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叶楠:武汉金融科技的发展潜力与完善对策分析

近年来,金融与A(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Blockchain,区块链)、C(Cloud Computing,云计算)、D(Big Data,大数据)和I(IoT,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自外而内重塑了金融行业的新格局,其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已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制高点。2019年8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北京、深圳、广州和杭州等地也相继出台了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中期规划,并制定了力争国际一席之地的雄伟目标,这意味着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人工智能

2019年5月,《武汉长江新城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武汉应将金融科技作为长江新城旗帜性产业,打造产业新名片。根据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AIF)发布的《2018中国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显示,在全国前20座金融科技城市的排名中,武汉的总排名从2017年的第七名下滑至2018年的第十一名,位于5座全国中心城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香港)和5座区域中心城市(广州、南京、成都、重庆、西安)之后[1],仅被定位为金融科技特色城市。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武汉金融科技发展的整体状况、短板与潜力,进而探讨推动武汉金融科技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金融科技及其发展概况


(一)金融科技概念的界定

“金融科技”即Fin-Tech(英文中由Finance和Technology的缩写组成)最早由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2016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在《金融科技的描述与分析框架报告》中对其概念予以界定,即“金融科技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流程和产品”。

与金融科技比较容易混淆的是科技金融,尽管两者均是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金融的结合,但却有本质的不同:科技金融的重点在于金融,即为科技服务的金融,目的是利用金融帮助科技更好发展;而金融科技强调的是科技,即用科学技术手段为金融业服务,用科技解决金融业痛点,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相较于金融科技,在《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银发〔2015〕225号)的推动下武汉在科技金融领域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金融科技

(二)金融科技的全球发展态势

从规模来看,全球金融科技的投融资规模逐年攀升,2018年达到1118亿美元的新高[2]。我国金融科技虽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很快,2018年的投资额达到205亿美元,相当于2014-2017年的投资总和(Fintech Global,2019);从区域来看,全球金融科技产业投融资的区域呈现北美、亚洲、欧洲三足鼎立[3]之势。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100强榜单显示,支付领域和借贷领域企业数量最多,应用最为广泛(毕马威,2018)。金融科技的从业主体既包括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的金融科技,也包括互联网企业等非传统金融机构,如美国四大科技公司GAFA(Google, Apple, Facebook和Amazon)和中国四大科技公司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后者拥有先进技术,跨界进入金融科技领域势头迅猛,迫使前者跳出舒适圈,力求变革。

英国、美国、新加坡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已经认识到,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于提高金融业的持续竞争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金融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在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还应高度关注监管,不断创新推动监管科技的发展。


二、武汉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和潜力评估


2019年6月,央行行长易纲在《2019陆家嘴论坛》发言强调:“未来,全球金融增长点在于金融科技,国际金融中心竞争的焦点也在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于各地区而言意义重大,武汉亟需迎头赶上。

(一)武汉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

根据浙大AIF等联合发布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可知,中国有4座城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入选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超过美国(旧金山、纽约)和英国(伦敦)。在区域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层面,中国有3座城市(香港、广州和南京)入选。而在另一份通过金融科技实力、区域影响力等指标所遴选出的25座金融科技的新领军者城市的排名中,成都、重庆、西安3座城市入选,武汉遗憾落选[4]。

浙大AIF等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较好地反映了国内金融科技的竞争态势。该指标体系通过“金融科技产业”“金融科技生态”和“金融科技体验”三个角度对中国的样本城市进行了前20强的筛选,并将城市分为三类,即金融科技全国中心、区域中心城市和特色城市(见表1),武汉位列第十一位(比2017年下滑4位),是中部地区唯一入选的金融科技中心城市。从评估结果来看,武汉在“金融科技体验”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位居全国第六。但“金融科技产业”和“金融科技生态”两大指标表现不佳,均下滑了三位,分别位列第十六位和第十位。武汉作为第三梯队的第一名,与位处第二梯队的三大西部城市(成都、重庆和西安)的差距并不明显。武汉需要有规划有策略地开拓优势领域、弥补短板,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才能尽快迈入第二梯队[1]。

金融科技

(二)武汉金融科技发展的短板和潜力分析

基于《2018中国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剖析武汉金融科技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武汉最显著的短板为“金融科技产业”,位列第十六位(共20座城市参选),比2017年下滑三位。 “金融科技产业”主要包括四个子指标,即互联网银行/证券/保险、五大行业(网贷、众筹、第三方支付、大数据征信、区块链)、传统金融科技化和金融科技基础设施。

