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文化类综艺成为一股清流。
比如央视爸爸教做人系列: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等都大受欢迎。
这类文化类综艺,让我们的经典文化穿越时间,抵达人心,历久弥新,迸发出更加振奋的力量。
对于这些节目,网友表示,站着看不太习惯,得跪着看。
过年期间,又出了一档超高分综艺。
看完只能感叹,央视果真大写得牛,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这样的节目,必须让更多人知道——
经典咏流传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的文化从未断流。
这就是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的开场词。
这档节目的特色是,将古典诗词与音乐结合,由经典传唱人现场演绎,再由现场四位鉴赏团嘉宾做出欣赏点评。
主持人是我们的老熟人,撒贝宁。
四位鉴赏嘉宾,来自不同领域。
首先要表白作为诗词文化担当的康震教授。之前在《百家讲坛》主讲过李清照、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当时就以博学多才和风趣幽默圈粉无数。
之后又在《朗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等热门节目中实力圈粉,迷妹们哭着喊着为康康打call。
在他面前,你总是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还好人生遇康少”。
嘉宾中还有曾宝仪和庾澄庆,两位负责品鉴歌曲和歌中之情的部分。
第四位嘉宾,王黎光老师,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代表作《天下无贼》《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等等。
他总能从作曲的角度,给我们带来新的解读。
和诗以歌,把古人的所学所思唱给你听。
鱼叔先说一说,开口跪系列。
这也就是只有央视爸爸才能请来的人。
比如,杨洪基老师。
当94年版本《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前奏出来的时候,当原唱杨洪基老师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简直太好听了,大气磅礴,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很多人都觉得,比起94年第一次听,更有沉郁的情感力量。
经历了二十多年,越发得有味道。
因为,不管是演唱者还是我们自己,都经历了几十年的沉淀,心境都不同当年了,自然会听出更多的味道。
尽管我们听了几十年,但还是要敲黑板划重点,这里有个你未必了解的知识点。
康震老师解读,这首词是明代人创作的,本来叫做《说秦汉》。
后来一个清代人点评三国时,正好读到《说秦汉》,觉得特别合适,于是就把这个弹词放在了《三国演义》的头首。
所以这不是《三国演义》的原配,但却起到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还有另一首可以与之并列的经典曲子,《红楼梦》的主题曲之一《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听了那么多年的曲子,一些观众还是第一次看见陈力老师的现场演唱。
终于看见真人了,止不住激动。
什么叫回忆杀,什么叫经典。别问我为什么跪到地上起不来。
老师开口的那一刹那,就想流眼泪。
真不开玩笑,头皮发麻,鸡皮疙瘩掉一地。声音中的空灵和清澈感,丝毫没有因为岁月而改变。
陈力老师演唱的时候,眼中也含着泪水。
她说,这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拐点。
这首歌,对于哪个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个重要的回忆呢。
87版《红楼梦》,是观众心中永远的经典啊。
听完之后,还想再看一次《红楼梦》。
撒贝宁说,小时候赶上电视剧播出的时间点,你如果在街道上,就会听见这首歌从千家万户的窗户里飘出来。
就连共同传唱人余少群也说,当陈力老师唱的时候他感觉时光仿佛倒流了,轮到自己上台才恍过神来。
实在是太经典了。
关于87年版《红楼梦》,王立平老师当时一共写了13部插曲,耗时四年多才完成。
把原著拍成电视剧,服饰、饮食等细节都可以遵照原著。
但是唯独音乐部分,很难从找参考。因此可以想见,当时创作出这13部插曲有多艰难。
反复琢磨,老师才定出了基调“满腹惆怅,无限感慨”。
《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曲曲都是经典。
节目组还请来了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
撒贝宁盯着欧阳奋强感慨地说,
当年的贾宝玉人到中年之后,是不是也真的是这样。
康震老师的回答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应该就是这样,因为我们只认他这个。
的确,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另外,还有一首中国人都知道的经典曲子,《梁祝》。
节目组请到巫漪丽老师,她是《梁祝》钢琴伴奏谱(缩谱)的谱写者和首演者。
是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今年老师已经88岁高龄。
人在新加坡,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亲临现场,但是利用现场连线的方式,完成了这次传唱。
老艺术家谦卑地说:
现在请允许我,给大家演奏一首《梁祝》。
当看到老人颤颤巍巍地走到钢琴前,坐定,手指稳稳地弹奏出我们熟悉的旋律时,内心的感动无法诉说。
