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雷建德:情牵普救寺,梦系西厢记

来源:山西晚报

雷建德,1957年出生,山西永济人。中国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文化学者。先后编辑出版《西厢轶事·民间传说》电视文学剧本《西厢记》、章回小说《白话西厢记》等作品。

我们看《西厢记》,可能只是一个故事。雷建德看《西厢记》,却是一种生活。作为西厢文化研究、创作、传播的学者,雷建德创作出版了《西厢记十部曲》,突破了原著的局限,建立了“西厢记网络展览馆”,把古老的爱情文化向世界传播。

17岁,雷建德插队回到老家蒲州,发现本地有一种沙子叫莺莺沙,有一种饼子叫莺莺饼,有一种情怀在莺莺塔,原来自小听父亲嘴里哼唱的蒲剧《西厢记》就发生在这里。

雷建德痴迷《西厢记》,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先后远赴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日本、新西兰、新加坡、斐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59个国家,进行国外大百科全书有关《西厢记》的探寻考察,同时应相关部门邀请,赠送他再创作的《西厢记》系列著作,一次次将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推向世界,目前,他正力推《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山西永济普救寺为世界上第八大爱情圣地。

明人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对雷建德而言,穷其一生,唯有西厢一梦。

在洞中写作,完成《西厢轶事》

1957年,雷建德出生在风陵渡。风陵渡对雷建德来说,是人生的起点,是研究古典文学的起点,尤其同在运城市的永济普救寺诞生的“西厢”文化成为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雷建德打小就听父亲哼唱蒲剧《西厢记》片段,耳濡目染,镌刻于脑海,久而久之也学唱开来。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无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中毕业的雷建德响应号召,前往永济县蒲州村插队。每天经过村子附近的普救寺,雷建德看着紧闭的寺门非常好奇。于是,他每天早早从住地出发,半中间到普救寺周围看、听、问。原来,小时候听说的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就藏在里面,父亲津津乐道的蒲州梆子《西厢记》的发源地也是这儿啊,雷建德如获至宝。从那以后,他天天搜集和西厢有关的内容,碰到有趣的事就记到随身带的小本本上,为以后研究、传播、再创作《西厢记》积累素材。

插队生活结束后,他在普救寺附近的变电站当了电气运行工。工作之余,他和当地人打得火热,得到了好多关于张生、崔莺莺的生动素材。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每个角落,文艺复兴,很多经典的电影、书籍和演出让人们禁锢许久的心灵得到释放。渐渐地,雷建德萌生了要把自己心中的西厢写出来的念头。那年夏天,“为了找到创作灵感,我看见普救寺里的三大士佛洞不错,远离喧嚣,没有烦扰,可以安心创作,于是我搬了进去。”当时普救寺景区还没有复建,只剩下一座塔、两个铁人和三大士佛洞。白天,雷建德在洞里闭目养神,晚上在煤油灯下写作,一天下来,除了吃喝,他都在洞中度过。由于通风不好,洞里十分闷热,这时他就在身旁放一盆凉水降温,或者在头顶、背上各放一条湿毛巾驱热。像很多武侠小说中闭关修炼的高人一样,一段时间后,《西厢轶事》初稿写成,文白结合,既有民间故事,又有神话传说,还有《西厢记》中精彩的唱段。他说,这是对《西厢记》的补充和丰富,是一种全新的文本。

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颇有气象

80年代,个人想出本书还很难。《西厢轶事》书稿几经修改,还躺在抽屉里“睡大觉”。雷建德着急,便背着几个火烧饼子,过黄河到西安,找到了时任陕西省旅游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李群宝。他看过书稿后,很感兴趣,提议配一些插图。

回来后,雷建德思索再三,觉得剪纸的形式更好,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特色。为了这个想法,他再次出发。他买了五角钱的茶叶、两元钱的水果糖和七分钱一盒的“羊群”烟,走街串巷,请山西乡村手艺好的老人剪纸。剪什么内容,他说了算。剪完后,给人家点茶叶、糖或烟进行答谢。

1988年7月,《西厢轶事》一书正式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并且是以汉、英、日三种译本同时出版发行。

从此,雷建德对《西厢记》的研究一发而不可收。他利用节假日遍寻西厢遗迹、西厢趣话、西厢诗抄等。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那处西厢人物栏廊工笔画、厦门鼓浪屿音乐广场的那组西厢记砖雕、国家大剧院走廊里的那个宝黛读西厢的珐琅瓷盘、国家博物馆内展出的《明凌濛初刻本王西厢》和《清末民初刘世衍刊本董西厢》、中国园林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刻本(1644-1911)《西厢记》……都让雷建德惊喜。

渐渐地,雷建德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颇有气象。他先后推出了“西厢记十部曲”,包括记录传说和故事的《西厢轶事》、电视文学剧本《西厢记》、章回小说《白话西厢记》、连环画《西厢轶事》、电视旅游风光片《西厢记与普救寺》、民族交响叙事曲《西厢记》、电视文学故事《白话西厢记(后传)》、游记《普救寺小记》、论文《<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纵横向比较》和画册《雷建德西厢记研究成果集锦》等。雷建德为《西厢记》而兴奋、痴迷、衷情,被人们称为“雷西厢”。

雷建德“不唯书、不唯古”,纠正了前人的不少误解。比如,原著唱词中的枫叶,应为“柿叶”。据他考证,蒲州当地是没有枫树的,只有漫山遍野的柿子树。深秋时节,火红火红的柿子连成一片。类似于此类的“误解”,他纠正达十几种几十处之多。同时,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再创作时,他增加丰富了若干内容,比如为了表现相国崔夫人的尊贵,专门为她“添”了贴身丫鬟彩珠;为充分体现张生的才气,他到寺中借宿时,特意设置让寺中和尚给他出题与其酬韵的情形。

