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两种PD1抗体治疗黑色素瘤的效果如何

近年来以PD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在黑色素瘤取得进展开始的。Keytruda (Pembrolizumab)是第一个得到批准用于黑色素瘤的PD1单抗,随后Opdivo(Nivolumab)也获得批准,不仅增加治疗选择而且提高了治疗效果。美国、新加坡都批准了这两种PD-1抗体。

近年有多种治疗黑色素瘤的药物相继获得批准

小分子靶向药物BRAF抑制剂(vemurafenib于2011年批准、dabrafenib于2013年批准)、MEK抑制剂 (trametinib于2013年批准)。

伊匹单抗(Yervoy)

免疫治疗药物CTLA-4单抗 (ipilimumab于2011年批准)及PD-1单抗(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于2014年相继获批)。

2015年免疫联合治疗的数据在ASCO年会公布;联合治疗提高了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副作用更大。

Opdivo和Keytruda

PD-1抗体、分子靶向药物因治疗副作用小,效果好逐渐取代既往的标准化疗药物达卡巴嗪(DTIC)。

我国黑色素瘤的发病情况

黑色素瘤起源于色素细胞,其原发部位包括皮肤、眼睛以及不同部位的粘膜上皮组织如鼻腔、口腔、直肠、肛管、泌尿生殖道等。与皮肤黑色素瘤相比,粘膜等其他部位黑色素瘤相对少见。对于病理分型,国际上倾向于针对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组织学特征和基因变异之间的关系将黑色素瘤分为四种新的基本类型: 肢端型、粘膜型、慢性日光损伤型( CSD) 和非慢性日光损伤型( Non-CSD,包括原发病灶不明型) 。其中日光损伤型主要包括头颈部和四肢黑色素瘤,日光暴露较多,高倍镜下可观察到慢性日光损伤小体。

黑色素瘤图片

中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低,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无论男女均排在10名之后,根据2016年在《CA Cancer J Clin》发表的中国大陆最新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2015年大约有8000新发皮肤黑色素瘤病例,其中男性约4300例,女性约3700例。一项研究对502例我国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发现BRAF 突变率为25.9%,其中87.3% 为V600E 突变,CKIT 突变率为10.8%,扩增率为7.4%。

近年国际上对晚期黑素瘤的分子和免疫治疗推荐

2017年NCCN指南第一版推荐对于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一线治疗为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如存在BRAF V600激活突变);其中免疫治疗可选方案为:PD1抗体单用(包括Pembrolizumab、Nivolumab),PD1抗体联合伊匹单抗,前者为一类推荐;免疫治疗联合疗法疗效更好(ORR与PFS),但毒性也更大、费用更高。

Opdivo与Keytruda的比较

分子靶向治疗,可选方案为: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如Dabrafenib/trametinib,或Vermurafenib/cobimetinib。对于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二线治疗,需根据患者既往一线治疗的情况进行判断,如患者既往接受免疫治疗,后续可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如一线选择免疫治疗,而后续可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其他可选的二线治疗方案包括:Ipilumumab单抗、高剂量IL-2、生物/化疗联合疗法、化疗d等;对于有c-Kit突变的患者可考虑给予Imatinib。

由于PD-1抗体还未获得国内批准,具体的药物使用请遵照主治医生的安排,更多问题欢迎联系新加坡泰和国际医院中国转诊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