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17日电(记者杨溢仁、沈寅飞)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但2020年,中国在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等方面的申请量都位列全球第一。
下一步,如何激活数量庞大的创新成果,并助力国内新旧动能转换,俨然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分析人士认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被社会广泛认同,创业环境日臻成熟的背景下,未来将有更多科技含量较高,尤其是拥有自主可控技术、符合时代潮流的长周期行业企业获得市场认可和资本青睐。
生力军响应“双创”号召
伴随国内创新创业环境的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双创”大军。
“双创示范基地的不断建设和完善,给青年提供了更多便利和系统帮助。如办公场所、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免费或优惠供给,大大降低了青年的创业成本。”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战略规划处副处长刘中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这些双创基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业资源。不仅仅提供创业扶持资金,还提供包括市场开拓培训、企业法律指导等一系列服务,让创业者少走弯路。”
“青年一代正在逐级成长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在参加2021(第15届)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开幕活动时指出。
记者注意到,作为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也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优渥的发展土壤和政策支持。
举例来说,截至2021年9月底,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累计受理创业项目申请12043个,资助项目3419个,带动就业超过3万人。其中,不乏大众熟悉的优秀项目,如饿了么、泰坦科技、同臣环保、爱回收等。
“不仅如此,为了打造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上海围绕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建立健全了覆盖创业团队、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诸多市场主体的政策服务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券、各类创新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创造。”陈鸣波介绍,“此外,上海还在构建创新创业载体培育体系、完善分阶段和体系化的科技人才计划、深度对接国内外创新资源等诸多方面积极发力,以期为双创企业提供更多支持,用更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帮助大家来上海发展。”
“我们很感谢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在几年前给予企业的资助。”上海云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春刚表示,“作为一家2017年成立的年轻公司,我们专注于软件机器人领域,目前已完成了四轮接近5000万美元的融资。”
“在过去5年里,云扩非常有幸与中国的经济大环境一起成长。我个人2013年大学毕业,从一个基础的研发工程师做起。2016年加入了创业大军,也是响应了国家‘双创’的号召。”刘春刚说。
刘中全指出,由顶层设计着手,下一步还应该加强指导和扶持,总结发展较好地区的创业经验,并结合地方特色,助力各地打造因地制宜的模式,来带动地方实现“双创”发展。
资本深耕“科”字号“赛道”
据记者了解,截至2021年10月,上海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规模达到30亿元,累计合作子基金数量超过100家,总体规模近140亿元,放大社会效益近5倍。
那么,什么类型的初创企业更受金融资本的青睐?
接力资本合伙人董若愚表示,投早、投小、投科技是必然趋势。
就2021上半年早期投资聚焦的行业分布来看,有公开数据显示,IT行业高居首位,早期投资案例数达222起,同比增加44.2%;其次是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和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早期投资案例数分别为64起、54起,同比分别提升42.2%、20.0%。
“我们希望被投企业的市场足够大,壁垒足够强,一定要有潜质成为龙头企业。”大米创投合伙人龚茂泉说,“所以我们主要聚焦于硬科技领域。这不仅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最能够给投资人带来回报的领域。”
