲要塞五家渠的浙能六师北塔山牧场风电项目全部并网发电。该风电场共有风机31台,建设规模为99.2兆瓦,每年可向社会供应清洁电能约2.9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9.1万吨。
目前,浙能嘉兴1号海上风力发电场、浙能国电投嵊泗海上风力发电场正加紧建设,力争早日投入运行,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绿色电源。
由浙能科工服分公司所属天地环保科技公司研发的超低排放技术获全国科技发明一等奖。全国琴 摄
20年,弹指一挥间;
20年,留下铿锵足迹;
20年,点亮万家灯火。
站在“十四五”时期新的历史起点,浙能集团正以其开放、大气、活力、绿色的主体形象,成为浙江经济发展波澜壮阔的强动脉。
世界上单体容量最大的煤制气项目—— 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公司全景。王麟 摄
浙能资本控股公司组建“国内首支绿色能源产业基金”,这是公司成立时场景。祝益军 摄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浙能人将在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资源小省、经济大省”的浙江再闯光明大道,为保障全省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贡献浙能力量。
作者:朱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