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金龙鱼IPO背后:与中粮反目,市值或超千亿,老板是马来华人首富

文|AI财经社 项也

编| 华记

本文由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7月12日,据中国证监会官网消息,广为人知的品牌“金龙鱼”母公司——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海嘉里”)向深交所创业板提交了上市招股书。招股书显示,益海嘉里这次发行股数不超过5.42亿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38.7亿元,资金主要用来厨房食品项目。

据悉,益海嘉里成立于2005年,除了最广为人知的金龙鱼品牌之外,旗下还有包括欧丽薇兰、胡姬花、香满园、海皇、丰苑等多个知名品牌,产品线涉及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等。

创业板迎来巨无霸

创业板即将迎来益海嘉里这只巨无霸。

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益海嘉里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了1334.9亿元、1507.7亿元、1670.7亿元,连续三年收入呈现上升趋势。不仅如此,在净利润方面,同样呈现增长趋势,近三年净利润分别是,8.5亿元、52.8亿元、55.2亿元。

纵观目前创业板,这样的盈利水平已经属于头部。目前,创业板市值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温氏股份、迈瑞医疗和宁德时代,这三家2018年归属股东的净利润分别是39.6亿元、37.2亿元和33.9亿元。相比之下,益海嘉里的55.2亿元盈利水平位居前列。

从市值角度来看,目前温氏股份、迈瑞医疗和宁德时代都已经迈入了千亿时代:截止至7月12日收盘,这三家市值分别为2048.2亿元、1932.9亿元和1621.3亿元。如果按照温氏股份目前98的市盈率粗略估计,益海嘉里登陆创业板的市值,这一数字可能达到5400亿元;即使按照创业板平均22的市盈率计算,这一数字也将达到1200亿元。

可以说,无论如何,益海嘉里登陆创业板之后,都大概率成为千亿市值以上的公司。从目前市值来看,创业板超过千亿市值的公司仅有上述的三家,因此,益海嘉里的规模在创业板市场或将成为创业板的新“巨无霸”。

华裔巨贾的中国化之路

尽管金龙鱼花生油在中国家喻户晓,益海嘉里并非一家中国企业,事实上,益海嘉里由外资控股持有。

招股书显示,益海嘉里是由丰益国际间接控股,控股比例达到了99.99%。丰益国际是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跨国集团,也是世界五大粮商之一,由马来西亚侨商郭鹤年创办。

郭鹤年祖籍是福建福州,父亲闯荡马拉西亚,郭鹤年爷出生在那里。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英国撤离,这时一些严重依赖英国的行业出现空缺,郭鹤年抓住机会创办了制糖厂大获成功,由此获得了“糖王”的称号。郭鹤年也由此开始了走向巨贾的商业之路。

作为爱国华侨,郭鹤年一直对中国市场表示兴趣。无论是兴建香格里拉大酒店,还是投资北京国贸商城,郭鹤年对中国市场一直念念不忘。益海嘉里也同样是郭鹤年在中国的布局之一:1988年,郭鹤年让侄子郭孔丰与中粮集团合作成立了金龙鱼的前身“南海油脂集团”,2006年又作价27亿美元收购益海粮油,成为了今天益海嘉里的雏形。

作为外企企业,益海嘉里一直在寻求在中国上市的机会。

早在2009年,益海嘉里就对外传递要求从母公司分拆、独立在香港上市的计划。不过,因为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 这次赴港上市的计划最终搁浅。此后,2017年,母公司丰益国际重组中国业务,益海嘉里再次传出IPO消息。不仅如此,据天眼查显示,益海嘉里目前董事长为郭孔丰,已经取得中国国籍。

曾因广告惹争议、与中粮“反目成仇”

1988年,郭鹤年授意侄子郭孔丰在广东深圳建立了南海油脂集团,这是一家与国内粮油巨头中粮集团合资建立的公司。这家公司本身并没有什么知名度,不过产出的产品却畅销全国,其中一款就是——金龙鱼。

金龙鱼无疑是益海嘉里的明星产品之一,无论是电视广告,还在超市的陈列架上,金龙鱼一直不可或缺。不过,金龙鱼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最大的磕碰就是,金龙鱼的1:1:1的广告风波。

2004年,中国粮油学会发表声明表示,目前国美市场上没有任何单一食用油或者调和油能达到1:1:1的均衡营养比例。一时间,不少媒体开始争相报道此前在广告中大肆强调1:1:1的金龙鱼涉嫌造假、虚假宣传的问题。

此后,金龙鱼迅速辟谣,指出,1:1:1指的是在脂肪摄入方面,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具体比例。考虑到普通人饮食会自然摄入饱和脂肪酸,所以金龙鱼在上述三种脂肪酸的比例是0.27:1:1,通过摄入金龙鱼有助于人体达到1:1:1的膳食脂肪酸完美比例。0.27:1:1的真实比例也将在产品和广告中展示。此后,风波渐平。目前,这款1:1:1调和油依然在市面销售。

回到与中粮集团的合作层面。益海嘉里与中粮的合作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股权纠纷,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现如今,在益海嘉里的招股书主要竞争对手一栏,中粮集团赫然在列,并排在了第一名的位置上。

这位曾经是益海嘉里在国内粮油方面的引路人,却最终在巨大的市场面前“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