在这四个子指标中,武汉仅在“互联网银行/证券/保险”这个单项上表现较佳,拥有众邦银行和泰康在线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武汉(众邦银行+泰康人寿)与北京(中关村银行+安心保险)、深圳(新网银行+易安保险)是全国同时拥有互联网银行及保险的3座城市。而且,武汉的互联网保险有较强竞争力,泰康在线位列全国互联网保险(众安保险、泰康在线、易安保险、安心保险)中的第二位。但在互联网银行领域,武汉能够争夺的空间已然不多。尽管现有的8家互联网银行分布在8个不同的城市,但集中度非常高:微众银行(深圳,腾讯为主要股东)和网商银行(杭州,蚂蚁金服为主要股东)两家互联网银行累计发放的贷款总额占据8家银行90%以上的市场规模;众邦银行(武汉,卓尔控股等)无论是从起步时间,还是从投资方在金融科技领域已有的实力、影响力或驱动力等角度来看,与上述两家对比悬殊;此外,还有新网银行(成都,新希望)和苏宁银行(南京,苏宁云商投资)的现有规模均超过众邦银行。在互联网证券领域,目前中国拥有3家互联网证券,即富途证券、华盛通和尊嘉证券,均在香港注册,不过大陆地区有大量证券公司参与“互联网+”,目前武汉在该领域尚处空白无需担忧。

从“五大行业”单项来看,武汉与领先者相比实力悬殊,追赶困难。武汉在网贷、众筹、第三方支付、大数据征信和区块链这五大行业中均未能进入前五名。目前,国内在该领域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融资TOP20排名中北京遥遥领先(7个),上海(5个)和杭州(5个)紧随其后,深圳和南京均为1个。杭州得益于蚂蚁金服的超高融资(约200亿美元),超过京东金融(约340亿人民币)和度小满金融(约19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一。

从“传统金融科技化”单项来看,武汉还需要找准定位,才能发挥潜力。中国目前共计有8家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工商银行、北京银行)和1家金融集团(平安集团)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一本财经,2019)。湖北银行、汉口银行等传统银行还需要找准自身定位,既不能盲目追求金融科技化,也不能置身度外。在证券公司金融科技化方面,总部设于武汉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风证券)取得了一定成绩。2019年7月,在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2019(第四届)金融科技大会上,其凭借在综合金融服务方面的出色表现获评为“2019中经Fintech·综合证券公司”。

金融科技

从“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单项来看,武汉需要推进差异竞争战略以激发潜力。在“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排名中,上海拥有两个第一(交易所数量、金融信息服务商),杭州(云计算)和北京(区块链)各拥有一个。武汉在上述四个领域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全国的八大交易所均不在武汉;在云计算和区块链方面,武汉只是“其他”,占比甚至不足1.01%和1.26%。但武汉正着力打造全国的绿色金融中心、碳金融中心,若能够发挥在碳金融、绿色金融方面的优势,实现差异竞争,将有可能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

2. 武汉的次短板是“金融科技生态”,位列第十位。“金融科技生态”的子指标包括经济基础、创新活力、科研实力、政策监管和社会关注5个方面,排在武汉前面的9个城市依次为:北京、香港、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南京、成都和天津。

武汉的“经济基础”表现为金融基础较弱或成制约。浙大AIF(2018)用信息科技行业和金融业上市公司总市值来衡量信息科技产业发展水平和金融产业发展水平,北京、深圳、香港和上海的金融和科技均拥有雄厚的基础;杭州虽然金融业稍显逊色,但信息科技发展较好;此外广州和南京虽比上不足,但潜力巨大。武汉在金融产业和信息产业上虽然表现持衡,但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一般,缺乏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机构,或成为制约金融科技发展的短板。

武汉“创新活力”的潜力较大,未来可期。该指标主要通过R&D经费占GDP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数量、创业项目等三级指标进行衡量,报告发现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和广州等地拥有较强的创新活力,有效助推了当地金融科技的发展。尽管武汉未能进入前五强,但在更为专项的报告中武汉一般能够得到更乐观的评价,如在《城市创新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中武汉位列参评的274个城市中第十位,该指标评价体系主要由创新基础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创新投入竞争力、创新产出竞争力、创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等5个方面构建,可以证明武汉具有较强的创新竞争力[5]。

