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广东昨日新增本土确诊7例 无症状感染1例 广东疫情1月19日通报 梅州五华三镇、中山等地全员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广东昨日新增本土感染“7+1”,涉及深圳、珠海、广州三地

  1月18日0-24时,广东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例,深圳报告1例,珠海报告6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广州报告。
  全省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广州报告1例,来自美国;佛山报告1例,来自沙特阿拉伯。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4例,广州报告3例,分别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苏丹;深圳报告1例,来自新加坡。新增出院13例,目前在院231例。
  截至1月18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7044例(境外输入5025例),其中确诊病例3684例(境外输入2045例),无症状感染者3360例(境外输入2980例)
。(“健康广东”微信公号)

广东梅州五华县三镇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1月19日,记者从梅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了解到,五华县岐岭、潭下、华城三个镇(除封控区外)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共采集样本142497份,结果均为阴性。

(总台记者 郑澍 陈惠婷 陈杰雄)

中山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首批采样结果出炉 均为阴性

1月17日至18日,中山市按照“应检尽检、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原则分两批在全市开展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截至1月18日15时,坦洲镇、三乡镇、板芙镇、神湾镇、翠亨新区(含南朗街道)、火炬开发区(不含民众街道)、东区街道、南区街道、石岐街道、沙溪镇、大涌镇第一批11个镇街累计采样2310267人,结果均为阴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翔宇

广东加强国际邮件快件清关后寄递环节疫情防控

近期,国际邮件、快件的疫情防控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日前,广东省邮政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际邮件快件省内寄递环节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国际邮件快件省内寄递的疫情防控工作。

昨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广州等地切实做好国际邮件快件在清关完成后全市运输、处理(分拣、中转)、投递等重点环节和作业场地、人员、车辆、环境等重点部位的疫情防控工作。

广州:

到达市内立即二次消毒

“国际邮件快件在清关到达市内第一站后,应进行二次消毒处理,消毒过程应全程监控,完成消毒的应在包装上粘贴‘已消毒’的标识,同时在投递前会向收件人发送有关防护的提醒,或在邮件上张贴有关提醒。”广州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广州市邮政管理局表示,涉及国际邮件快件分拣、中转、投递等场所应备案管理,划分专门区域存放和处理,与国内邮件快件区域实行物理隔离,并定时对场所及其作业设备进行全面消毒处理。

对于国际邮件快件的运输车辆、投递车辆,广州市邮政管理局要求,其应相对固定,装载国际邮件快件时不得混装国内邮件快件,装卸作业、投递完成后实行一趟一消杀。

此外,广州市邮政管理局还要求,直接接触国际邮件快件从业人员需完成全程疫苗(加强针)接种,按照固定岗位实行备案管理。

珠海:

坚持“人、物、环境”同防

在珠海,共有6家经营国际邮件快件业务的快递企业,其中4家在广州或深圳清关,2家在珠海清关。据统计,每天从珠海清关的进口快件大约为6000件,在国际快件中心处理后发往全国各地。在珠海本地派件的进口国际邮件快件数每天约800件。

为此,珠海市邮政管理局加强重点环节防控。要求快递企业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实施最严防控措施,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督促指导经营国际快件的邮政快递企业做好国际邮件互换站、国际快件处理场所等国际邮件快件处理场所消毒、通风等工作,严防境外疫情特别是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疫情通过寄递渠道输入。进口国际邮件快件,在进入生产处理环节之后,第一时间进行全面消毒,确保邮件快件外包装消毒到位、车辆消毒到位、分拨处理形成闭环。

东莞:

投递时“一件一手消”

据介绍,东莞严把运输管理各环节。要求各企业严格落实运输国际邮件快件的驾驶员及随行人员不得参与清关后装卸作业,运输过程中不得擅自开箱。车辆进出口岸时,驾驶员及随行人员除按要求进行车辆、人员信息登记外,避免与其他人员发生不必要的接触。运输车辆清关后到达目的城市第一站卸货前和卸货后,要对车体表面、装载过国际邮件快件的车厢内壁和运输作业人员可能接触的部位进行彻底消毒。运输车辆装载国际邮件快件时不得混装国内邮件快件,装卸作业、投递完成后实行一趟一消杀。

同时,妥善处理国际邮件快件,做到“一件一手消”。国际邮件快件在清关后到达目的城市第一站后,第一时间进行二次消毒处理,消毒过程应全程监控,完成消毒的应在包装上粘贴已消毒的标识。国际邮件快件投递时,应“一件一手消”,直接投递至收件人,不得存放在末端服务站待取或由他人代领;提倡使用智能快件箱等无接触方式投递。

邮政广航中心:

邮件“两次六面消杀”“24小时+24小时静置”

中国邮政广东省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以下简称“邮政广航中心”)严格落实进境邮件消杀工作,对进境邮件消毒实行“两次六面消杀”“24小时+24小时静置”。

当国际进境邮件到达白云国际机场,机场货站对所有进境货物进行全方位消毒静置30分钟后交付给邮政广航中心,邮政广航中心划出专门区域处理进口邮件,所有进入管控区域人员穿着“五件套防护”(防护服、面屏、N95口罩、丁腈手套、鞋套)要求,并按“三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管理要求,对污染区作业人员实行集中居住、封闭管理。

进口邮件到达邮政广航中心,在特定的围蔽区域进行静置24小时,之后工作人员再对每一件邮件表面六面消毒,消毒完的邮件再由专职人员放置到专门的静置区域,再放置24小时后才可后续处理。通过两次消毒加48小时的静置,尽最大可能保障消毒效果。同时,其聘请专业检测机构每天对处理场所环境和邮件外包装进行环境核酸采样检测。(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露)

