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青葱少年已成为顶天立地热血男儿;曾经父母的掌上明珠,如今也已为人父母;而35年之于厦门机场,则是一段从弹丸之地上小小航站楼,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成就东南沿海重要区域性航空枢纽的光荣之路。荣耀的背后,是35年来每一位厦门空港人的付出和成长,是他们让曾经峥嵘岁月里的12700个日夜熠熠生辉,让迈向下一个35周年的厦门机场充满生机和希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1983年10月22日翱翔于厦门与上海的钢铁雄鹰,让昔日平凡的小城搭乘飞翔之翼投入广阔世界的怀抱时,用时仅一年零九个月的“厦门速度”“机场速度”令世人瞩目。挥洒在钢筋水泥间的汗水与韶光,铸就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丰碑的奠基石。
随着机场无法承载庞大的客流量,二期扩建已成燃眉之急。在当时企业资金仅有1亿多的情况下,元翔厦门空港通过改革传统投资模式,全凭企业自筹与科威特贷款,顶住重重压力完成筹建二期扩建。
在厦门机场候机楼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而元翔厦门空港人在民航改革开放的蓝图上乘风破浪,不断用行动明鉴我们对特区建设的矢志不渝。艰辛也罢、不易也罢,厦门机场犹如含辛茹苦的母亲,哺育拉扯着元翔厦门空港人在时代的浪潮中顽强拼搏。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为机场建设努力奋斗。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8年乃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厦门机场通航35周年。回望发展之路,厦门机场从一个“小航站”到“大空港”的前世今生,既离不开厦门机场35年风雨同舟的艰苦创业,更离不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发展沃土与党励精图治的改革开放指导方针。
厦门机场以身作则,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砥砺前行,在特区建设的历程中书写责任与使命,留下史诗般澎湃的城市建设新篇章,架起了厦门经济特区连接世界的桥梁。
1988年10月22日,厦门机场在中国民航机场属地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助推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立潮头敢吃螃蟹,馈社会不怠己责。
1996年,一个充满奇迹与无限美好的年份,新落成的T3航站楼犹如展翅翱翔的白鹭,成为新时代厦门地标性建筑的明日曙光。而同年,厦门机场迎来企业资本制度变革,在上海证交所留下铿锵的声响。
2003年,春华秋实的一年,厦门机场成为中国首度开放第五航权的试点机场,鱼狮、雄鹰与白鹭穿越山海汪洋,在蔚蓝的苍穹下描绘碧蓝色的越洋航线。同年11月,与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企业有限公司一拍即合,合资兴办中新学院,让更多人能在广阔未知的天空下圆民航管理之梦。
2011年,厦门-荷兰阿姆斯特丹首条洲际航线开通。鹭岛与“风车之国”之间架起了“空中丝路”,郁金香的馥郁芬芳在众人的欢声中,遥隔千万里,乘着银翼香飘在厦门机场。
2014年, T4航站楼在喷薄的晨曦间大鹏展翅,开启双楼运行的崭新篇章。更是以人文机场创造欣喜体验,超越客户期望,将凝聚了一代代元翔厦门空港人的初心不忘,如春雨般滋润旅客们的心田。
2017年,“金砖会晤”为厦门经济特区再添华章。为给这次考验交出出色答卷,元翔厦门空港经过11个月的精心准备,圆满完美的精准保障,让万国宾客如至家归,践行着元翔厦门空港人对祖国的承诺与信念。
此外,厦门机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领跑前行,还创下了行业诸多第一:
第一家实行属地化管理的机场,比国内其它机场提早15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一个实现民航航权政策的开放,获得第五航权并开通美国越洋航线的机场;
第一个与台湾航空界合作,建成厦门航空港货站;
第一个成立民航机场业中外合作的专业培训机构--中新机场管理培训学院;
作为元翔厦门空港人,35年风雨兼程所积聚的能量,如潮水澎湃激荡。
未来已来,我们还将砥砺前行
自通航那一天起,厦门空港便秉承“追求卓越绩效,尽心奉献社会”的企业宗旨,在社会和航空业界赢得了尊重和掌声。而那巍巍屹立的候机楼,也深深镌刻下元翔厦门空港人荡气回肠的创业壮举,陪伴了无数人的青春韶光,见证了无数次的相守与邂逅。
