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为什么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国名都那么好听,而东南亚的则相反?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假设你第一次听到这些国家名称,你会联想到什么?美国,美丽的国家?德国,有道德的国家?英国,英雄辈出的国家?法国,讲法律的国家?总之,都是非常正面。实际上,它们也都是在近代崛起,并一直发达到现在的国家。

再来看以下国名:缅甸,“甸”在汉语古义中指郊外或田地;柬埔寨,“埔”在闽粤方言中指平坦的地方,“寨”最直白的意思是村,但有时也指绿林好汉聚居的地方,比如瓦岗寨;新加坡,“坡”者,地形倾斜的地方,比如十字坡;老挝,“挝”在古代指镐等兵器。

欧美发达国家的国名都好听,到了东南亚就变了味儿,这到底是巧合,还是背后有什么故事?可能有人会说,欧美发达国家中也有不好听的啊,比如听起来有些“杀气”的挪威,古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更古怪的希腊和立陶宛;东南亚也有国名好听的国家,比如泰国。

其实这些并非偶然,虽然说不上是多么严谨的规律,但至少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在里面。每个国家的名称都有其历史文化演变过程,而我们看到的一般都是中译国名。中文翻译有个标准叫“信、达、雅”,由清末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但任何译文要同时达到这一标准实属不易,而在仅需几个字的国名翻译上就更是难上加难。

绝大多数国名都是按照音译翻译成中文的,比如新加坡,英文名是Singapore,旧时也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新嘉坡”也是音译,“星洲”或“星岛”则结合了新加坡是一个岛国的地理特征。有时会用到的新加坡的别称“狮城”来自其起源的传说,而更早时期的地名“淡马锡”(Temasek)则出自爪哇语。

“坡”出现在东南亚地名中并非新加坡一个孤例,马来西亚首都的吉隆坡英文名为Kuala Lumpur,多少也算部分音译。马来西亚(Malaysia)和与之相邻的印度尼西亚(Indonesia)中文国名就更是音译,符合音译国名的东南亚国家还有菲律宾(Philippines),这个国名原意则是由最先以菲律宾为殖民地的西班牙人起的。

比起东南亚的岛屿国家,处在中南半岛上的国家中译国名就有意思多了,它们都和中国古代渊源颇深,有的在东亚朝贡体系中长期属于藩属国,在中国古代按照其朝代更替有不同的国名,比如越南近代以前多以朝代(国号)代替国名,柬埔寨曾被叫作真腊(和希腊为一个系列?)和高棉,老挝曾叫澜沧和寮国,泰国曾叫暹罗等等。

“寮”在中文中是小屋的意思,但在老挝是主体民族的名称。寮国的寮,缅甸的甸,柬埔寨的寨,新加坡的坡都是地名,但也都是小块土地的地名,这多少反映出它们在朝贡体系中的从属地位。特例中的“越南”国名由清朝册封而来,泰国则迟至1949年才从“暹罗”改为“泰国”,而“暹罗”的意思据说是肤色较黑的部落。

美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多成立于近代,比如美国建国于1776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迟至1871年才成立;英格兰在1688年光荣革命时才建立君主立宪制,1707才与苏格兰合并;而法国在经历漫长的高卢时期和中古时期,到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后才逐渐形成共和制国家。

而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的清朝从建立到兴盛再到衰落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的科技和军事相对西方的兴起而落后的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中的美英法德在国名中译时的“美好”国名,一方面体现了对翻译中“雅”的要求(通俗点说就是尽量选好词),但多少也透露出当时“师夷”派和向西方学习的那些学者们对西方先进国家的仰慕之情。

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正式国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文简称UK来自“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英国”的“英”源于“英吉利”,从“英吉利”到“英格兰”,中间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同样,“德国”的“德”究竟出自“日耳曼”的“Germany”还是“德意志”的“Deutsch”,中间又有一段公案。

法国全称“法兰西共和国”,“法兰西”来自于“法兰克”,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而现在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则最早由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东、西、中三个法兰克王国而来;美国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简称,英文即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一般简写为USA,这个“A”所指代的America源于一个意大利人Amerigo,它最早探索了美洲部分地区,所以美洲大陆也以他名字命名。

不知道老美在当初给国家冠以整个大陆的名称,是无意呢还是有野心呢?

#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