小苗朗城管理合伙人方正浩介绍:“到目前为止,我们累计已经投资了八十多个早期项目,重点聚焦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这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在垂直行业的各个垂直应用和底层基础设施。同时,我们也会重点关注类似像量子科技、光电科技等相应前沿的方向及领域。”
“就个人了解的情况而言,目前资本更青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及相关项目。”接力连筹投资副总监陈麒告诉记者,“事实上,眼下有很多原本不关注科技领域的资本,都开始往这个方向上转移了。究其原因,个人认为,这和互联网赛道——包括互联网教育、金融科技等领域的‘退热’息息相关,再叠加各地政策都在向科技型企业与人才倾斜,则资本‘用脚投票’实为大势所趋。当然,最终能得到专业资本认可的、能沉淀下来的,还是真正拥有高技术含量的企业。”
更有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诸多券商机构出于“培养客户”的需求,亦纷纷加入了初创企业的投资大军,且主要聚焦新能源、光伏、半导体等项目。
显然,“与时俱进的技术研发创新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已然成为了各界共识。
记者注意到,眼下那些成名已久的行业“龙头”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研发投入的同时,也开始将更多目光聚焦到初创公司的技术创新上,并希望通过开放创新、产业投资等方式,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以及创业企业融通创新、合作共赢。
“我们将聚焦五大战略方向和三大技术领域,并在其中寻找高增长的机会点。”新加坡立时集团首席技术官洪江告诉记者,“具体而言,三大技术领域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方向为汽车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通信信息技术、医疗与大健康、能源和环保。我们一方面希望能通过投资补强现有技术和业务,并沿着现有核心产业链上下游扩张,为产业赋能;另一方面,借由创新导入,可以助力集团进入高体量、高增长和高附加值的终端市场。”
海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潇潇亦释出相似信号:“我们对于创新项目的投资将聚焦以下板块,包括创新的照明解决方案、创新的汽车电子解决方案和数字化(针对电动化、自动化开发的汽车电子产品)、先进制造和提升研发效率的相关解决方案。”
成功“突围”需有的放矢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位居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行业分布前三名的依次为IT(投资金额2400亿元)、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投资金额1915亿元)、半导体及电子(投资金额1369亿元),前三大行业集中度超60%,且生物技术和半导体行业仍在持续升温。
纵观当前被资本高度“注目”的领域或项目,科技属性俨然成为了其鲜明的“标签”。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让一批科创企业“上得来”“站得稳”“走得远”。
“硬科技”赛道企业得到更多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才能在茫茫的创新大军中成功“突围”?
谈及创业体会,刘春刚认为,能否创造价值至关重要。其个人对“业”字的理解是能为客户带来价值,其公司的使命是用创新的技术创造独特的社会价值。
上海优宁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兆武亦分享了自身的创业感悟。
首先,选好“赛道”是重中之重。“‘赛道’要有一定的成长性,最好是本人熟悉的领域。跨行业创新不是不能成功,可难度非常大,所以建议在本人的专业内选择‘一点’去创业。”
其次,要专注。创业者切忌“铺摊子”,只有聚焦,才能实现穿透,才有可能成功。
再者,要进行价值创造。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或者为行业上下游创造多少价值,这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
第四,需破除依赖。在创业的过程当中,可以有人才依靠、技术依靠、资金依靠,但切忌产生依赖。
此外,走正道与惶者生存的道理亦不可忘。在冷兆武看来,向正、向上都不是空话,向正就是不做不合规的事,不做急功近利的事,向上就是要有危机感,有驱动力才能走更远。
“我们在捕捉中国本土特殊行业红利机会的同时,也会在相关行业的细分领域中去寻找和匹配合适的人和团队。”常垒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石矛告诉记者,“个人更青睐那些对行业洞察有着很深见解的创业者——通常是大企业中的中层管理者。这些人往往有了确定的专攻方向,也有一些半成型的团队。此类创业主体是我们非常愿意支持的。”
“好项目的创始人不仅要具备非常强的表达能力和优秀履历,其战略规划能力和业务执行能力也非常重要。”方正浩表示,“再就‘赛道’而言,未来那些所谓的‘专精特新’类企业可能大放异彩。该类企业所处的某一个垂直市场可能只有十几亿、二十亿的空间,但若其能够成为行业里谁都绕不开的核心环节,同时行业本身下游存在较大增长的可能性,且目前行业处在‘爆发’的初期,那么即便是相对细分的小众市场,该类公司也会获得资本关注。因为通过五年、十年的发展,该类企业很可能成为一个细分行业的绝对冠军‘龙头’,占整个行业50%以上的份额,甚至形成非常强的马太效应。”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