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澄海灯谜以宋代“司鼓引猜”为猜射方式,随潮人出海传到东南亚

视频加载中...

鼓声邀虎将 谜笺传乡情

日前,澄海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以下简称“澄海侨联”)趁着元宵佳节,以灯谜为主题,制作短视频《鼓声邀虎将 谜笺传乡情》。

一时间全球华侨华人的眼光,又一次聚焦在侨乡汕头澄海,这个“中国民间灯谜艺术之乡”。

到底澄海灯谜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得以传承300多年?南方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潮汕独有猜射方式起源于宋代

“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便是清代诗人留下,描述潮汕地区灯谜竞猜之盛况的诗句。

澄海猜灯谜之风久已。清代康熙年间的《澄海县志》记载,“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令猜者什百为群,曰灯谜”。

“灯谜”之称呼,来自人们将谜语写在彩灯上,一早便流行于宋代。灯谜亦有“灯虎”的别称,这是因为灯谜较之谜语难度高,谜底犹如草丛中的拦路虎。故猜灯谜,也称之为“射虎”。2022年为生肖虎年,更是应景。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家级非遗澄海灯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哲源在视频《鼓声邀虎将 谜笺传乡情》中,对澄海灯谜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澄海灯谜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其主流猜射方式,是从宋朝临安(现为“杭州”)延续到现在。从报谜号、谜面、谜目、谜底到最后解释,都由击鼓引导,称之为“司鼓引猜”,这在国内为潮汕独有。张哲源认为,当今的“司鼓引猜”应是宋人“击鼓射字”之风的保持和继续。

主要规则如下:主持人三声鼓响宣布开场,猜射者报谜号,主鼓一击;报谜面,一击;报谜目,一击;报谜底,中则双击,表示“中中是”,不中不击;猜中者尚须解释,解释正确,重鼓三击“通通通”以示嘉许,同时奖品双手捧上;若解释不全面或者只猜中一部分,则“卜咚卜咚”鸣鼓,暗示“未全中……”;解释错误亦不击。

例如灯谜“千金难买乡情谊”,猜一地名。猜中者就必须解释谜底—— “千金指钱利,乡情谊是乡里的情谊。千金难买乡情谊,就是钱利都比不上乡里情。所以谜底是利比里亚。”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家级非遗澄海灯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哲源

谜文引经据典并不断创新

澄海灯谜最大的特色,在于“精致”二字。真可叫猜谜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谜文大都采自古典名句和历史典故,谜目则古今结合,不拘一格。

古代文人墨客喜爱月亮,并为吟月而衍生出许多美好的意象。例如“玉兔”和“银蟾”,就是对月亮的比喻。

张哲源曾就此出灯谜“玉兔银蟾(猜时间用语)”。谜底就是“一月二号”,也就是 “一个月亮的两个雅号”,可谓信手拈来,把生活过成了诗。

张哲源认为,澄海灯谜以“司鼓引猜”的形式传统,用鼓点指挥,谜场秩序井然,猜众文明礼貌情感融洽。该方式也适合培养下一代,站在一旁,仔细听人猜射、解说,渐渐就能入门,相当于一节“公开课”。如今,澄海灯谜也不断创新,嫁接新谜种,开拓新谜法。

目前,澄海灯谜所使用的创作法门,主要是义扣、音扣、象形、离合、别解、用典等,谜目已有数百种,形成了一套既有地方文化特色又全国通用的完整创作体系。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澄海区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灯谜)”。2008年6月,国务院将《谜语》(澄海灯谜)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随潮人出海在东南亚一带落地生根

张哲源告诉记者,澄海不仅出现“谜社林立,谜人辈出”的盛景,这种独特的猜射灯谜方式,则通过红头船驶向海外,跟随潮人的足迹传播到东南亚各地,并落地生根。

上世纪90年代,张哲源曾偕同郑百川到泰国、新加坡参加国际谜艺交流会,开创大陆谜界出访海外先河,被评为当年谜坛大事之一。

在张哲源的印象中,泰国早期灯谜,大多数为澄海人“执牛耳”。在泰国,有灯谜之县“泰针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那里的谜坛主持人,几乎是澄海莲阳乡的华侨谜家。

泰国高向如在《澄海县志略》书中有澄海谜事记载:至元宵夜,银花火树,鱼龙曼衍,文人学士,悬谜语于通衢,射中者,酬以笔墨,谓之灯猜。

“滴滴儿,开谜儿”,只要唢呐一响,大家就知道要来猜谜语了。一般谜会开始前,大家会先敲鼓示意。“上棚锣鼓”发展成“开鼓礼”,则是由泰国华侨发明。

澄海侨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制作视频,除了祝愿海内外侨胞元宵佳节快乐,也是为了诉说乡情,对外讲好澄海故事。澄海灯谜在海外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贡献。

【记者】沈丛升

【视频】澄海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制作

【作者】 沈丛升

南方探针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