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他奶6月29日公布2021财年(截至2022年3月31日年度)业绩。财报显示,维他奶2021财年营业收入65.01亿港元,同比下降14%,并且出现了年度亏损。财报数据还显示,2021财年维他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收入大幅下跌23%。不过维他奶管理层称,在中国内地市场销售疲弱的局面在下半财年开始改善。但北京青年报记者也了解到,维他奶产品近年来频频因不符合中国内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被海关禁止入境。仅今年5月份,就有不同品种的34吨维他奶饮料被拦截。虽然维他奶方面称该产品并非通过官方渠道引入,但也显示出维他奶在营销渠道上仍存在漏洞。
内地业绩下滑拖累维他奶2021财年业绩
维他奶对于2021财年的业绩下滑表示,新冠疫情的区域性爆发,导致公司供应链及消费端受到冲击。作为维他奶最大的市场,中国内地市场2021财年销售疲弱。同时,公司所获政府补贴也有所减少,共同导致了企业业绩由上一财年的盈利8.43亿港元转为亏损2.13亿港元。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维他奶的主要业务范围涉及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地。由于中国内地为维他奶最大市场,也是去年维他奶唯一下滑市场,虽然维他奶在其他市场均呈现稳定增长,但去年收入仍下跌了14%。不过维他奶管理层表示,公司在内地市场上半年销售疲弱,下半年情况已经改善。
维他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40年,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其产品主要分为“维他奶”和“维他”品牌,维他奶包括大豆营养饮料及豆腐产品,维他包括茶类、果汁、健怡饮品、蒸馏水及牛奶类饮料。其中,维他奶和维他柠檬茶最为知名,具有较高的市场辨识度。1994年,维他奶在港交所上市,曾受益于植物健康概念一度股价飙升,被称为“港股小茅台”。受到维他奶热销的影响,近年来包括伊利、蒙牛、达利等食品巨头也纷纷抢滩常温豆奶市场。
不过从去年开始,维他奶在中国内地市场遭遇滑铁卢。截至去年9月份的2021财年半年报显示,维他奶盈利大幅下降95%,主要源自中国内地的销售下滑。其中在7至9月的夏季销售高峰,维他奶产品在内地销售收入下滑了35%,出现3300万港元的亏损。根据维他奶内部人士透露,这一局面直至去年9月底才有所好转,一些产品开始重新上架,同时公司也积极开展营销活动。从昨天披露的2021年财报也印证,维他奶在内地市场的业务正是从2021下半财年才见起色的,但此时已经错过销售最旺季。
维他奶产品近年接连被海关拦截入境
除了销售渠道上的突然变故之外,北青报记者也注意到,其实近年来维他奶经常因为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被海关禁止入境。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今年5月份全国未准入境食品信息中就能看到,多达11批次、总量超过34吨的维他奶饮品被禁止入境,而原因全为“标签不合格”。
有行业人士介绍,“标签不合格”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市场的食品标签监管政策不同,进入某一区域销售的食品必须符合当地的监管规则,这是食品跨境贸易的基本准则。作为老牌食品饮料巨头,维他奶的产品在进入中国内地这一最大市场时仍频频出现这一“技术性问题”确实不应该。
维他奶相关负责人曾对“标签不合格”问题回应称,很多这类产品都并非通过公司官方渠道进口到内地市场,因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的标签法规存在差异,未授权的某些贸易公司将在香港合规合格的产品擅自引入中国内地,才导致相关产品未获准入境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维他奶“水货”。但是,北青报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维他奶的这一问题已经存在相当长时间,可供查询的资料显示,自2017年开始维他奶就有被海关拦截入境的记录,此后至今一直存在同一问题,也说明了其渠道管理仍存在问题。此外,今年4月份维他奶更有10多批次的产品被海关拦截,不仅涉及了多种产品,而且不合格原因不仅有“标签不合格”,还包括“包装不合格”等。另外,此前海关拦截的产品还出现了“超范围使用营养强化剂泛酸钙”,而且出现在最经典的维他豆奶饮料和维他奶原味豆奶饮料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