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兴衰,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历史上,幅员辽阔的大帝国有很多,但在今天,它们要么早已消亡,要么风光不再。
远的有蒙古帝国,曾横跨欧亚大陆,西达多瑙河,东至朝鲜半岛,疆域一度达到约3450万平方公里。
如今,蒙古的「帝国」荣光早已远去,现代的蒙古国,是一个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的内陆国家。
近的有大英帝国,殖民地曾遍布六大洲。只要是站在英帝国的领土上,总能看见不落的太阳。
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衰弱颓沉,重新退居英伦小岛上。
只不过,英帝国领土缩水的过程,仍保留了体面与世界影响力。这是因为英帝国并不留恋殖民地,在风起云涌的去殖民化浪潮里,能主动割舍,全身而退。
其他的帝国,就没这么好运了。
除了像蒙古帝国一样,自身分崩离析以外,大多数帝国都是遭受强敌入侵,被迫退缩一隅。
比如东南亚国家,文莱。
如果要回答哪些国家靠石油致富,你肯定会先想到中东;如果要问东南亚的富裕国家,你也会先想到新加坡。
文莱是一个典型的靠石油富裕的东南亚国家,但它低调得仿佛不存在一样。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文莱地狭人稀,这样一个袖珍小国,面积还不及上海。
但文莱也有过辉煌的时期。
昔日的文莱帝国,在全盛时期覆盖亚洲第一大岛——婆罗洲岛(又称加里曼丹岛),疆域延伸至菲律宾吕宋岛一带,如同一只庞然巨兽,左右着东南亚的航海贸易。
文莱衰落,领土缩水,究其根本,是因为传统的区域性帝国不敌全球殖民帝国。现代化秩序并没有在此扎根落地,错过了崛起的机遇。
其实不只是文莱,世界其他的传统区域性帝国,比如奥斯曼帝国、印加帝国等等,都曾遭遇过类似的挑战。
以文莱为例,我们也能窥见到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帝国的「古今之变」。
01衰落肇始
14世纪以前,文莱的早期文献非常少,中文文献中记载过寥寥几句。文莱地区曾被多个佛教和印度教王国统治。
14世纪末,在与阿拉伯国家的往来中,伊斯兰教也传入了进来。文莱国王皈依伊斯兰教,建立了苏丹国,中国史书中记载为勃泥。
最初的文莱王朝还属于明帝国朝贡体系中的一员,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所著的《皇明祖训》中,勃泥被列为15个「不征之国」之一。
明清海禁之后,文莱与中国无甚交集。文莱苏丹作为最高统治者,掌握国家绝对权力,通过家族世袭,实行伊斯兰政教合一,一直延续至今。
在当时,文莱占据天时地利,在海洋贸易中逐渐崛起。
15世纪末至16世纪,在第五任苏丹博尔基亚(Bolkiah)的统治下,文莱帝国进入黄金时代,占据婆罗洲岛的所有沿海地区,还包括今天菲律宾的部分土地。
1400年到1890年,汶莱领土变化。图片来源:Night Lantern
此时的文莱帝国,处在东南亚贸易的枢纽地带,可以说赚足了过路费。
值得一提的是,文莱帝国面向海洋,而婆罗洲岛内陆偏僻落后,得不到利益,因此其势力并没有延伸到内部,那里仍是各个不信奉伊斯兰教的当地部族争夺的区域。
然而,随着地理大发现中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来到这里,文莱帝国很快走向了衰落。
16世纪,葡萄牙人掌控了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重要水道——马六甲海峡,这对于依赖海峡进行对外贸易的文莱帝国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此外,在葡萄牙的商业竞争下,文莱帝国的海上贸易遭遇挫折。
更坏的还在后头。西班牙人也来到了东南亚地区。相比葡萄牙人温和的经济手段,西班牙人在与文莱帝国的交往中充斥着更多的火药味。
1571年,凭借着更为精良的武器和炮火,西班牙夺取了文莱帝国的重要城市马尼拉(今菲律宾首都)。
七年后(1578年),西班牙进一步夺取了文莱帝国治下的苏禄地区,并于同年四月攻下了帝国的首都——哥打峇都(Kota Batu)。
不过,由于哥打峇都在战后爆发了严重的瘟疫,西班牙人在多番考量后决定撤军,并将势力收缩至马尼拉一带。
1582年-1598年,苏丹穆罕默德·哈桑(Muhammad Hassan)夺回了前任苏丹丢失的部分领土,文莱一度出现复兴迹象。但随着他和继任者去世,王室成员们为了夺得皇位大打出手,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莱内战也由此爆发。
期间,为了让自己在内战中占据更多的优势,这些皇室成员不惜引入各大殖民国家作为外援,帝国的实力由此进一步被损耗。
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也早已盯上了这片热土,并趁文莱内战之际夺取了婆罗洲岛南部的大片土地。
1852年,内战在黯然中迎来落幕。胜利者似乎这时才注意到,帝国只剩下婆罗洲岛北部的少量沿海土地。
对于荷兰的趁火打劫,此时的文莱早已无力抗争。
文莱帝国的颓势并未就此终结。
