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市场

德国巴斯夫与中国的商贸往来历史悠久,超越一个世纪。远在1885年,成立只有20年的巴斯夫公司就已经向中国推销著名的纺织染料品红,使中国成为品红在德国以外最重要的市场。时至今日,巴斯夫在中国市场所经营的业务有:塑料、化学纤维中间体、肥料、工业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和纺织及皮革化学品,早已超越了一个世纪前的规模。

巴斯夫从路德维希港走向世界

1865年4月6日德国人弗里德里希·恩格尔霍恩(Friedrich Engelhorn)在曼海姆市(今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成立了一家生产颜料的巴登苯胺纯碱公司(BadischeAnilin-Soda-Fabrik),简称巴斯夫(BASF)。公司成立一周后就搬迁到莱茵河对岸当时属于巴伐利亚州的路德维希港,巴斯夫就扎根于此,发展壮大成巴斯夫集团,并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巴斯夫公司的标志

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集团总部和巴斯夫股份公司占地面积达7平方公里,共有1750座建筑,100公里的街道,200公里的铁轨,2500公里的管道,建有5座发电站,还有自己的医院、旅行社、火车站,在这里工作的职工共有5.5万人,就像一座“小城市”。

现在的德国巴斯夫集团在39个国家设有350多个分厂和公司。其中在德国国内的路德维希港、明斯特、汉堡、斯图加特、曼海姆、维尔茨堡、科隆等地有生产厂家60多个。其下属企业几乎遍布欧洲所有国家,在美国、日本、阿根廷、印度、新加坡、埃及、中国等也都设有分公司或分厂。

巴斯夫公司的业务为向客户提供一系列的高性能产品,包括化学品、塑料品、特性产品、农用产品、精细化学品以及原油和天然气。巴斯夫拥有自己的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附属公司Wintershall AG在世界各地勘探、开采并提炼原油和天然气,还为巴斯夫集团属下的公司提供天然气、苯、环乙炔、石脑油等原料。

2012年,巴斯夫的全球雇员超过111,000人,年销售额逾721.29亿欧元,其股票在法兰克福(BAS)、伦敦(BFA)、纽约(BF)、巴黎(BA)和苏黎士(BAS)的股票交易所上市,约有292,700个股民,被美国商业杂志《财富》评为“全球最受赞赏化工公司”,同时在德国所有公司的跨行业评比中,巴斯夫名列第二。

2020年5月,位列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第107。

德国巴斯夫集团的发展历史

德国巴斯夫公司创立后经历了几个历史发展时期,终于奠定了如今的规模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成为了一家跨行业的化工巨头。

1865-1901:巴斯夫创立和生产颜料时期。创立于1865年4月6日的巴斯夫最初以生产颜料为主,由于研制出甲基蓝、茜素和靛蓝等颜料产品,很快就跻身世界颜料市场前列。

1901-1925:生产化肥时期。1908年-1912年化学天才弗里茨·哈伯博士发明了合成氨,使得大量生产合成化肥成为可能。1913年巴斯夫把路德维希港的化肥生产基地扩建成世界第一的合成氨工厂。1916年巴斯夫在Leuna建成第二个合成氨工厂。这里的产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光用于制造化肥还用于制造炸药。1921年巴斯夫联合军队和警察炮击镇压罢工工人,2000名工人在Leuna工厂设置路障自卫。

1925-1945:新高压系统。1925年巴斯夫脱离IG颜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高压技术的继续开发,巴斯夫成功地合成汽油和橡胶还有乙酰产品。1935年巴斯夫通过与AEG合作在柏林无线电展览会上发布磁石电话。藉助纳粹的独裁统治和军火生意及强制劳动工人巴斯夫获得了巨大利润。

1945-1953:重建和新的启元。二战中全部摧毁的工厂设施的重建工作持续了数年时间,1952年巴斯夫作为独资企业重新启动投入生产。

1953-1965:合成材料时代。伴随着1950年代的经济奇迹,巴斯夫迎来了聚苯乙烯(Polystyrol)、苯乙烯(Styropor)、聚酰胺(Polyamid)和聚乙烯(Polyethylen)等一系列合成塑料产品成功上市的时代,而走上了崛起之路。

1965-2007:巴斯夫从路德维希港走向世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在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拥有生产基地的传统企业。

2005年位于中国南京的一体化石化基地开始投产。

2006年3月1日总部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和位于杜塞尔多夫的德固赛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收购德固赛的建筑化学品业务。资产的购买价格接近22亿欧元,因此,巴斯夫的交易值为27亿欧元。