雷建德写西厢,把元稹原著《莺莺传》“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色彩淡化,赋予人物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崔张两位古代人物具有新的更符合现代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的“大圆满”的结局,迥异于古人元稹、董解元、王实甫的历史局限和今天众多专家学者“按图索骥”式的研究。

西厢故事在国外也备受推崇

雷建德不仅痴迷于国内研究西厢,还先后去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新西兰等多国,探寻考察和《西厢记》有关的内容。他惊奇地发现,《西厢记》在国外文化圈子也备受推崇。

《美国大百科全书》说,“《西厢记》是剧作者王实甫以无与伦比的华丽的文笔写成的,全剧表现着一种罕见的美”,“是一部充满优美诗句的爱情戏剧,是中国十三世纪最著名的元曲之一,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法国大百科全书》说,“13世纪中国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元曲中是篇幅最长的一部浪漫主义杰作。这是爱情的诗篇,整个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对情人的悲欢离合,充满了迷人的情趣。”

《日本大百科事典》说,“积极的内容与优美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就使《西厢记》成为元曲的最佳作品。”

《英国大百科全书》说,“《西厢记》这个戏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它的篇幅比其他元曲长出几倍,对后世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联大百科全书》说,“戏剧在元代文学中占主导地位。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代表着元代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

奥克兰市立图书馆英文版《中国古代经典文学》著作者雷威安(AndreLevy)说,“王实甫的作品《西厢记》,是中国著名的古典戏曲,早在19世纪(1872-1880年)就被著名汉学家儒莲译为法文。该剧以喜剧收尾并对年轻男女的情爱给予道德上辩护,同时删减了(性爱)叙述的枝节,强化了故事的抒情诗体,因而深得一代又一代男女青年的喜爱!”

雷威安所评价的王实甫《西厢记》,最早的来源虽然是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但它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再改编而成的。它和《董西厢》在情节上相差无几,但在每个方面都进一步加工、发展和提高,使戏剧冲突更加激烈,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特别在心理描写上,更细致、精确,引人入胜。

雷建德对著作者AndreLevy研究成果存在的谬误之处同时予以纠正:如书中“元稹所著《莺莺传》这一著名版本,保留了董解元在《西厢记诸宫调》中所作的修改……”而历史事实则是,元稹在公元831年逝世之后,董解元才于公元1200年以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基础,并从李绅莺莺歌、宋代赵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作品中汲取营养而着手,将不到3000字的传奇故事改编成5万字的《西厢记诸宫调》,因说唱时用弦乐器琵琶和筝伴奏,故又称《弦索西厢》或《西厢弹词》,两部作品问世时间相差369年。

可以说,对这种美的向往、美的追求、美的创作、美的传播,始终贯穿和影响雷建德的一生。

2018年8月10-11日,作为山西省唯一受邀代表,雷建德远赴马来西亚新山市,参加由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主办的“2018国际儒商论坛”暨孔子学堂挂牌仪式。在这场全球性的儒学盛宴上,雷建德从学术角度论证了儒商的成功与否与其后院文化(西厢文化)息息相关,引起各国与会者的兴趣和关注。

十几年来,雷建德先后走访59个国家,深刻感受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西厢记》在国外也散发着无穷魅力。

网络给我一小时,我还网友七百年

雷建德撰写了大量和《西厢记》有关的文化考察笔记、文化艺术作品和民间藏品,不但拥有丰厚的“西厢”文化资源,而且把“西厢记”的爱情故事推向了世界更广阔的领域。

如何让更多的人喜欢《西厢记》,并积极参与到其中。雷建德想到用“互联网+”思维,建立“西厢记网络展览馆”,用高科技使古典名著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让人们在网上就能欣赏、交流,进行学术探讨。

2013年9月,雷建德创作完成《白话西厢后记·电视文学故事》后,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西厢记网络展览馆”的筹办中。

随着“西厢记网络展览馆”的LOGO问世、二维条形码诞生和英文域名注册成功。只要在网上轻点或扫描包含“LX”二维码的图标,便可向国内外网友全方位展示一个“西厢爱情”的虚拟世界。

“步移景换地进入山门,登上台阶浏览左右对称的钟鼓楼,途经古色古香的三大士佛洞,聆听莺莺塔下震撼的蛙鸣,感受大雄宝殿缭绕的香火,重温梨花小院那远去的爱情……”雷建德说,“网络给我一小时,我还网友七百年!不需赶赴景点拥挤,不受寒天酷暑影响,只要进入‘西厢记网络展览馆’,便可尽兴了解‘西厢记’,观光‘普救寺’”。

“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共10个展厅,近9000件展品,通过系列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及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卡通动漫等,多角度呈现《西厢记》相关珍品,推动《西厢记》文化的数字化,进而促进《西厢记》优秀资源共享化,为其故乡普救寺里西厢记故事的人文景观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网络世界中亮相的展览馆,亮点频频,让人青睐。据介绍,网络展览馆拥有多家博物馆馆藏的《西厢记》精品及散落于民间和《西厢记》有关的古籍、手抄折子、影印本、瓷器、木雕、砖雕艺术品,以及人们喜欢的各种地方戏剧、话剧、皮影、木偶剧、歌舞剧、二人转、广场舞、影视剧《西厢记》等,日后凡喜爱中国古典戏曲的人都可在网络展览馆上尽情浏览各种版本的西厢记,同时展览馆还为从事中国古典文化研究的人提供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

学者周锡山在“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序言中说,“雷建德先生及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立全面宏大的虚拟化、数码化‘西厢记网络展览馆’,这是《西厢记》研究史和传播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必将对《西厢记》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广和运用,乃至对当代中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产生示范性的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