英国打败西班牙、荷兰,在海上崛起,英国殖民者也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投向了文莱。
02无尽沉沦
1820年代,砂拉越地区(文莱帝国原西南部大州)发现了大量的锑矿资源,这引起了文莱帝国的重视。
苏丹派大臣前来开拓这片地区,随着锑矿的大量开采,帝国在砂拉越的税收也逐年增加,世代生活在砂拉越的土著部落大感不满,最终掀起了大规模的叛乱。
苏丹派自己的舅舅穆达·哈西姆(Muda Hassim)率兵平叛,此时的文莱帝国处在内战尾声,无力平息这场叛乱。哈西姆只得向英国探险家布鲁克(James Brooke)求助。
詹姆斯·布鲁克(1803年~1868年),英国探险家,以帮助文莱平叛为契机在砂拉越地区建立起自己的殖民势力。
图片来源:Francis Grant
布鲁克带来了英国强大的海军部队,叛乱很快就被平定。按照布鲁克事先与哈西姆达成的协议,在帮助文莱平定叛乱后,布鲁克将取得砂拉越的治理权。
1841年,哈西姆任命布鲁克为砂拉越地区的总督。1846年,哈西姆去世后,布鲁克成为砂拉越唯一的统治者。接着,他建立白人砂拉越王国,自己担任国王。
砂拉越王国通过签约、购买等手段,一点点蚕食文莱周边的土地。
就在布鲁克在一旁虎视眈眈时,英国政府也开始施展自己的手段。
1846年,文莱被迫向英国割让纳闽岛,这座煤炭资源丰富的岛屿,也成了英国远洋船只补充燃料的重要地点。
第二年,英国进一步与文莱签订了《英国-文莱友好通商条约》(简称《纳闽条约》)。
按照条约规定,英国可以自由地出入文莱各个港口。
在《纳闽条约》的签订背后,英国人詹姆斯·布鲁克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图片来源:F. M. DELT
为了应对英国势力在本国的进一步扩张,文莱以东北部大州沙巴为代价(通过租借的形式)向美国寻求帮助。
遗憾的是,由于美国经营不善,沙巴的租借权最终落到了英属北婆罗洲公司手里。
1884年,文莱中心地带的林梦地区,也因为反抗政府的过度税收政策而起义。文莱帝国无力镇压,只能向两边的强邻求助。
在当时,英属北婆罗洲公司不仅吞并了沙巴,还企图在林梦地区插一脚。为了使东西两大殖民势力相互制衡,文莱决定将林梦卖给砂拉越王国,由其镇压叛乱。
这也许是文莱是丧失领土的过程中,唯一一次主动的选择。
为了不至于亡国,1888年,文莱与英国签订《英国文莱条约》。
条约规定,英国作为文莱的保护国,有权决定苏丹的继承和外交,也拥有派官员掌管文莱政务的权力。尽管文莱保留了苏丹王室,没有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但内政、外交和国防大权已然旁落。
总而言之,文莱的帝国时代彻底终结了。
在同时期,砂拉越王国与北婆罗洲也成了英国的保护国。只不过,它们并没有停止「欺负」文莱,一直到1905年,文莱才停止了割让土地给砂拉越。
文莱的领土,自此确定了下来,成为分裂的两块。
03破而后立
幸运的是,1929年,文莱海域被探明有大量的石油资源。为了独占这份利益,英国政府叫停了砂拉越与英属北婆罗洲公司的蚕食行为,「真正」践行了对文莱的保护责任。
这份「保护」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1年,随着日军的进犯,文莱步入为期四年的日治时代。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文莱再次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作为文莱的首都,文莱城(现更名为「斯里巴加湾市」)在二战后迎来了快速的复苏。
图片来源:Unknown author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
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破坏了全球殖民体系,并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力量,英国再也无法对文莱施加强力的影响。
文莱也在一步步从英国手里拿回了自主权。
1959年,文莱与英国协定,国防、治安和外交事务由英国管理,其他事务由文莱苏丹政府管理。
国外民族国家独立的浪潮涌来,文莱国内也出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文莱出现了第一批政党,比如文莱人民党;文莱也在国家层面颁布了第一部宪法。
这时候,文莱面临的问题是,是继续受英国保护,还是脱离英国完全独立。
当时还有第三个选择:加入马来西亚联邦。1960年代初,马来西亚在筹建联邦的时候,曾邀请文莱加入。由于马来西亚实行元首选举制,文莱苏丹就有可能成为联邦的最高元首。
但是,文莱人民党主张独立,反对加入马来西亚,还在1962年发动大规模起义,这引起了苏丹家族的恐慌,再考虑到加入联邦后,无法保证文莱苏丹获得绝对权力,以及不想分享石油利益等因素,文莱最终拒绝了马来西亚联邦的邀请。
1971年,文莱与英国重新签约,规定除外交事务和部分国防事务外,文莱恢复行使其他所有的内部自治权。
坐拥巨额的石油财富,文莱继续待在英国保护国的位置上,闷声发大财。
直到1984年,英国最终完全放弃了文莱的外交与国防权力,文莱正式独立,不过,它仍然是英联邦的成员国之一。
