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古代的著名航海家,想必多数人首先想起的是三宝太监郑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早在郑和下西洋前75年,元代有一位航海家已经两次下西洋,到过的地方并不比郑和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对航海见闻进行了记录和总结,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就是汪大渊。
元明船队模型和航线路线图
汪大渊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当时马可·波罗已经回国,不朽名著《马可·波罗游记》也已经完成。他出生在元代的隆兴路,也就是今江西南昌人,最近当地政府还为其制作了纪录片在《探索·发现》频道播出,名叫《大国海图——汪大渊的海上传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看。
纪录片《大国海图——汪大渊的海上传奇》
汪大渊天资聪颖,博学过人,年少的时候就束装远游,游历到了当时“梯航万国”的福建泉州。元代的泉州是中国第一大港口城市,是对外贸易的窗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港,聚集了世界各地的船只、商人和货物。这里繁荣的商业贸易景象深深地打动了他:
海道所通,贾船所聚,蕃商集居,杂货山积。
自此汪大渊便萌生了周游列国、附舶浮海的念头。从20岁开始,汪大渊两次出海,出发地都选择了泉州。
泉州发现的元伊斯兰教潘总领墓顶石
汪大渊的事迹能被知道,还得益于他自己的好习惯,将沿途的见闻和经历都记录了下来,最后编纂成《岛夷志》一书,同时出了个简本的《岛夷志略》,今天我们也是从这本书了解到了汪大渊的航海之旅。他曾非常诚实且自信地交代:
皆身所游焉,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
这本书里的内容大多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没有道听途说的内容,所以还是比较可信的。在当时备受赞誉,被泉州地方文献收录,作为参考。通过这本书,我们除了能了解古代周边国家历史和地理情况之外,还可以复原汪大渊本人的航行路线。当然这可能也是古代中西方商人走得最普遍的路线。
《岛夷志略校释》
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汪大渊首次出洋远航。从泉州港出发后,途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半岛、波斯、阿拉伯、麦加埃及,出红海的曼德海峡经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然后原线返回印度半岛,经斯里兰卡横渡锡兰海峡到罗婆斯、花班卒、廖内群岛,又沿马来半岛东岸上溯来时航路,一直到元统二年(1334年)夏秋间才返回泉州,前后历时五年。
三年后的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渊再次从泉州起航,游历南海诸国。他顺越南沿海二下,经过灵山、柬埔寨到达马来半岛,又至新加坡,再向西穿过马六甲海峡,经爪哇等地,后又游历加里曼丹岛、班达群岛,然后北向经菲律宾、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海南岛,于1339年夏返回泉州。
当然也有人说他曾经到过澳大利亚,从地名、地理还有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等等方面进行对应,但是目前为止还不是很确凿的事。
汪大渊航海事业之所以成功,当然首先与他的个人素质有关,另外也是时代给予了他充分的便利,在元代因为海运的繁荣以及前代的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知识;泉州地区各国商人汇聚,知识交流普遍,在客观上也是促成他航海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可惜的是,汪大渊虽然航海8年,游历200余国,但是却不为人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航海行动影响不够大,而且不是官方组织的,宣传力度不够,史书里面的记载也不多,他是彻彻底底的一位“民间航海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参考资料:
汪大渊著,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华书局,2009年;
吴远鹏,洪泓:《汪大渊与海洋文化——纪念航海历家汪大渊诞辰700周年》,第二届海峡两岸海洋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2011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