35年的时间,足以用熟悉感融化陌生,用岁月里温暖的点滴凝聚成最长情的陪伴。
告别过去,未来已来。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新时代,我们不仅将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万众一心谱写翔业集团发展的新篇章,更是要立足客户体验价值,塑造人文魅力,不忘初心、共翔未来。
[ 在厦门机场的岁月,是生命里盛大的遇见 ]
#他们# 厦门机场35年历史见证者/ 王文艺
1983年,王文艺在机场初通航时便加入厦门机场投身机场配电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工作,84年到01先后担任厦门机场供电站、水电站站长,亲历了机场变电站从最早的5个到现在30余个的变迁。他是厦门机场,当时还被称为“厦门民航站”,的第57位员工,是机场35年历史真正的见证人。
伴随着厦门机场的发展,王文艺经历了1992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第二期扩建工程开工、2014年厦门机场T4候机楼正式启用中关乎机场范围内配电系统建设的方方面面;今年9月初,为顺利完成助航灯光站继电器改造工程,王文艺和同事们更是不分昼夜连续加班,利用现有管线为工程减少近400米的挖掘工作,大大缩短了破土动工、进场办证的时间,将不可能化为可能。但在他看来,35年的工作其实都一样,都是“我们用双手留下的深刻痕迹”。“实干”是他对年轻员工提到最多的两个字,“对于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很多事情只有你自己参与进去了,你才会有深刻的体会,才能较快的成长,才能有感性认识、积累各项技能,同时也体会成就感。”不纸上谈兵,注重亲历和实践,这才有了宝贵经验的积累,王文艺想将这些经验传递给年轻同事,继续厦门机场未竟的事业。
-王文艺/ 83年入职
-厦门空港建管部 能源和环境管理分部 电气工程师
#他们# 平凡岗位上的辛勤耕耘者/ 王秀丽
与王文艺不同,王秀丽在通航后的第六年加入厦门机场。1989年是改革开放的第10个年头,厦门发展喜人,厦门机场旅客的数量增加到一个新的量级。刚成为厦门机场值机员,王秀丽便深感任重而道远。当时,由于人手不足,落到每位值机员身上的工作任务特别繁冗。从值机柜台售票直至机舱舱门关闭,全线的乘机流程,均只由一人负责。每个人就像旅客的专职管家,面对任何疑难杂症都要尽心解决分忧。
初期的艰难很快过去,王秀丽业务能力也随之突飞猛进,但后来那些年复一年看似平凡的工作,一次次值班巡岗、特服保障,安抚情绪失控的航延旅客,才真正让她迅速成长,感受到作为民航人的不容易和肩上的责任,而这样“平凡”的日子一晃便是29年,王秀丽把她们称作“辛苦却有趣的日常点滴”。
-王秀丽/89年入职
-厦门空港地勤分公司 国内客服部 值机员
#他们# 厦门机场人文服务明星/ 兰军华
在厦门机场35年的岁月里,每个岗位都深藏“功与名”,有着许多这样“辛苦却有趣”的故事。谈到在机场工作岁月里“最美的遇见”,很多人都仍为之激动不已,那就是刚过去不久的“厦门金砖会晤”时刻。
侯管分公司运行保障部客户服务分部经理兰军华便是其中的深度参与者之一。兰军华94年参加工作便来到厦门机场,是穿梭于T3、T4两栋航站楼之间的“花仙子”,多年来精心守护着这里的“馥郁芬芳”,是厦门机场的人文服务明星。
“金砖”前后,兰军华每日超15小时以上值守保障、夜宿机场是家常便饭。令她最难忘的是台风天保障元首级专机入境。当晚,AOC指挥部多次通知元首专机降落地点有变,而现场只有兰军华在内的4名持有特殊证件的工作人员才能前往暴雨倾盆的迎宾机坪完成专机入境保障,当时“颇有背水一战的感觉”。为确保登机廊桥没有半丁点的水渍残留,兰军华和同事甚至直接拿纸巾擦拭楼梯。每个人都在紧张筹备中汗流浃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去台风天的机坪走了一遭。
除了像金砖这样的特殊保障,在兰军华候机楼客户服务工作中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数不胜数。她常说:“当你投入真情真意,责无旁贷为客人解决问题,一切都能迎刃而解”。人文机场的关怀是她希望将之渗透到每位旅客心间的日常点滴,流露在候机时光的每分每秒。
-兰军华/94年入职
-厦门空港侯管分公司 运行保障部 客户服务分部经理
他们:无线电频率中的机坪领舞者/ 骆小晖
“厦门会晤”期间,安质部的运行监察员骆小晖刚刚度过他在厦门机场的第25个年头。当时,他担任航班保障现场助理协调员。特殊保障的“刺激”给身为机场运行监察员的骆小晖带来了许多来自工作的“成就感”和“意义”,却不足以“定义”他工作的全部。“超100万平方米的停机坪、服务2000余万旅客的平安出行,在人声嘈杂的候机楼角落,有着我们机场运行监察员的身影。每架飞机的顶推、拖拽、滑行,凡是机坪运行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躲不开我们的视线。监督、检查、维持航空器活动区道路交通秩序、确保航班生产安全、有序正常是每个机场运行监察员的职责。”这是将安全的种子扎根机坪,日复一日呵护、积淀才能构筑的责任感和安全感。
