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阿茹汗 11月10日,第三届进博会在上海闭幕,周徳汉也结束了他以恒天然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身份参与的首次进博会之旅:在这6天的时间里,他与合作伙伴签了几份合作协议、接受了不下十场的媒体采访、他还走进了直播间,在“云”端和客户见面、接待了多个参观团……当然,见缝插针,周德汉去其他企业的展位上转了转,“整个食品馆的企业绝大多数和恒天然有关联,有的是客户、有的是竞争对手,有的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
就像走进一家超市,可能上千种食品上都会有恒天然的影子一样,周德汉透过进博会也看到了这家新西兰公司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的成果:通过产品与服务,恒天然与中国客户建立了复杂、多元、紧密的链接,且这份链接将来定是只增不减。“我们已经和进博局签订了三年参展备忘录,”周德汉介绍,大中华区是恒天然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最重要、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市场,占整个恒天然全球性销量约四分之一左右的市场,恒天然对于中国市场的信心和决心从未动摇。
但变化也在发生,尤其是2020年这个极为特殊的年份,在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中,恒天然要从中如何寻找到发展的机遇呢?这个问题不仅摆在恒天然为代表的外资企业面前,已经跨步全球布局的内资企业也在重新适应新的发展格局。
今年的进博会上,他们找到了答案。
从本土化到中国市场影响全球
虽然没有参展进博会,但是美赞臣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睿恩达出现在了进博会期间举行的第十三届“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上。“作为全球首个从新冠疫情中复苏的主要经济体,中国依然向世界敞开怀抱,欢迎国际交流,这体现了中国对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意愿,”睿恩达开场便表达了对进博会的认可和向往。
在谈及美赞臣在中国27年的发展历程时,睿恩达多次表达了这家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尤其是谈及双循环的新格局时,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作为一个本土化的跨国企业,美赞臣拥有全球科研资源优势,又有根植本土的消费者洞见和制造经验,正好处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连接部上,可以发挥“全球”和“本土”两方面的优势,更好的在新发展阶段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睿恩达进而表示,美赞臣将积极拥抱变革,调动全球资源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不论是参展进博会的企业还是外围参与的企业,在进博会期间,他们对外释放出同一个信号,即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活跃和成熟,中国已经成为诸多外资企业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从进入中国市场完成本土化到如今的“全球资源服务中国”,中国市场的地位已悄然发生改变。
全球资源倾向中国的改变也体现在外资企业内部架构的调整之上。以卡夫亨氏为例,今年年初这家公司将亚洲总部从新加坡迁址到了中国,另有一项人事任命是,卡夫亨氏亚洲区主席罗志澄(RodrigoWickbold)将兼任中国董事总经理。针对亚洲市场的重要调整,卡夫亨氏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市场是国际业务增长的“头号机会”,总部迁址将确保在决策和市场执行方面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亚洲区主席兼任中国董事总经理,是为了让亚洲区能够实现更高效的管理和决策,总而言之,一切为了让中国市场更具话语权和自主权。
同样的调整也发生在恒天然身上,去年恒天然集团按照区域将全球业务划分为三个大区,每个区域公司领导直接汇报给全球CEO,其中一个区即为大中华区。周德汉介绍,该决定的背后考量主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让地区拥有灵活的决策能力。在新的架构之下,今年恒天然在中国进行了业务的重新梳理,比如砍掉了自营牧场业务,转而将精力投入到更具增长性的餐饮、消费品等业务。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资源的转移聚合上,它也已开始影响到跨国企业的其它区域市场。