独立后,文莱大力推行马来伊斯兰君主制(Melayu Islam Beraja, MIB),将三种原则作为立国之根基:马来、伊斯兰、君主制。
文莱人民党因为威胁苏丹统治而被镇压,但鼓动民族力量的方式却反被苏丹家族继承。马来人占文莱人口近七成,苏丹大力弘扬马来文化,并以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推行民族等级制度,给予马来人政治特权。
自第一世苏丹起,伊斯兰教一直是文莱的精神与文化力量来源。苏丹不仅是国家元首,也是宗教领袖,伊斯兰教义甚至是国家部分法律的基础。
奥马尔·阿里·赛福鼎清真寺位于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境内,是文莱国内的地标性建筑。
图片来源:Daniel Weiss
当然,民族与宗教力量,都是为了巩固苏丹君主制的统治。与其说君主制是受前宗主国英国影响,倒不如说是文莱自古以来的传统。
早在伊斯兰化以前,文莱就是君主制国家。伊斯兰化以后,君主改称苏丹,权力更加广泛,巩固了君主制,因此延续600余年至今。
由此,作为一国之君的苏丹,同时是民族、世俗政治、宗教的领袖,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当然,独立后的文莱也有受英国影响的一面。
文莱宪法中规定,苏丹是国家元首,全国设内阁、一院制的立法议会和最高法院,分别负责行政、立法和司法事务;各县也设有县长、地方议会和地方法院。
文莱还实行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化政策,比如宗教信仰自由、经济自由、政治自由等。
只是,在MIB之下,这些都只是表面。苏丹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全部国家权力,而所有的改革,都不能动摇苏丹权力与地位的根基。
如今,文莱苏丹家族是全世界最富有的王室之一,苏丹生活奢华无比,居住的宫殿金碧辉煌,多达1700个房间,苏丹家族拥有数千辆名车。
不过,和其他中东伊斯兰教国家不同,文莱对外表现得出奇保守、低调与温和,并不热衷于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
只是在2014年,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Hassanal Bolkiah)宣布实行严酷的伊斯兰教法,被判通奸和同性恋的人会被处以石刑,即被乱石砸死。这才引发国际波澜,多国纷纷表示担忧与反对。
2014年5月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比佛利山庄酒店外,人们抗议文莱实行伊斯兰教法,这座酒店于1987年被文莱苏丹买下。
图片来源:Daniel Weiss
今天的文莱,从经济水平上来看,是令人艳羡的。人均收入位居东南亚国家前列,国民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有着完善优渥的社会福利体系。
当然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文莱储量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的「馈赠」。文莱99%的出口,70%的GDP都依赖能源。
曾经的文莱帝国,作为海洋贸易性帝国,曾风光无限;在殖民时代一度濒临灭亡,沦为保护国。直到发现石油,才换得第二次生命。
如果没有自然资源,文莱不仅无法取得如此的经济成就,就连国家能否延续至今,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石油作为转机,文莱更可能遭遇与其他旧帝国相同的厄运。
当西方秩序扩张到中东,奥斯曼帝国因此一蹶不振、病入膏肓;当西方秩序扩张到东亚,中华帝国被打得落花流水,久治不愈;当西方秩序扩张到拉丁美洲,甚至造成盛极一时的印加帝国速亡,人口锐减,国土全部被占领,仅剩的人口沦落到最底层。
相比之下,当西方秩序扩张到东南亚,文莱帝国虽然领土急剧缩水,但还能保住心脏,最后等来石油等能源,不仅得以续命,还过上了不错的日子,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旧秩序的老帝国受到相似的冲击与挑战,结局却各有不同。
国际秩序的更迭,有国家升起,也有国家衰落。挫折随时可能到来,而机遇也可能转瞬即逝,没有哪个国家能保证永远强盛,或者永远颓沉。
又何止是旧帝国如此呢?诸如大英帝国这种曾风光无限的新帝国,如今也黯然落幕。
只不过,英国早已完成了现代转型,不需要靠有多少领土来彰显自己的生命力。
现代转型,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是全方位、整体的、单方向的社会转型。
可这种转型,在MIB下的文莱来说,不可能发生。
所以,稳定的民主秩序、富有进取及创造力精神的公民、不依赖能源的支柱性产业,这些现代秩序必要的元素,都不会出现在今天的文莱。
曾经作为帝国的文莱,是一个「古今之变」时帝国衰落的例子;而作为袖珍国家的现代文莱,它的未来仍然布满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