-骆小晖/92年入职
-厦门空港安质部 运行监察员
#他们# 旅客出行安全的守护天使/ 张丽
自2001年加入厦门机场至今,张丽见证了空港从T2到T3再到T4航站楼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安护部由500人发展到如今的1200多人,而2017年的“金砖”保障,让身为旅客出行安全守护的她深感荣幸和难忘。当时张丽还在质行分部工作,负责部门各种保障方案的拟写修订,同时负责安护部现场的质量控制、检查以发现存在的不足和安全隐患。张丽走遍了机坪的每个角落和安护部的每个岗位,不管是在深夜还是凌晨、刮风还是下雨总能看到她的身影。这样的行走和对安全工作的执着,17年来未曾变过。
-张丽/01年入职
-厦门空港安护部 T3检查分部 值班经理
#他们# 新一代厦门空港人/ 武彪
2009年才加入机场工作的武彪是受访六人中的“小鲜肉”。在武彪看来运行调度室像是机场生产运行的心脏,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机坪资源调配、航班运行协调、航班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管理等工作,都与调度室密切相关。但随重要性而来的则是岗位的高强度、高压力。
成为一名调度员的门槛是6个月的“魔鬼式”培训,成为一名成熟的指挥员则需要三到五年的历练。工作之初,武彪碰到应急救援或特情事件手上就会直冒冷汗,频发噩梦,有次竟梦到航空器失事。科室领导察觉了苗头,带着他一遍遍的梳理应急工作流程单,反复的梳理让武彪加深了对应急救援的理解,更让他从最初的怯怕蜕变成对应急工作的浓厚兴趣,使他从一名新人到前线调度员,日后逐渐成长为应急管理的主要项目负责人之一。
-武彪/09年入职
-厦门空港运行指挥中心 调度室班组长
35年,是一家企业经历“而立”,步入“黄金”岁月的光荣旅程;正是厦门机场用35年锻造和丰盈的企业文化为像武彪一样,甚至更年轻的新生代厦门空港人提供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成长平台,他们在这里遇见厦门机场,遇见金砖,遇见世界,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下一个35周年,在厦门机场的岁月里,我们期待更多更美好的邂逅。
来到厦门机场,什么是你最美的遇见?
王文艺:来到厦门机场最美的遇见当然是飞机了。你可以想象在35年厦门机场通航以前,在厦门是看不到飞机的。没有想到这一看,就是整整35年。
武彪:感谢入职厦门机场后遇见王锦恋主任(原指挥中心主任),带领我们三驾马车(指我、还有同批来的小伙伴林振兴和薛昭萌),并驾齐驱,快速从职场菜鸟成长为中流砥柱。
第一次在岗位上或因为工作哭是因为什么?
张丽:在机场过的第一个春节,当我在单独岗位上执勤时,孤独感油然而生,眼泪不自觉就流了下来,就在这时站领导到岗位来慰问,让我一下倍感温馨。
王文艺:当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找我谈心时,在肯定我的努力及成绩后,指出我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我当时流下了幸福而又羞愧的泪水;我深深体会到组织、领导对我的期望与关心;也对我后期的成长起到很大的影响。
真正体会到长大,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时候?
王文艺:当我年纪较轻就被任命为机场供电站站长时,你不但要干好自己的技术工作,还要组织协调各个方面的工作、生产,这才体会到长大和责任。
王秀丽: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体会最深。从陪伴、教育到生活点滴,孩子让我意识到工作生活都应以身作则,通过学习武装自己,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对于年轻员工,说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张丽:来厦门前父母嘱咐我的一句话“吃亏是福”。年轻人要虚心学习,多做事,利用好一切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机会提升自己。
王秀丽:“不放过你觉得可能出错的地方,务求严谨、严谨、再严谨!”安全是第一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严谨才能少出错不出错,才能真正提升对旅客的服务质量。
骆小晖:加强自身的自制力控制。因为自制力差的人经常制定的个人计划执行不了,结果失去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