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南方眼|产业园区怎么建?深圳6名政协委员“吵”起来了

近日,深圳市政协第六场“委员议事厅”活动举行,6名市、区政协委员齐集一堂。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一场有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宝安、新产业、新征程”的大讨论在此上演。

纵观深圳40余年的改革开放,其背后也是一部制造业发展史。从承接“三来一补”制造,到电子元器件工厂遍布,再到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硬件硅谷”,深圳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第一城。

其中,宝安又是深圳制造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宝安有全市最多的制造业企业,达5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4300多家,也是全市最多。另有1600多个产业园,建成面积6000多万平方米。

一直以来,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园区支撑了产业,产业又驱动园区建设。但历经40余年发展,产业空间不足、园区碎片化、园区基础设施较差、产城融合度不高等产业园区问题慢慢浮现,困扰着宝安乃至深圳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面临大变革。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黄金发展期的深圳,产业园区如何抢抓机遇,如何为全国打造出一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本?

产业空间不足?

打破容积率限制、发展“飞地经济”

作为深圳的工业大区、产业强区,宝安的产业园区在全市是怎样的水平?

宝安区政协委员、宝安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刘玉华分享了一组数据:宝安产业园区数量占全市40%以上,每平方公里拥有产业园6.6个,每万人拥有产业园区5.3个,数量和密度都是全市第一。

但是,欣欣向荣之下也有危机。由于产业空间不足,宝安不少企业选择了外迁。

宝安区政协委员、深圳市翰宇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立云分享道,从宝安的小工厂成长为国内最大柔性电路板制造龙头企业之一,景旺电子在珠海、河源龙川、江西吉水等地购买了1100亩生产用地,但设在宝安的总部基地仍是租赁27年的村委物业。

“宝安工业100强企业中,70%企业的厂房都是租赁厂房。”宝安区政协委员、深圳市顺恒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庞文超补充道,这些租赁厂房的企业的心态不稳定,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很可能就会搬走。

庞文超指出,深圳的产业空间问题主要是产业用房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办公用房供过于求,而生产厂房无法满足制造业要求。

深圳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十三五”期间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工改工”城市更新。但在庞文超看来,由于政策规定办公用房的容积率比生产厂房高,在投资回报上也远高于生产厂房,导致九成以上的开发商选择办公方向的开发。

“开发商对‘工改工’项目望而却步,是因为利益不够驱动他们的积极性。”庞文超提出,创新“工改工”盈利模式,是推动“工改工”回归产业本质的重点。

庞文超分享了星河地产的创新盈利模式——以产权换股权模式。星河地产和深创投合作,对入驻园区的拟上市成熟企业实行产权换股权,对高成长的初创公司用租金换股权。这种模式解决了初创公司现金流紧张和拟上市公司缺固定资产的问题,吸引了优秀公司入驻园区。

为了让企业不受土地制约,袁立云认为可以以容积率为抓手,提升产业用地使用效率。

一方面,借鉴新加坡精细灵活的土地管理办法。新加坡的容积率上限是10,会在项目前期、过程中、项目完成后等多维度进行监管,对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方面也有奖惩措施。

另一方面,可参照上海针对“工改工”项目一事一议的政策,在非航空限高区域打造全方位满足“衣食住行育乐购”的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产城融合园区,形成“产业”社区。

除了提升土地容积率,庞文超认为,也可以保留企业“大脑”,引导产业有序主动转移,大力发展“飞地经济”。

庞文超解释道,“飞地经济”是政府牵头、国企推动的市场行为。政府牵头指深圳政府和湾区其他城市政府建立健全对接机制,开展产业分工与合作。国企推动指市、区属国企提前在湾区城市,比如珠江西岸的中山、江门等购买或租赁土地,规划建设深圳产业转移工业园,将深圳服务、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引入园区,让入园企业继续享受深圳高效透明的政务服务,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入园发展。

“工业园区扩容和升级时不我待。”深圳市政协委员、宝安区政协常委、宝安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杨辉建议,宝安启动“一亿园区、万亿制造,打造世界级智能生产基地”计划,将现有6000多万平方米的工业园有序升级改造,发展为一亿平方米制造厂房,将现有7000亿制造业产值提升到一万亿以上。

园区碎片化,没有形成产业集聚?

