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雅俗共赏 与时俱进

作曲家凭借对旋律炉火纯青的掌控力,让作品神不散、形亦不散;坚持旋律写作,坚持音乐的可听性,坚持为大众写作,这正是赵季平作品雅俗共赏的关键所在

2019年伊始,在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主办的“致敬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音乐会”上,指挥家彭家鹏执棒苏州民乐团演出了作曲家赵季平最新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风雅颂之交响》。这部融合赵季平经典艺术歌曲和新谱写的交响性乐章的大型作品,以《诗经》和唐诗中的传世篇章为蓝本,借传统文学经典或古朴典雅、或恢弘绚烂的意境,表达作曲家对延绵几千年中华文化的遐思以及对新时代祖国美好的祝愿,使观众为作品精心营造的音响世界深深触动。年逾古稀的作曲家所展现出的不断突破和创新的精神令人感佩。

作为一位知名作曲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赵季平凭借众多经典影视配乐为广大乐迷所热爱。影视配乐难度在于,此类创作都是依附于剧情发展、角色塑造的命题作文,很难让音乐家充分展现个人独立的艺术构想,这为创作套上无形的框框。然而,无论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苍劲炽烈、《好汉歌》的豪迈侠义、《远情》的百转千回、《笑傲江湖》的洒脱不羁,甚至是《大话西游》中看似毫无章法的混搭,一首首个性鲜明、令人过耳难忘、拍案叫绝的佳作,不仅成为烘托剧情、刻画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手段,甚至为原剧所试图表达的艺术内涵拓展出全新维度。难能可贵的是,赵季平影视音乐作品往往能脱离原有载体,成为一部部具有独立生命力的作品,广为流传,甚至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镌刻在人们的文化记忆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赵季平创作重心逐渐由影视音乐向交响乐创作转移。在继续保持与姊妹艺术亲密接触,创作舞剧《情天恨海圆明园》、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及大量影视配乐的同时,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艺术音乐创作中,并在题材上呈现出两条清晰的文化脉络:一条是以《第二交响曲——和平颂》、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交响音画《大秦岭》等为代表的紧扣时代脉搏、抒发历史的幽思、感怀祖国巨大变迁的“宏大叙事”;另一类则以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艺术歌曲《幽兰操》《关雎》等为代表的追求典雅隽永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艺术特有人文气质的作品。此次演出的《风雅颂之交响》的标题,恰恰能概括作曲家在艺术创作上的这一转变——从着力于表现影视作品中特定人物角色、特定场景风物的“小我”刻画,到书写时代风貌、民族精神的“大爱情怀”,从而完成自己在创作上的蜕变与升华。

综观赵季平艺术创作,无论题材体裁如何变化,创作技法上做出怎样的探索与创新,始终贯穿着一些从未改变的品格。首先是对于民族文化深沉的热爱。赵季平不止一次说过,自己是“站在泥土地上写作,与民族音乐血脉相通”。无论是年幼时对民间戏曲的痴迷、多年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的经历,还是延续至今深入民间采风的习惯,都使他将民族文化的精气神深深融入自己的血脉当中,使他的创作与大多数“科班出身”的作曲家相比,呈现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仍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为例,无论是《大宅门》中地道纯正的京腔京韵的艺术再现,《白鹿原》中原汁原味的陕西秦腔与影像艺术的奇妙拼贴,还是《水浒传》《乔家大院》中不同地方音乐元素的信手拈来,西北的苍凉、冀中的淳朴、胶东的豪爽、京城的洒脱,经过他的剪裁揉捏、融合再造,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伴随着创作观、美学观上的日臻成熟,赵季平在民族音乐语汇的运用上也逐渐达到新的境界。在他近年来的作品中,我们较少听到对民族曲调的直接运用和模仿,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更为世界性的技术手段,在文化气质、美学神韵的层面来展现中国品格。从对民间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运用,进而逐渐将这些民族文化的营养融入自己的文化血脉。

其次是对“旋律”的坚守。“旋律”这个在当代音乐创作中有意无意被逐渐边缘化的元素,在赵季平创作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作为其从影视音乐向交响乐创作过渡的代表作品,二胡协奏曲《心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范本。这部2006年受新加坡华乐团委约创作的作品,由作曲家根据1995年为孙周的同名电影配乐扩充发展而成。其突出特色在于,旋律不仅是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乐曲更是通过旋律的连缀衍展来完成这部16分钟作品的主要结构力。这是在一般交响性作品中很少有人使用的铤而走险的写法,但作曲家却凭借对旋律炉火纯青的掌控力,让作品神不散、形亦不散。坚持旋律写作,就是坚持创作的可听性,就是坚持为大众写作,这正是赵季平的作品始终做到雅俗共赏的关键所在。

再次是不拘一格、敢为人先的品格。生活中温文尔雅、平和淡定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将“特立独行、敢为人先”的品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如他最早为人们所熟知的《红高粱》的配乐中,破天荒地起用36支唢呐、4支笙、一面大鼓所营造出的震人心魄的音响,宣泄出民众心底的力量,不仅为影片增色不少,而且至今回响在人们记忆当中,成为当代中国音乐史上的神来之笔。这也是赵季平作品自成一格、少有雷同的关键所在,更是他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和创新的原动力。

自萧友梅、黄自、谭小麟等以来,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已历经数代音乐家筚路蓝缕,留下众多载入史册的作品。时至今日,当代中国音乐家们已经越来越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但无论技法如何创新,观念风格如何开放多元,中与西、古与今、雅与俗、形与神这几对关系始终是作曲家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这是社会文化传统使然,亦是艺术创作寻求自身个性之必然。拜民间为师,寻生活素材,拾厚重历史,写华夏新风,以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赵季平以数十年的艺术探索,走出一条雅俗共赏、与时俱进的创作之路,更展现出一位艺术家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与社会文化发展主流保持同步的文化自觉。这也是赵季平音乐创作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26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