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间缭绕的云雾,沱江之畔奔流的江水,让金堂这个地方充满着诗情画意。如画的风景,为书法、绘画、戏曲提供了创作的灵感,金堂的土地,孕育出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他们用手中的纸笔,勾勒天地万物,绘尽人间冷暖。淮州新城的刘成海,便是其中一位优秀的画家。
云顶之美动人心少年立志从画艺
刘成海出生于云顶山脚下的原悦来乡,家中世世代代以务农为业,与作物打交道。从七八岁起,刘成海每天在云顶山上放牛。据刘成海回忆,自己白天在云顶山上放牛,看到山中的云雾与天光,苍翠的山脉以及山涧中流淌的沱江水,便觉美景心旷神怡。那时候娱乐方式匮乏,晚上回到家中,看连环画就成了闲暇时最有趣的一件事。每天的生活都沉浸在视觉享受之中,刘成海便想用一种方式,将这些美记录下来。
“那时候没什么事可干,自己拿着树枝、粉笔,画土地里的南瓜、丝瓜。看连环画时,看到画上的古典仕女很美丽,就会试着临摹。”刘成海说,自己小时侯就沉醉在如痴如迷的画画路上,坚持不懈,勤奋努力着。在学校读书时,老师发现了他这一特长,时时鼓励他,并让他担任起班里的宣传委员,给他发挥特长的空间。
时光荏苒,少年是很多人梦想开始的时光,刘成海也在那时,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画画成为了他追求的目标,他随性挥笔,家里的墙上、作业本上,到处都是他的“画作”。
“云顶山上,到处都是淡雅的野花、翠绿的青草,下雨过后,层层叠叠从山里‘透’了出来,一片生机。山间缭绕的云雾,让人仿佛置身仙境。每当这时,我就撑一把伞,前往山上作画。”刘成海说,云顶山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是滋养他创作的源泉,给他不竭的灵感。带着这份对家乡的热情,他全身心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开始自学一些绘画技巧。
刘成海作品
历经坎坷追梦路勤练技法遇贵人
上世纪90年代,内地青年“孔雀东南飞”,纷纷到沿海等地务工。当时在家务农的刘成海怀揣50元钱来到了成都,想在这里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刚到成都,他在锦江宾馆附近的一家面馆从事服务员工作。每天下班后,他就迫不及待来到附近的字画市场“取经”。琳琅满目的绘画作品让他眼前一亮,更加激发了他的绘画热情。夜晚,他将餐馆的桌子拼起来,便成了“画案”,自己就在此作画。店里老板见他如此喜爱画画,还把楼上杂物间腾出来给他作画室。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成海与一位买画的袁先生相识。当袁先生来到他的住处,看到他作画的环境时,为他的敬业精神深受感动,毅然拿出1000元钱,让他购置画画“行当”,让他坚持自己的梦想。袁先生还承诺将刘成海所有画作买断包下,从那以后,刘成海深受激励,刻苦作画的劲头一发不可收拾。
1996年的一天,刘成海在书画市场结识了四川翰林艺术学院的校长廖老先生。在廖老的举荐下,刘成海被蜀中名家李仲海收为门下弟子,开始拜师学艺,追求更高目标。1997年,刘成海结识了画商文柏伟先生。文柏伟先生非常欣赏刘成海的才华,为他租了房来专职画画。创作环境改变了,刘成海更加专心致志,一心扑在忘我的创作中。线条是国画的基础,为练好这项基本功,刘成海每天早起开始笔作,经常要到深更半夜才歇笔。
一位又一位名师的精心培养,让刘成海在画画的道路上茁壮成长。1998年,刘成海在四川省著名书画家赵蕴玉老师的指导下,在自己的画作中融入南派国画画风,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2007年,师从当代著名画家郭汝愚先生的刘成海,在老师的栽培下,又把古典美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创出了一番新意。
丹青妙手承文化笔墨绘尽家乡情
刘成海的家中,有几副颇具古韵的画作,他的画案上也摆满了文房四宝。刘成海用笔在一把扇子上仔细勾勒,片刻功夫,扇子上的树与鸟便栩栩如生地呈现。“自己的画作,主要是传统古画,继承中国传统的东方之美,以线为主,以色为辅。题材以工笔花鸟、人物、山水画为主。同时在传统中又注意吸收现代信息,逐渐形成清丽雅致,严谨而有变化,丰秀大方的风格。”刘成海说。
“对于国画,先继承才能够发扬。”刘成海说,在国家各方面不断发展的今天,创新热潮不断涌现,但在传统文化继承这一方面,显得相对有些缺失。刘成海希望自己能以手中的笔、用线条、用色块,将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将中华文化的精神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刘成海作品
刘成海作品
不懈攀登,拾级而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刘成海的作品被多国的艺术中心与博物馆收藏,其中《和平鸽》被伊朗国家石油部收藏;《文会图》和《薛涛》被新加坡艺术交流中心收藏;《西园雅集图》被美国华人艺术馆收藏;《莲花观音图》被以色列国商会主席收藏;《松鹤延年》被大千艺术博物馆收藏。他还在全国各地多次举办个展,作品长期参加大型拍卖,深受海内外人士的赞赏。
家乡淮州新城的变化日新月异,但云顶山中的云雾和流淌的沱江,仍是他童年的回忆。现住在成都的刘成海,还经常回到家乡,到云顶山上去写生,画家乡的一草一木。他说,待赵淮路提升工程完成后,他希望邀请全国各地的画家,来到金堂、来到淮州新城,将这里的美景画下来,让世界通过这些画作,认识金堂和成都“东进”战略下建设中的大山大水大美公园城市——淮州新城。
记者 张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