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第五场——佳木斯新闻发布会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举行。
在佳木斯新闻发布会上,中共佳木斯市委书记徐建国,以《东极振兴新征程 风劲帆满再出发》为题,介绍了佳木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问题。
佳木斯是一座生态宜居、富有魅力的城市
佳木斯地处沃野千里、平阔如海三江平原腹地,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山水相连、隔江相望,大界江、大农业、大冰雪、大湿地风光无限。
位于祖国的最东端,每天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素有“华夏东极”之称,是最先感受“紫气东来”的祥瑞之地。
佳木斯是一座具有红色基因的城市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11个军中有5个军诞生于此,有8个军在这里长期活动和战斗,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诞生地和主战场。
抗战结束后,建立了我党最早的红色政权,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合江省省会,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刘白羽、马可等各界精英从延安来到佳木斯,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剿匪灭寇、土改分田、建党建政、生产支前等运动,把佳木斯建设成为欣欣向荣的革命根据地,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被誉为“东北小延安”。
佳木斯是一座勇于创新创业的城市
新中国建设初期,佳木斯人民以十足的革命干劲建设老工业基地,曾建设了当时亚洲最大造纸厂、全国最大收割机厂等大批优秀企业,创造了第一台防爆电机、第一台掘进机等新中国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
作为北大荒核心区,佳木斯还是当时东北农垦总局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所在地,十万复转官兵和百万知青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美丽富饶的黑土地。
佳木斯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佳木斯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曾是肃慎之国、挹娄古都、五国盛地、满族故乡,赫哲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三江文化。
历史与民族的鲜明文化特征,与现代以来的抗联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知青文化一起,积淀了佳木斯这座“三江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涌现出了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为和平与正义献身的邵云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撑起了这座城市的精神脊梁。
佳木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动农业富民、工业强市、城市提档、开放兴市“四大战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2018年,
佳木斯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40.3亿元,分别是建国初期的616倍、1098倍、640倍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141元和16315元,是建国初期的114倍和679倍,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新时代的佳木斯正朝着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70年来,佳木斯由人烟稀少的北大荒经过几代建设者的拼搏奉献,变成了如今沃野千里的北大仓。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建设者开垦北大荒,到今天拥有3000万亩良田的农业大市,勤劳的佳木斯人民唤醒了沉睡万载的黑土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佳木斯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殷殷嘱托和“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让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等指示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创建建三江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崭新局面。
时至今日,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五连丰”,年产量稳定在250亿斤以上,商品率在90%以上,按每人每天一斤粮计算,足以确保全国14亿人民18天的口粮,已成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优质商品粮基地,为黑龙江省成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做出积极贡献。
70年来,佳木斯从传统老工业基地经过浴火重生逐步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国之初,佳木斯的工业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布局了一批工业企业。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的转轨阵痛和战略性调整后,工业经济重现活力,逐步实现了由弱渐强、由粗放经营到新型工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近几年,佳木斯市抢抓东北振兴等政策机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要发展”的要求,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扎实开展院士专家行、央企对接、京佳合作、“金凤还巢”等活动,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先后有美国约翰·迪尔公司、新加坡丰益集团等一批国际500强企业和中国建材、国家电投等众多国内500强企业落户佳木斯。形成了以象屿金谷、益海粮油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以电机股份、迪尔佳联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佳星玻璃、北方水泥等为代表的建材产业,以润特科技、海瑞特特种工程塑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涅槃后的老工业基地正在重振雄风。
70年来,佳木斯由一座边境小城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正全力打造黑龙江省东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对俄合作新高地。
随着建国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佳木斯城市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佳木斯围绕打造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交通、商贸物流、健康医养、科技创新、教育、文化旅游等6个中心建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全市49个批发市场销往域外的商品量达到销售总量的4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4.7%。
城市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随着中俄同江跨江铁路大桥主体钢梁正式合龙,即将结束中俄界江无铁路桥梁的历史;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不断深入,国际旅游岛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跨境合作区建设已箭在弦上,桥头经济区各项规划紧锣密鼓,“一桥一岛”已成为佳木斯市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引擎,佳木斯正朝着“活力迸发、魅力独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70年来,佳木斯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经过几代人的不懈追求与奋斗,正逐步实现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
建国以来,在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发展成果得到充分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实现了由“量的突破”到“质的飞跃”。
特别是近几年,佳木斯市坚持民生优先,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始终保持在85%以上。
2018年以来,全市5个国贫县更是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33万佳木斯人民正满怀希望地奔向更加富裕的全面小康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8和31.4平方米,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6%,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佳木斯首创的快乐舞步健身操风靡全国、走向世界,群众性冰雪运动蓬勃发展,为国家输送了杨扬、隋宝库、武大靖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佳木斯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力续写新时代佳木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