2006年5月2日,巴斯夫在德国路德维希港宣布,已于5月1日签署协议,购买JohnsonDiersey Inc.旗下子公司、树脂制造厂商Johnson Polymer。Johnson Polymer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Sturtevant,是一家制造清洁和卫生用品的美国公司。根据协议,巴斯夫将以现金和免债的方式进行收购,价格为4.7亿美元。

2006年6月12日,巴斯夫以48亿美元暴力收购美国安格公司。此次收购的规模为公司历史上最大,巴斯夫亦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催化剂生产商。

2006年7月4日,巴斯夫对树脂生产商庄臣聚合物公司的收购于2006年7月1日尘埃落定。巴斯夫还在2006收购了约翰逊聚合物公司和德固赛化工公司的建筑化合物部门。完成对这三个公司的收购,不仅开拓了巴斯夫的产品结构,更增强了其在北美市场的实力。

2007年4月28日,巴斯夫完成对中国最大的摩托车催化剂供应商桂林利凯特催化剂有限公司的收购。

2008年12月,巴斯夫完成了对广东柯杰外加剂科技有限公司的收购,2009年3月23日举行了新公司落成仪式。

2009年4月10日,巴斯夫已成功完成对汽巴控股公司的收购。同时,汽巴的要约股份也已转让给巴斯夫,巴斯夫拥有95.8%的汽巴股份。公开招股中未包括的汽巴股份部分可在得到进一步通知之前在瑞士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

2009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与德国巴斯夫集团共同推进历经3年的南京扬子石化的扩产项目正式进入实质开工建设阶段。

2009年10月28日,巴斯夫发布消息称,已与比利时瑞克塞尔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收购瑞克塞尔一项聚氨酯业务。

中国是巴斯夫集团的投资热土

自中国政府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后,巴斯夫便积极参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早在1982年,巴斯夫就在香港成立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负责统筹中国的销售业务活动,为客户提供可改善素质与效率的专业知识和服务,以增加其市场竞争力。

1995年又在香港成立了东亚地区总部,巴斯夫成为了中国化工业的最大外国投资企业,已达成协议或支出投资额约为10亿马克。

1996年,为加强中国的业务运作,巴斯夫在北京注册成立控股公司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这家新成立的公司为所有巴斯夫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提供物料储运统筹、电子数据处理、采购、人力资源、财务和销售方面的服务,并在上海及广州成立分公司。

1997年在上海成立巴斯夫科学技术合作部及巴斯夫交大管理发展中心,当年从事中国业务的员工约有2200名,年度销售额逾11亿马克。

2000年,中石化和巴斯夫以各50%的比例共同出资建立的合资企业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约29亿美元,计划于2005年6月成功投入商业生产。

2005年,巴斯夫在亚洲的投资总额将达到56亿欧元。其中大中华员工人数已超过2,600人,并且有望在今后的几年内增加一倍。在中国拥有10个全资子公司和7个合资公司,分别位于香港、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吉林、沈阳和新竹。为了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公司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青岛和台北均设有办事处。所有产品系列均配合公司在上海及南京两大生产基地的运作,采用最新科技建设的新装置,确保巴斯夫及其中国伙伴能在这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上稳占一席位。

2006年5月,巴斯夫在广东的预混料生产厂开业;10月,巴斯夫电子材料上海新生产工厂落成;12月18日,巴斯夫成功收购了位于四川彭山的华西混凝土外加剂有限公司的资产,借此在中国西部化学建材市场上占据了强势地位。

德国巴斯夫公司在桂林高新区的生产基地

2007年4月28日,巴斯夫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对中国最大的摩托车催化剂供货商——桂林利凯特催化剂有限公司的收购。此举将加强巴斯夫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和亚洲市场中摩托车和小型引擎排放污染控制技术领域的地位。10月,巴斯夫在佛山启动配施易亚洲首个瓷砖胶粘剂生产基地。

2008年12月,新化学建材工厂在湖州落成。截至年底,巴斯夫公司在大中华区员工人数接近6300名,拥有19个巴斯夫全资子公司和10个巴斯夫合资公司。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约为42亿欧元,并在大陆设有8家办事处。

2009年3月,巴斯夫化学建材广东分公司落成。7月,中石化与巴斯夫集团关于南京扬子石化的扩产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投资达14亿美元,包括扩大现有的蒸汽裂解装置产能,新建10套化学品装置及扩建3套现有装置。其中,乙烯裂解装置的生产能力将自60万吨/年提高至75万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