快递企业:

进行国际邮件专网作业

“对于国际邮件疫情防控工作,我们调整整体作业流程,制定国际邮件专网作业,国际邮件快件在清关进入公司处理后,严格执行‘四专’作业要求,专趟运输、专人分拣、专人投递、专用场所作业,做到国际邮件单独处理,不与国内邮件混合作业。”广州邮政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负责制定国际邮件专网投递的邮政工作人员说道:“国际邮件专网专投增加了企业成本,但为了保证市民的身体健康,切实筑牢国际邮件快件疫情防控屏障,做到疫情防控和保障服务两不误,邮政将始终严格按照各级邮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和指南落实。”

顺丰快递的相关人士表示,他们按照防疫办、海关、机场的防疫消杀要求,对国际件严格实施及遵守全流程的防疫措施,包括自营网点、自寄自取点、中转设施、仓库、办公大楼、营运车辆,以及客户快件均进行消毒处理,以保障客户、员工及快件的安全。“为保证快件安全,针对场地内快件、设备、地面以及车辆,每日2次进行防疫消杀。同时对车辆、场地定时进行消毒和登记存档。”(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露)

商场商户:

进口冷冻食品上市需“五证一码”

要做好国际货品防疫工作,消费链条上的有关企业做好货品的消杀和把关工作至关重要。

广州市澳兴冷链供应有限公司的澳兴集中监管仓就是广州市第一批启用的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之一。记者了解到,集中监管仓对于进口冷冻食品严格遵照“预约-按预约时间入库-开箱前消毒-外包装采样-消毒-静置-内包装、内容物采样-中转库暂存”等流程进行管理,一旦检查发现阳性,就会启动应急处置响应,阻断阳性货物流入市面。

商场商户也积极作为。广州友谊积极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对进口冷冻冷藏食品索证素码溯源及消毒工作,进口冷冻食品凭“五证一码”方可上市流通。

在对进口水果做好防疫措施方面,永旺美思佰乐(广州)商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货物到货时用酒精消毒外箱表面,检查水果的报关单、核酸检测报告、检疫证和消毒证等有关证件,验收合格的水果入库存放在指定区域,与国产水果间隔30cm,并在冷库通中录入,打印出二维码在卖场公示。(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许晓芳)

收到境外包裹,怎么处理?

相关部门建议,市民朋友如非必要不要从境外高风险地区邮购商品,谨慎邮购国内有本土疫情报告所在地区的商品。

收快递时如何做好防护呢?广州市卫生健康宣教中心给出指引:收快递时应正确佩戴口罩、戴一次性手套;提倡使用无接触配送或快递柜扫码取件,如果需要当面收件,应和快递员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收到快递,在戴好口罩和手套的情况下,推荐使用浓度为75%的乙醇消毒液,将快递外包装等物体表面擦拭两遍,时间3分钟;快递外包装尽量不要带到室内,及时按照垃圾分类原则处理;处理完快递后,丢弃一次性手套,使用“七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15秒以上。(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新冠病毒“物传人”风险多大?

据新华社电北京市和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在1月17日分别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各自通报了当地本土确诊病例的情况,均研判不排除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为何做出这一判断?新冠病毒通过境外邮件及其他物品“物传人”的风险有多大?记者依托权威信息来源进行梳理归纳。

为何怀疑“物传人”?

核酸检测和基因测序给出指向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17日在发布会上通报,北京此前发现的1例本土确诊病例,发病前14天内无外省市旅居史,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大数据比对,未发现其与入境人员、京外风险地区来京人员、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等有轨迹重合。

据介绍,病例自述近期曾收发过国际邮件。经采样和核酸检测,疾控人员发现邮件的部分包装外表面、内表面及文件内纸张标本显示阳性。对病例标本的基因序列分析显示,病毒与北京既往病例以及近期国内报告的毒株均存在差异,不属于同一传播链,与2021年12月北美和新加坡等地分离的部分毒株相似度较高。

庞星火表示,结合病例流行病学史、可疑物品样本检测结果以及病例标本的基因测序结果,不排除其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当天,深圳举行发布会通报,当地一起本土病例的病毒基因组与以往境外输入病例也不同源,与全球数据库中北美地区上传较多序列的基因组100%同源。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林汉城介绍,该病例从事境外冷冻试剂收发货工作,曾接触和分拆了来自北美的快递,未做个人防护,不排除由境外输入新冠病毒污染物品引起的可能性。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溯源正在进行中。

“物传人”风险有多大?

不是新冠病毒主要传播方式

新冠病毒在低温下长时间存活并经冷链传播的案例,过去一年多来在我国部分地区曾先后出现报道。我国疫情防控一直坚持人、物、环境同防。

不过,梳理公开报道中的“物传人”情况,可以发现基本是市场、物流等第一接触点的人员感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物传人”的限定条件较多,并非新冠病毒主要传播方式。

在此前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物传人”要造成感染,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物品污染较重;二是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较长,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病毒存活时间越长;三是接触污染物品时未采取适当防护措施。

吴尊友认为,相比受到人感染,受到物感染的病毒量不同,病例容易出现无症状感染或轻症感染,往往发现不够及时,可能引发新的疫情。

既往案例中,一度有过部分食品表面检测出核酸阳性,曾引发“物传人”担忧。为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有关负责人专门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活病毒、死病毒、病毒的片段查出来都可能是核酸阳性。光是检出核酸阳性,不代表具有传染性,只能说明曾被新冠病毒污染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露、陈治家、刘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