武汉的“科研实力”是传统优势,高校和专项科研实力虽然较为均衡但不够突出,与北京、上海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北京不仅高校云集,且拥有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北京大学数学金融研究中心;与杭州、南京和深圳等城市存在单项差距,如杭州尽管高校实力较弱,但拥有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2015年成立)和阿里研究院(2007年成立)两大强势研究院。武汉虽然拥有互联网金融研发实践平台“互联网金融实验室”(2016年由泰康在线与武汉市政府、武汉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但实力与上述机构尚无法抗衡。

互联网金融

武汉的“政策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强,并积极开展合作。目前主流的金融科技监管方式为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提出的“监管沙盒”。香港地区在政策监管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在2016年9月便进行试点,到2017年9月已经推出监管沙盒2.0版本,帮助银行及科技公司加快推出金融科技产品,降低成本并提高质量;截至2018年8月底,共有36项新科技产品使用沙盒进行试行。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也已经开始推动监管实践,武汉在该领域尚无明确的行动,未来可以加强与上述有经验地区的合作,推进监管架构的搭建,提升监管能力。

武汉的“社会关注”位列全国第八,还可进一步推动普及。该指标是基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统计产生的搜索热点得出的结论,以金融科技、区块链、云计算、互联网银行等为搜索关键词,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占据社会关注度榜单前四。武汉在全国排名第八,与前几名的差距较大,因此有必要加大宣传提高武汉居民对金融科技的认知和了解。

3. 武汉的优势为“金融科技体验”,位列第六,表现较佳。该指标由金融科技应用率和两个子指标构成。

武汉的“金融科技应用率”位居第六位,还需推广。全国金融科技应用率的平均值为74.7%,有8个城市在平均值以上,武汉的金融科技应用率为77.7%,略高于平均水平,排名第六。前五位依次为杭州(91.5%)、深圳(86.0%)、广州(85.4%)、北京(83.5%)和上海(82.0%)。

武汉的“金融科技体验感”是“特色冠军”,但仍存在不足。杭州被誉为全球移动支付之城,第三方支付城市服务场景的“开创者”,是“金融科技体验感”当之无愧的冠军。武汉为第三方支付体验的“特色冠军”,主要表现为武汉在支付宝和微信城市特色服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拥有20项特色服务项目高居全国榜首,共拥有近900万的支付宝活跃用户。武汉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武汉绿色出行”“武汉通中小学”“旅游年卡”等差异化服务;但在城市服务中的政务(政府服务、社保服务)、医疗(挂号看病、在线问诊)、交通(车主服务、交通出行)和综合(教育、旅游、生活和其他)等方面与深圳、上海等地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推动武汉金融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政府对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十分重视,从2017年5月金融科技委员会的成立,到2019年8月《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正式出台,仅用了27个月时间。在实践领域我国成绩斐然,安永发布的《2019全球金融科技采纳率指数》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采纳率已达64%;报告所调查的27个国家的消费者中,中国和印度的金融科技采纳率最高,均为87%;转账与支付是消费者最常使用的金融科技服务,中国消费者对此项的采纳率高达95%,也是全球最高的[6]。

在此形势下,武汉亟需展开行动,推出适合本地区的行动方案和具体规划。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出台金融科技专项规划,明确实施方案

北京、广州、杭州、四川等地相继出台了规范和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即《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广州市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专项规划》《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规划(2018-2022年)》等,深圳福田也颁布了《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快速健康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达了当地政府对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各地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如北京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金融科技创新与服务中心”、上海力图“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打造全球最优金融科技生态圈”、深圳福田的目标是“5年内打造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杭州将“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等等。

