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义龙新区抓产业调结构——探索实施“三种模式”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内容摘要:立体共生、四季轮作、集约棚养产业发展模式,义龙新区抓产业调结构,为助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春耕时节,位于义龙新区德卧镇白水河村八光海子金州出口蔬菜基地,迎来第二轮种植。

蔬菜基地补种新菜苗,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新的菜苗补种下去,又有一轮蔬菜要成熟了。因为蔬菜成熟得快,一年四季都有活干。”附近的村民王菊笑着说。

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

义龙新区结合区域实际,围绕产业发展要素,聚焦山地、坝区和森林等资源,探索实施立体共生、四季轮作、集约棚养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绿色高效为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森林覆盖率达61.3%是义龙新区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的天然优势。新区在全面实施植被补绿复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林荫聚养、家禽除害”的“林畜禽”立体共生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产业,目前共建成100亩以上林下生态养殖示范点3个,在龙广镇纳桃村建成500亩蛋鸡和生态鸡养殖场。

同时,新区聚焦25度以下坡耕地种植区,大力推进经果林种植,积极探索“林+N”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土地产出率,提高群众收入。新区在10余万亩经果林全面推广套种花生、辣椒、中药材等低矮作物,并在新桥、木咱、雨樟等镇新增花椒+辣椒、花椒+中药材套种1300余亩。

独特的地理优势,适宜稻渔(虾、蟹)循环共生。基于此,新区在水资源丰富坝区成立“稻+”专班工作组,全面实施稻渔(虾、蟹)共生产业,创新农户、公司(合作社)稻渔共生管理方法,标准化推进“稻+”示范基地建设,并通过“公司+合作社+种养能人大户+农户”的运营模式,总体规划“有机稻+生态养殖”项目共20851.4亩,每亩一年可实现毛收入13000元以上。

在四季轮作模式方面,新区在实施百万亩坝区产业的发展规划过程中,结合各个坝区的水、土壤等特质,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轮作推进蔬菜、水稻、鲜食玉米等农作物种植。

目前,新区共在鲁屯、万屯、龙广、德卧等镇发展稻菜轮作4万余亩,在木陇街道坝区推广“稻+蒜苗”900多亩,亩产值均在8000元以上。

2019年9月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的德卧镇八光海子坝区,有1600余亩。坝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方式推进蔬菜轮作,引入大数据全程监测应用,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形成集蔬菜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成功打造了“金州龙”蔬菜品牌,成为我州现代农业开发的样板、现代高效扶贫产业的标杆。

在水资源相对稀少的旱地坝区,新区积极规划发展烤烟产业,通过“烤烟+N”模式提升土地产出率。2020年新区种植烤烟2万余亩,烤烟专班工作组在烟叶采收后,全面指导群众茬种韭菜、长寿豌等农作物,亩产值8000元以上。

今年以来,郑屯镇郑屯村通过打造示范种植区发展西兰花产业,套种烤烟、韭菜等,目前400亩西兰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农忙时节,每天到基地务工的群众超过60人。

双山一组村民史顺珍说:“这里有活我就来务工,没活的时候我就回家种庄稼,两不误。”

在集约棚养模式方面,新区与册亨、望谟、晴隆三县携手共建“飞地产业园”,以贵州裕农菌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引领,围绕产、供、销,带领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新区建成食用菌大棚1500个,成功组织300余户新市民入园领棚种植食用菌,每个大棚年均可为易地搬迁群众增收2万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拥有西南地区最大最成熟的“中国万屯大牲畜交易市场”,新区引进兴牛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肉牛养殖项目为突破,全面引导群众发展畜牧养殖产业。政府还与企业联合建立集科研、育种育肥、屠宰加工与销售、牧草基地建设、饲料供应、疫病防控、技术服务和政策扶持为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示范引领肉牛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标准化发展。目前,新区牛存栏分别为6.43万头,建成畜禽规模化养殖场142个。

新区引进贵州木卉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在新桥镇建成连片温室大棚,发展以玫瑰、海棠、百合、丁香等为主的花卉产业;引进贵州绿缘花卉种植有限公司在楼纳村规模化发展兰花产业,如今已达到年产兰科植物300余万盆的规模,并打通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销售渠道,并远销新加坡、越南等。

……

立体共生、四季轮作、集约棚养产业发展模式,义龙新区抓产业调结构,为助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黄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