喜茶、奈雪的茶……新茶饮在中国市场走红,这种中国茶与西式奶油、芝士的中国原创如今风靡东南亚市场。周德汉介绍,作为新茶饮品牌的供应商,恒天然通过自己的渠道和业务,把奶盖茶带出了中国国门,这是恒天然内部津津乐道的中国市场影响全球的案例之一,周德汉也希望这样的案例能够层出不穷。“首先,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消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内循环的背景下,消费的比重只会越来越高;其次,全球疫情影响到了出口,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增加中国国内的消费,通过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让中国消费者倾向于去消费,这也是我们作为进口商要扮演的角色,为中国带来多元化的选择,把全世界的好产品带到中国,并且把我们在中国学到的东西带到全球其它地区,”周德汉说。
双循环下的资源重构
从“把世界的带进中国”到“以内需为中心”的演变也体现在国内企业经营理念的重塑之中。
蒙牛乳业总裁卢敏放已是进博会的常客,今年他带着蒙牛第三次走进进博会。“以前我看展台,总觉得别人的展台比我们的好,今年你去看一看我们的展台,一点都不比任何一家厂商的差。”逛完进博会的卢敏放暗自高兴,他的底气并不只是来自于蒙牛在食品与农产品馆占到了最大展位面积,更是来自于他对蒙牛整体实力提升的信心,“你有能力,你有竞争力,你就应该在这里展示。”
作为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所有展品都必须是进口产品,这是进博会最基础的门槛。蒙牛连续三年的出现也是中国消费品企业国际化的缩影:过去几年,伊利、蒙牛、三元、光明……仅在乳业这个细分领域,人们耳熟能详的本土企业纷纷跨出了国际化的一步,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奶源、先进工厂、领先技术。蒙牛此次参展的品牌中,贝拉米就是去年在国际化并购中斩获的新成员。
从展会上出来,卢敏放一方面怀揣信心,另一方面也对蒙牛的国际化有了新的思考:“当全球的竞争都被缩放在进博会的舞台时,我们对蒙牛国际化的思考会更深入,因为你不再局限于中国的资源要这么做,而一定是要把中国的业务放到全球的资源里面去考虑,你应该怎么样去做布局。”
新的思考下,重构即将发生。卢敏放以全球乳业为例介绍,纵观全球乳业市场,需求和增长不再来源于美国、欧洲或者大洋洲,而是移位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需求地的转移则一定会推动供应链体系的重构。“种植、养殖、研发这些都会重构,为什么?像我们现在在欧洲和美国建立了研发中心,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新的技术是需要商业应用的,一定要回到中国,所以我们最近在欧洲买了一家创新的技术公司,建立了我们的欧洲研发中心,以后我们会把一部分的设备转移到中国来,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也将带来蒙牛整体实力的提升,继而从“中国牛”走向“全球牛”,这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带给蒙牛的可能。“用一句流行的话讲,国内大循环给了我们这次机会,让我们可以参与到国内国外双循环中,”卢敏放称。
在内循环中寻找国际化的机遇。那么,蒙牛的全球化走到了哪一步?卢敏放自我评价道,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公司,就要牢牢做好三点:供应链、技术和品牌。“前两步我们走得比较靠前,从资源布局、研发布局、技术布局都基本成型了,接下来就是品牌国际化的问题。”
同样,第三次参展进博会的澳优乳业将旗下10多个子品牌的产品带到了展台,“这里展出的产品代表的是澳优的'全球营养’”,澳优乳业执行董事吴少虹介绍,从2011年收购荷兰百年乳企海普诺凯到2014年在荷兰投资兴建Pluto工厂和Hector工厂;再到2016年收购澳洲营养品公司NutritionCare、与新西兰Westland合资新建PNL工厂;以及2017年收购澳洲ADP奶粉工厂及OzFarm品牌,澳优的国际化布局在全球范围内开花结果,目前澳优在全球共有10座工厂,海外员工800余人,产品远销到了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澳优乳业实现了“走出去”,如今在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格局下,已经完成国内市场和国外资源成功对接的澳优乳业将如何把握新变化和新趋势?对此,吴少虹表示,乳业“双循环”重要的是从以前比较依赖国际市场,过渡到以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并重的经济模式,激活内需,“乳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双循环的新格局对乳制品行业及企业而言,都是一个好消息。”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经济观察报,访问yuanben.io查询【505PK56F】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