目前,武汉尚无关于金融科技发展的专项规划,仅在《武汉长江新城产业发展规划》提出 “1+5+1”的发展目标体系,其中最后一个“1”是建设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新城,重点培育智能创新、金融科技、国际交流的三大核心功能”。其中关于金融科技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长江新城将成为华中地区金融科技产业引领示范区;到2050年,长江新城将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产业企业集聚区。”尽管拥有蓝图,但如何推进和落实难度较大,长江新城2020年的目标是成为华中地区金融科技产业引领示范区,而实际情况是武汉长江新城起步区详细规划(2019年8月)出炉 ,新区尚处在规划建设阶段,2020的目标只能延迟;下一个便是2050年目标,跨越期太大。建议武汉在金融科技专项规划中结合发展现实,拟定操作性强的规划目标,为实践提供指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金融科技拥有无法估量的潜力,能够彻底变革人们获取金融服务的渠道、改进金融系统的整体功能,并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学界和业界一致认同的观点。但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高风险的本质,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高创新性、轻资产性、重体验性和强相关性等特点,底层技术是构建金融科技产业生态的基础。武汉需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一是已经积累的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经验。据统计,截至2019年上半年,武汉的科技金融引导基金新增财政资金2亿元,累计规模14.53亿元,累计吸引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等各类资本以及争取国家省级引导基金39.27亿元,财政资金实现了5倍的放大。虽然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有本质的不同,但武汉所拥有的良好科技金融基础可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融资渠道。二是高教资源的数量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百所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综上可见,武汉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有能力与金融科技相关的技术、底层研究基础进行对接。因此,武汉市政府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给予引导和支持,充分挖掘武汉的潜力,推进金融科技相关产学研企一体化的合作进程,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合作联盟

金融科技是一个高门槛、高标准、高流动的特殊行业,迎难而上就意味着抓住机遇。根据人力招聘公司Michael Page(中国)发布的最新《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就业报告》,92%的受访金融科技企业发现中国目前正面临严重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短缺;最热门的金融科技职位分别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风险管理岗位,各占比为40%、32%、12%;且金融科技雇主认为中国金融科技人才短缺的关键原因是“行业核心技术发展太快,导致人才难以有效掌握”。普华永道2018年12月发布的《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对中国就业的净影响》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在未来20年将取代中国现有约26%的工作岗位,但也能通过提升生产率和实际收入水平在中国创造出大量新工作机会,预估在未来20年内可增加约9000万个就业岗位。”CPDA给出的2018年大数据人才招聘分析显示:2018年大数据人才缺口已达150万。武汉高校林立,且普遍设有FAME(金融、会计、管理、经济学)四大专业,倘若继续维持现有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以及招生规模,将因为与社会需求错配而难以为继。因此,积极探索,汲取成功经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案,不仅对高校自身意义重大,也是武汉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本文建议可以借鉴以下成功实践:

第一,建立多元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方案。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见表2)均推出了由政府、高校或者由二者联合主导的综合性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既能通过学校设立相关本科和硕士等学位的方式培养专业人才;也可通过课程计划帮助传统金融领域或者其他领域的人才经过密集培训转型为金融科技人才。

第二,建立联盟形成合力。目前粤港澳地区的区域合作走在全国前列,已构建的两大高水平联盟有力地支撑了高级人才的培养:一是粤港澳高校联盟,该联盟成立于2016年11月,联盟由中山大学倡议,入盟高校共28所,包括12所广东省高校,9所香港院校和7所澳门院校;二是“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2019年3月启动,8月份已经开始培训和人才认证,该计划由23家发起单位、71名专家委员发起设立,并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伦敦金融城、CFA亚太区总部的密切关注和深度参与。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解孝林教授建议建立长江新城大学联盟,形成一个多校参与的人才订制模式。武汉已经有“七校联合办学”(又称“武汉七校联盟”)的良好基础,可以继续深化合作,参考上述经验构建更大规模、更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例如联合培养、教授兼职、联合攻关等方式),推动湖北地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构建吸引人才、善用人才、留住人才的完善机制

纵观世界各国,金融科技人才均被界定为高端人才,争夺呈现白热化,高薪、安居、家人福利等优惠举措层出不穷。对武汉而言,培养金融科技人才是挑战,而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似乎是更大的难题。英国和国内部分城市的做法可提供一些借鉴。

英国拥有全球25%的金融科技独角兽,被称为世界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然而“脱欧”会引发金融科技人才和企业的流失,为了应对挑战,英国政府和业界展开了一系列行动:一是政府出资设立项目,如英国政府于2019年8月宣布斥资2.5亿英镑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该投资计划的一部分是为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建立一个专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这不仅会推动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还能惠及英国医疗体系和大众,而人工智能作为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其发展必然也会带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二是推出激励措施,鼓励创新,英国政府为了确保“脱欧”后金融科技公司不会“脱英”,通过金融科技领域高管组成的小组对其进行筛查,对还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创立者提供免费的联谊宴会和赴美国参观学习的机会。