演奏完成,不管是在新加坡的演奏大厅还是在节目录制现场,观众们都起立鼓掌,向老艺术家致敬。
老人扶着钢琴,向观众多次90度鞠躬。
掌声不断,老人家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老师您一定要长命百岁啊。
还有胡德夫演唱的《秋思》(元代马致远)。
胡德夫一张嘴,听得人都呆了。
再一次跪了。
年轻人可能对这个名字略为陌生。胡德夫,台湾的民谣之父,也是大师级人物。
台湾举办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就是他老人家在1973年开的。
他用一个流传千年的古谣来演唱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者相融,成就了我们大家的千年古谣。
两首都是讲述相思之情,诉说分离之伤。
胡老说起了自己已经逝去的恩师余光中先生,流下了眼泪。
他以前每次开演唱会,余光中先生都会坐在第一排。
他就把以诗入歌的曲子,唱给老师听。
在这次的舞台上,他再次唱起了《乡愁四韵》,那是几百万人的乡愁啊。
胡老说他唱给天上的先生听: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节目中,不仅有大师级人物重现经典,带人进入回忆。
还有很多让耳朵怀孕的歌,比如赵照演唱的《声律启蒙》。
本来想说,有小孩的鱼友们一定要放给自己的孩子听一听。
转念一想,不管你有孩子或者自己就是个孩子,这都是值得一听的版本。
实在是太好听了,平和安宁,让浮躁的心都能静下来。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当赵照和一群坐着的孩子们浅浅吟唱的时候,世界都安静了。
一直觉得,小孩子的声音是最接近天籁之声的。
相信,很多看过《经典咏流传》的人,都被一首孩子们唱的《苔》感动了。
梁俊老师在2013年去到贵州支教,他带着一把吉他,把古诗词做成曲子教给孩子们。
演唱前,他问小女孩,
还记得老师为什么教你唱《苔》吗?
小女孩说,记得,因为要让我们像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
这来自清代袁枚所写的一首诗《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当孩子们一起上台唱歌的时候,瞬间泪崩。
小梁老师说,自己就像潮湿的角落里那些苔藓一样,人们看不见,但是它们被显微镜放大出来,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比外表更重要。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你太阳照不到我,不要紧,我依然自在地开放。
小梁老师用唱歌的形式,教会孩子们一首首古诗词,总共有一百多曲。
最主要的是,还教会孩子们这些诗词背后的情感。
这突然让我想到一部经典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这首《苔》,不管是对于孩子们,还是对于小梁老师,还是对于我们,都是珍贵的。
一些诗词,也许从小就能懂得它的珍贵;
但还有一些,是必须有一定的阅历,才能明白它的好。
比如黄绮珊演唱的,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经历过人生的挫折后,才能有“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体会吧。
康震老师之前在《百家讲坛》中做过苏东坡的专讲,讲得特别精彩,各位有兴趣自己可以找出来看看。
康老师说,苏东坡活了65岁,但人生中有12年的时间都处于被流放的状态。
但是。
也是在他最苦难的时候,给我们奉献了最美的诗篇。
只要我自己不认输,没人能说我输。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豁达。
就像黄妈说的,人生是这样的,无论处高、处低、处贵、处贱,你要感谢你过去的光荣,也要感谢你过去的苦难。
每一首诗词,每一支歌,每一次吟唱,都是一次相遇。
对于中国人来说,看这个节目,总会想起小时候牙牙学语的画面,父母教我们背诵唐诗宋词的样子。
有些话,当时记住了,但是不懂。
有些诗,长大以后突然的某个瞬间,才发现自己突然明了。
背上行囊,离开家乡,独自闯荡北上广。多年后再次回头的那一瞬,才知道什么叫“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每次回家,看到妈妈的鬓角又多了几缕白发,才明白什么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深夜加班后的某个雪夜,突然想找个老友喝一杯。才知道什么叫“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小时候矫情,遇到屁大点事都想发QQ空间。现在遇到天大的事 ,打开朋友圈也敲不出一个句号,家里打来电话你忍着哭腔说我一切都好。
这才明白什么叫“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遍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小时候闲得发慌,一无所有却感觉又什么都有。长大后越来越忙,什么都有了但又感觉一无所有。回味曾经,才明白纳兰性德的那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认识的人越多,能肆无忌惮聊天的朋友就越少。大家天南地北,每次相聚后再分离,总想起那句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时候,我们背的是诗词。
长大后才发现,这哪里是古诗词啊,这是古人的心啊,也是我们的情。
也许古诗词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只等着一句话来唤醒。
看这个节目,就涌现了不少记忆。
这也是鱼叔极力推荐它的原因。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