政府要注重统筹规划,提前进行产业布局

在建好园区、为企业提供更多产业空间的同时,也要考虑园区内企业整合以及园区间的互联关系。

刘玉华发现,目前大多产业园区存在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园区内入驻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行业上没有关联;园区与园区间没有形成产业关联,无法形成片区的产业集聚和特色的产业生态。

刘玉华提到了特斯拉在中国建造超级工厂,选择上海而不是深圳的例子。上海汽车业基础发达,有很多研发中心和制造工厂,长三角的汽车产业链配套也非常完整,特斯拉可以降本增效。而在深圳,一来片区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二来也缺乏大片工业用地建造高端厂房。

面对超级企业对产业集聚的需求,深圳的竞争力在哪里?深圳拥有的深厚的电子产业基础以及千千万万家电子信息企业,如何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

“我们在讨论园区优化时,要重点考虑企业的感受。”刘玉华认为,产业园区想要形成产业集聚,势必要求政府在进行“工改工”项目审批时,更注重统筹规划,提前进行产业布局。另外,将产业需要的技术平台、特殊规格实验室以及环保、物流等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前谋划,并在后续的企业招引中严格把控产业定位。

刘玉华举例称,宝安做了一些很好的探索,例如新桥的激光谷已形成激光智能制造全产业链一体的产业园区,在西乡的华丰机器人产业园中,与机器人有关的智能制造企业达60%。这些专业化园区,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研发的成本,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就园区与园区来说,也可以通过智慧平台的建设,打破单个园区物理空间的封闭,链接产业园区的公共平台、服务配套、企业、人才等资源。”刘玉华特别提到了宝安的园区服务系统——桃空间,可以免费帮助园区企业找空间、找政策、找服务。

园区配套差,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工人需求?

制定星级园区认定标准,开展园区运营人才千人培训

高效、高质量的改造能让产业园区成为沃土,而有生活、有温度的产城融合才能把人才留下,助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前段时间,深圳市政协委员、宝安区政协委员、宝安区文化体育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汪小兰拜访了一家做PCB缺陷检测的企业。企业老板称在宝安找了两年才找到合适的厂房,愿意留在宝安是因为“供应链和客户都在这里,在深圳可实现管理成本最低、沟通成本最低、人才最好招。”

在汪小兰看来,找了两年才找到合适厂房,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现有园区很难满足产业需求,二是现有园区难以满足90后人才需要。“企业经过调研,员工需要园区配备西餐厅、咖啡阅览室、健身房,甚至是电影院,工作之余可让自己慢下来。”汪小兰说。

在这种情况下,汪小兰认为,要打造更多有温度的产业空间,让年轻人在深圳找到幸福感、归属感。

深圳市政协委员、宝安区政协常委、深圳市美生产业集团董事长李捷利也表示,不少产业园区配套较差,缺少人文环境,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工人的需求。原因在于,很多缺乏产业运营能力的房地产企业在做产业园区,不少缺乏专业知识的制造业企业也想来分一杯羹,把项目做得一地鸡毛。

“由于缺乏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和指引,很多园区运营管理混乱,缺乏品牌与公信力,资源也无法聚焦。”李捷利建议,政府要给出产业园运营的标准和指引,可借鉴科技部推行的国家、省、市、区级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认定和考核标准,相关从业人员也需要有特定的培训和认定资质,比如有孵化器从业初级、中级、高级等认定,同时这些资质要得到政府、社会、行业认同。

汪小兰认同李捷利的说法,认为要制定星级园区认定的深圳标准。例如,对园区的软硬件两方面进行评级,设置三星、四星、五星园区评价标准,不同星级的园区配套不同的政策和服务,最终形成精准配送,园区间形成有序竞争。

“这样的话,三星、四星的园区就可以组团到五星的园区学习,这样的氛围才是真正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学习氛围。”汪小兰说。

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园区专业运营人才的梯队培养机制。汪小兰建议,政府可开展“深圳园区运营人才培训计划”,根据不同的园区运营岗位提供精准的培训课程,打造深圳运营人才的黄埔军校。

【记者】苏国锐

【作者】 苏国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