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对话
2017年始,人民摄影报推出了“摄影对话”栏目,邀请摄影名家、编辑、记者对在各个摄影领域中有成就、有创新、有思想、有代表性的摄影师、策展人、评论家进行对话。深入他们的内心,挖掘我们不曾熟悉的细节。本期由摄影师杨达与曾戈之间的对话。
曾戈,1990年出生于广东汕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专业,曾入围2017三影堂摄影奖,入选2017 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2018新加坡国际摄影节等。
认识曾戈有一年多的时间,他平时是个低调的人,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拍照上,对照片的感知能力和把控力相当出色。他的作品《致幻》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对曾戈创作的一些新作也有所了解,在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的时候就聊起过做采访的事情。我对他的创作以及成长经历非常感兴趣,并在今年对曾戈进行了采访。
杨达: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成长经历,你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
曾戈:我是自由摄影师,摄影方向以纪实、人像为主。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比较早就接触到相机并且喜欢上摄影。大学的时候,我拥有了第一台单反相机后,就经常出去拍照。在媒体实习的时候,做过摄影记者,现在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拍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其他时间拍人像写真。近些年,我的作品陆续参加了国内外的摄影节和展览、获奖、出画册,逐渐获得了一些认可。这份对摄影初心不改的热爱,陪伴我走到今天。
《致幻》之一
杨达:你的画册《致幻》2015年入围谷仓摄影样书马丁·帕尔评审奖,2016年《致幻》被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收藏,你想通过这一项目表达什么?
曾戈:《致幻》这组黑白摄影作品拍摄于2012—2017年间,它不是简单地对现实世界进行复制拍摄,它折射的是我对幻觉和想象的集合,用自我的方式去观察世界,同时找到许多区别于日常我们所见到的东西,在我所生活的世界里观察到一个并不为他人所挖掘到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充满了粗糙的、也是即兴的观感。我们自以为对所处的世界熟悉,但现实并不如你所见那般真实可信,表象之下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内涵,当自己面对“真实”世界时,它们却变得异常陌生
《致幻》之一
杨达:你拍摄《致幻》的初衷是什么?
曾戈:我有边拍边整理照片的习惯,这组照片是从我日常所拍的片子中选出来的,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但逐渐地可以从众多照片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某种固定风格。
杨达:拍摄这个项目遇到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
曾戈:最困难的地方在于从看似没有逻辑的众多照片中整理出一个相对清晰的逻辑顺序,因为这组照片并不像纪实故事那样可以有一个明晰的前后顺序。一开始编辑的时候我也没有头绪,后来在布置展览、出版画册的过程中解决了编排问题。
杨达:你希望观众对这个项目作出怎样的反应?
曾戈:我希望观众在了解了我的创作意图之后,可以通过画面感受到我当时的个人体验。
《致幻》之一
杨达:你怎样定义你的摄影风格?
曾戈:我的风格倾向于艺术摄影,比较个人化。大多数人喜欢看通俗易懂的照片,一眼就能看明白拍的是什么,但这并不是我拍照的想法,好的照片总能给观者带来思考和疑问。
杨达:你对“新纪实摄影”这样的概念有什么自己的见解?
曾戈:我喜欢摄影师冯立、王轶庶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很鲜明很主观,也更加有诗意。
杨达:到目前为止,你觉得摄影对你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曾戈:在我的生活中,摄影占据了不少的时间。摄影也使我对事情的看法变得多样化。
《致幻》之一
杨达:你现在用的器材有哪些?
曾戈:数码相机、胶片相机我都用,也经常用手机拍照。
杨达: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自己,以便拍出更好的摄影作品?
曾戈:我认为看画册、展览、电影、其他摄影师的作品,都是最直观的可以提升自己的方法。我还会看一些文学、历史、艺术史等方面的书籍,这些知识可以增进对画面故事性、背景故事的理解。
杨达:你目前的拍摄题材是什么?之后有哪些打算?
曾戈:最近在拍关于香港题材的作品,包括图片和短视频。另外就是继续拍《新世界》,这是一个关于彩色街头的系列。
曾戈摄影作品《致幻》
往期回顾:
向上滑动阅览
编辑|赵霏
©人民摄影报新媒体中心
有何感想 可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