国内部分城市也给出了各种颇具吸引力的优惠措施。如北京在《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金融科技人才,提出“研究设立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所、大学1:1出资的配套支持资金,鼓励其引进国内外金融科技领域顶尖人才。完善金融科技人才的认定和评价标准,构建人才的持续评价机制,围绕奖励优惠、户籍办理、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人才公寓等方面制定便利化支持政策,支持市场化培训机构开展金融科技人才培训,促进专业人才的持续成长”。深圳也依托福田区政府的金融科技专项扶持政策,实施“青年人才培训计划”,鼓励金融科技企业等开展金融科技青年人才培训计划项目,提供1000个实习岗位,并对金融科技人才进行补贴。

(五)鼓励创建金融科技实验室,拓展合作渠道

为了解决金融科技发展中的具体问题,金融科技实验室在全球各地拔地而起。目前国内的金融科技实验室主要有三种设立模式:一是银行与互联网机构共建,如“中国银行——腾讯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等。自2017年以来,工农中建等银行纷纷与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中国互联网巨头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开展了基于金融科技方面的战略合作[7];二是由金融机构、学校和掌控了ABCDI中某项基础技术的科技公司等合作组建,如杭州银行大厦挂牌成立的国内首家城商行金融科技实验室(2018年)、杭州的钱塘江金融港湾金融科技实验室(2019年)、深圳的全球金融科技实验室(Global FinTech Lab,2017年)、成都的金融科技实验室(2019年)等;三是初创金融科技企业,在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埃森哲2019年发布的“亚太区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 评选中,九家入围的初创企业有六家属于中国,其中五家来自中国香港(Interlinkages Online、LeapXpert、MediConCen、Mellow、BAM Fintech),一家来自深圳(Webot)。

对于武汉而言,推动金融科技实验室的建设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拓展校政企合作、高校联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可以推动高校金融学科改革创新、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再教育;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金融实体、高校教师、青年创业者提供培训和项目孵化的机会;四是有助于达到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留住人才和善用人才的多重目标。

(六)与碳金融中心建设相互促进,发挥合力

综上可见,武汉没有北上广深在整体经济、产业格局、人才集聚、金融和科技发展均衡等方面的优势,又尚未拥有像杭州蚂蚁金服这样的金融科技龙头企业。武汉想要在金融科技上有所突破的话,仅延续一般做法是很难突围的。而绿色金融,特别是碳金融是武汉所独有的优势,以此为突破口,避免同质,有望实现差异化竞争。

2017年12月19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正式启动,湖北获批牵头承建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标志着武汉建设全国碳交易中心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经过1年多的筹备,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于2019年2月宣布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研发成功,已基本具备上线运行条件,且系统数据中心场地基本确定,将在武汉的光谷和武昌建立两个数据中心,在北京建立一个数据灾备中心,以确保数据稳定与安全,下一步将启动注册登记系统与交易系统、数据报送系统、银行系统的联网试运行。但鉴于中国碳市场已有和将持续增长的规模,武汉作为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仍面临极大的挑战。

武汉进一步发挥碳金融中心的功能至少有如下场景与金融科技有相通或相互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协助处理碳交易的海量数据;区块链技术可以凭借其跨域(国家/企业)、7×24小时安全稳定运行的天然优势协助构建排放交易平台和监控体系[8];金融科技所推动的监管科技也能够促进数据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保障碳交易数据的真实、安全,防范可能的欺诈风险,等等。因此,武汉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碳金融中心建设可以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力,推动武汉,乃至湖北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2017级吴优、张屹焘、邓文文三位同学参与了课题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司南研究室,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 2018 中国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R],2018.

[2] 毕马威.金融科技脉搏[R],2019.

[3] CB Insights. 2019全球金融科技趋势报告[R],2019.

[4]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杭州铜板街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剑桥大学新兴金融研究中心.2018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R],2018.

[5] 王瑞军,等.城市创新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6] 安永.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应用指数报告[R],2019.

[7] 米格.银行的新野心: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立生态帝国[EB/OL].一本财经,2019-08-05.http://www.mpaypass.com.cn/news/201908/05143312.html.

[8] 杨望,等.区块链:绿色金融的另一种可能[J].当代金融家,2017,(3).


[作者简介] 叶楠(1983-),女,湖北蕲春人,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投资、低碳经济研究。


来源:《决策与信息》2020年09年总第5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