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思潮英文 | 在推崇外向的美国,内向的中国孩子如何融入名校?



许多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时,往往难以融入当地的学生圈。除了文化差异之外,还和美国大学似乎更推崇外向性格有关。那么内向的学生适合去美国读书么?下文通过介绍书籍《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并结合文章作者自身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内向性格的独特性,鼓励内向的学生勇于做自己。

最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叫做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从书名看,我们不难猜出本书作者Susan Cain也是一个内向的人。她曾经在华尔街做律师,面对一群侵略性强,外向的投资银行家,Susan在一开始也经历过许多不适和挫折。

然而,在一次非常重要的谈判上,Susan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谈判方法,并且在紧张到近乎呕吐的状态下战胜了对方看似咄咄逼人却没有实质策略与准备的律师。谈判结束后,她还收到了对方客户纳贤的邀请。

Susan在书里重新从科学的角度定义了内向和外向;仔细地剖析了现代西方文化对内向人格的误解和低估。

书籍不仅从生物、社会和文化的角度上探讨了内向性格的成因、其被主流社会和职场文化忽略的天赋和能力;也反观了当下推崇的外向性格,团队合作,头脑风暴等等带来的弊端。可以说认真地给内向的人正了一次名。


书籍《Quiet》(左) 及作者Susan Cain(右)

这本书勾起了我对一些成长的经历的回忆和反思。

我并不是天生的外向人格,甚至我曾经做过的Myers Briggs的性格分类测试显示我是INTP人格,即Introversion (I)内向, Intuition (N)直觉, Thinking (T)思考, Perception (P)感知。

然而在美国求学和求职的几年,我的确是有意识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外向的人,来顺应美国文化对外向的推崇,以及职场上对敢于表现的偏好,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虽说这样的经历是我的个人选择,但放下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开始重新审视当时自以为事下的定论。


宇宙男神爱因斯坦据说就是INTP类型的

初中毕业后我离开父母去了新加坡,本来在国内英文成绩还不错的我去了之后发现——英文,完全不够用!

语言障碍最终的结果就是对性格的压抑,我变得非常安静也十分抵触去迎合新的环境,留学的第一年我基本以疏于社交来进行自我保护。

现在回想起来,我彼时的年纪跟刚去美国寄宿学校念高中的孩子差不多。

记得一位排名不错的美国寄宿学校招生主任曾惋惜地跟我说:之所以他们学校近年来没有招收中国学生,是因为学校曾经在国际学生社交融入问题上有过一些消极的案例。

这也难怪,对于寄宿学校来说,学生在文化和集体方面的融入能力也是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句话也让我瞬间回到了十几年前,在南洋的那个炎热漫长的夏天。我想如果换做是当年闷闷不乐的我,可能也不会被这所学校录取吧。

幸运的是,随着语言的进步,我的这种状况很快得到改善。可四年后,当我来到美国开启大学生涯时,巨大的文化差异却再次将我拉回原点。

(部分,不是全部)美国学生那种大方,自信,会玩儿,能闹,不怯场,乐于社交,热爱关注,喜欢自我表现,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外向和美国人的理解。


美国是不是有着更多外向人格的人呢?我无法找到可信的数据。

但是自二战后,随着工业化、移民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美国的确突然变成一个巨大的生意机器。

America’s business is business(美国的业务就是做生意)不是随便说的。每个人都成了推销员。

过去对道德品质的重视开始向个人魅力转移,表象逐渐变成真理并大于真理。

那些合群的、喜欢获得他人关注的、外向的人慢慢成为了成功的最佳模版。主流社会文化推崇的外向理想主义(Extroversion Ideal)开始统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美国人际关系学大师,自我推销之父

戴尔卡耐基与其著作

美国家长更关心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从幼儿园开始,如果哪个小朋友比起群体活动更喜欢单独活动,那么家长就很可能会被担心的老师约谈。孩子们放学回到家,或许亚洲的家长更关心今天学了什么或是考试成绩如何,美国的家长会对谁是你最好的朋友更感兴趣。

美国学生交朋友的速度快,并且善于“尬聊”(small talk)。

他们很多人不会畏惧在食堂里坐到陌生人的饭桌上,并询问对方专业和家乡等每一件事;也不会介意走到一个有陌生人的派对上然后很快站到桌上搞笑跳舞。

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男孩/女孩 (The all American boy/girl),一定是个拥有迷人微笑,热爱聚光灯,风趣健谈,活跃且善于表现的人。


母校的食堂,试想高峰期独自来吃饭,不认识任何人。你会不会有种一个人吃火锅的感觉?

