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飞的”来了,这次真的要上天了?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21日召开官民磋商会会议,为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正式引进“空中汽车”探讨完善法律、技术开发和具体政策等问题。

欧洲航空安全局日前也表示,空中出租车或最早于2024年投入使用。路透社20日报道称,超过6家欧洲企业已宣布研发客用城市空中交通工具或无人驾驶货机。

想象一下,未来可以打“飞的”通勤,是不是还挺赛博朋克的?

△Lilium空中出租车概念图(图片来源:Lilium)

是飞机还是汽车?

所谓空中出租车,是指可以在城市上空飞行的垂直起降飞行器,也被称作飞行汽车。目前主流飞行器大多以电能为动力。 

从外形来看,在飞行汽车上不难发现直升机的影子。垂直起降的设计,使其极具灵活性,可以在大厦顶楼或城市空地原地起飞降落,无需长长的地面跑道。

△2019年10月22日,Volocopter空中出租车在新加坡海湾上空试飞(图片来源:路透社)

从原理上看,飞行汽车和直升机比较明显的差别在于动力。传统直升机大多采用的是涡轮轴发动机,噪音很大,起降环境需要经过特殊设计,并不适用于规模化通勤。而飞行汽车则普遍使用电动发动机,能做到体积更小、声音更低,更有潜力普适城市场景,但也因此无法实现较高的运力,承载量有限。

另一个差异就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自动驾驶为承载量有限的飞行汽车释放了一个珍贵的驾驶员座位,同时也使其得以在建筑物密集的城市中穿梭,这比人驾驶要灵活得多。

△今年1月,通用汽车在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发布了一款飞行汽车概念车型,具备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图片来源:USAToday)

真能“起飞”了吗? 

看似科幻的飞行汽车其实早已成为诸多无人机飞行器类公司的研发方向。

今年2月,俄罗斯无人机公司研发出一款空中出租车,一次可以搭载两人,总承重达300公斤。该空中出租车由人工智能控制,可以不借助跑道原地起飞,还能随时监测空中的交通情况。

△俄罗斯空中出租车(图片来源:Popular Mechanics)

传统航空企业巨头不甘落后,也纷纷加入了飞行汽车研发的行列。

2020年5月,欧洲空中客车公司(Airbus)的飞行汽车City Airbus原型机在德国完成15分钟的首飞测试。

△City Airbus(图片来源:空客)

另一家全球知名飞机制造商波音(Boeing)也在研制飞行汽车。2019年,该公司宣布其首款无飞行员“自主载人飞行器(PAV)”试飞成功。

△“自主载人飞行器(PAV)”试飞  (图片来源:波音)

作为面向城市空中交通和未来出行的新型交通工具,一些传统汽车制造公司如现代、奥迪、丰田等,也开始进行飞行汽车的研发,希望在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020年9月,日本丰田公司旗下的Sky Drive公司,将其飞行汽车SD-03进行了一次公开的载人试飞(图片来源:Sky Drive) 

飞入生活还要多久?

据统计,全球已有数百家企业投入到飞行汽车领域的研发。

优步和波音都提出过“空中出租车”计划,并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推动城市空中运输的发展。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包括优步、波音在内的 17 家公司签署了《太空行动协议》,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及其周边地区引进空中运输解决系统。

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公司在2018年11月发布的《城市空中交通——一种新型交通方式的兴起》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将有3000架飞行汽车投入使用,随后其数量将呈指数增长;预测到2050年,全球范围内将有近10万架飞行汽车用作空中出租车、机场班车和城际航班。

绕不开的安全问题

然而在美好愿景实现之前,不得不承认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全问题首当其冲。城市领空环境复杂,高楼林立,城市空中交通能否克服低空环境下复杂的气候条件、多变的障碍物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不但危及乘客的人身安全,更会对地面人员造成安全威胁。

此外,到目前为止,全球没有任何针对飞行汽车的认证和清晰、统一的空中交通管理标准及规章体系,城市空中交通的基础设施、运营模式、经济成本等也都未见雏形。如何规划新型空中交通工具的路线,避开密集的建筑物并应对恶劣的天气状况,难度不小。 

或许离真正“起飞”还有一段距离,但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让公众对未来出行仍然无比期待。


监制丨陆毅

制片人丨文凡

主编丨崔翀

编辑丨汤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