另外一方,相比亚洲家长的严格要求和真相教育,在60年代自尊心理论之父Nathaniel Branden的影响下,美国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将自尊心作为成功必要因素的教育实践。

美国人热衷于给孩子赞美和鼓励,不管是当之无愧的还是受之有愧的。

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在2011备受争议的《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里面就详细地谈到了东西方教育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差别。她的观点在美国社会激起千层浪,还被部分主流媒体批评为"残忍"和"苛刻"。

不管怎么说,在泛滥的赞美中,以及教育中无处不在的演说要求,美国学生的自我表现和演说的自信及能力的确普遍较强。

在课堂上,学生随时都可以打断老师的授课,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是反驳。

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倒不是这些同学的观点多么精湛,相反,他们可能问了一个愚蠢透顶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言语丝毫没有因为全班人的注视而出现迟疑,他们也不会担心自己的问题是否足够优质。

这种放松的状态和完全的自信,让他本来不怎么出彩的言论听起来都觉得甚是有理,这是让我既吃惊又佩服的地方。


到了职场上,尤其我所在的金融行业,外向型的人也拥有天生的优势。

一个华尔街银行的实习要经历多轮的面试。而面试官所青睐的,往往都是自信,元气满满, 能即兴表演且口齿伶俐的外向型人才。

在工作中,会议上频繁发言的员工会给人留下更聪明,做了更多事,更有领导才能的印象。

一位特别出色的基金经理,如果只能盈利却无法在路演和业绩报告中赢得客户,那也是不够的。

我记得在分析师培训的时候有过许多关于做演示的讲座。

曾经有个讲座的演讲人曾半开玩笑的说“No matter what you say, just pound the table and say “damn it” and people will buy it all.” (不管你说什么,说完之后拍案大骂一声,听者自然照单全收).

不过玩笑归玩笑,的确很多较为内向的新人常常会在年终总结的时候被要求更多坚定地表达自己-speak up and be more assertive.



《华尔街之狼》和《所罗门兄弟》

是外向的经典诠释

所以,如果有人在十年前问我文章开头的这个问题,我会很肯定地说外向型的学生更适合美国的学校和文化。

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在十年之后老了几岁也似乎长了几智的我会说:非常棒,你如果努力一定会成功。

因为内向的人,其实往往是更有天赋和创造力的人。

历史上众多的科学家,艺术家,创造者,都有内向人格。外向的学生或许在中学的平均表现更好,但是到了大学,内向的学生在学业上表现更胜一筹。美国最负胜名的优等生荣誉协会Phi Beta Kappa里面多数成员都是内向的人。

其实这些并不是为了说明内向的人更聪明,而是他们有做为内向人格的优势。如果认识正确,培养得当,内向人格可以在后天发挥更大的潜力。


如果能给十几岁的自己唯一的建议。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Be comfortable in your own skin.

在选择自己人生道路上,没有比“做自己”更正确的事。不仅要做自己,还要做的自信和泰然自若。永远不要刻意改变自己去迎合不值得的人和事。

刚去美国的时候,我曾经一度因为急切想要融入新的文化短暂地想要抛弃对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认同,也曾在心中对那些不加入主流群体,安静的,不受欢迎的同学评头论足。这恰恰是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肯定的表现。

归根到底,美国其实是一个十分尊重多元化的国家。

还是拿我大学来说,从新生开始学校就会提前做一些问卷调查,把他们认为可能比较相似的学生分在同样的宿舍来帮助其过渡到新的生活。安静的学生可以选择住在单人间或和同样比较内向的同学共享双人间。喜欢烹饪或环保的学生有单独的合作社他们的宿舍甚至有田地可以自耕自烹。

现在看来,那些一开始就觉得不屑于成为别人的人过得很轻松,反而是一直需要保持某种社交地位的人活的更累。


母校专门给喜欢自己种菜做饭学生的宿舍楼

但是,内向的人不能因为安于做自己就忘记游戏规则,顺势而为乃英雄。

保持人格的独立性不代表以此为借口开始冬眠。

如果你不鼓起勇气去那个派对也许就无法结识后来一辈子的挚友;

不去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就会被误认为是没有观点最后错过了拿本来属于自己的A;

不能大声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许唯一的工作机会就让给了隔壁那个资质和热情都不及你的人;

不会大大方方告诉管理层你在某个项目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成果,那么升值加薪就永远轮不到你。

Susan甚至假设08年的次级贷危机就是因为太多外向人占领了管理层;更关注风险的内向人没有话语权,导致危机慢慢扩散。

一个人的性情(temperament)与生俱来,但是性格(personality)可以随着家庭,教育和环境而改变。


每一个内向的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探索和锻炼来修行。美国前副总统Al Gore就是一个内向的人。然而他为了提高全球变暖的认知度不但拍了电影还出现在多个演讲的台上。

前面提到那位基金经理其实是我极度佩服的一位前辈。这位姐姐也在客户沟通上付出了许多努力,我至今记得她对还是分析师的我说,职场大小事,要记得戴上你的poker face。对我受益匪浅。

最后,引用我十分喜爱的美国影后Glenn Close在Instagram上面的自我签名:Be an introvert with polished extroverted skills -勇敢做一个拥有精湛外向技巧的内向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