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华为万字深度长文:中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在做什么?

华为1987年成立于深圳,逐渐由电信设备商成长为年收入7212亿元(1052亿美元,+19.5%)的世界级科技巨头。2018年,公司来自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的收入分别为3489亿、2940亿、744亿元。公司围绕“连接”和“智能”,拓展个人和政企客户,成为全球数字化的领导者。5G和AI时代,华为将面临更多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挑战。我们战略性看好华为自身的成长性和机遇,投资层面建议关注:1)华为5G时代消费者业务的可对标竞争对手,2)华为产业链相关公司等。

华为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引领下一代科技浪潮,亦面临诸多挑战。消费者市场:手机品牌力持续提升,年销量2亿部,是全球TOP3手机厂商。运营商业务:电信设备业务全球第一,全球5G基站设备的重要供应商。企业业务:云计算和企业EI服务快速拓展。公司亦在芯片、AI等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持续投入。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1015亿元,比肩苹果、亚马逊等巨头。透过以上业务,华为逐渐形成“云-管-端”的综合数字能力,有机会引领下一轮科技浪潮。同时,公司亦面对更大挑战:1)来自海外政企客户的质疑和担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与海外高校合作持续性堪忧等,2)基于“1+8+N”的消费者战略,华为拓展汽车、IoT等业务,可能导致公司盈利能力下滑,竞争战线进一步拉长亦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和更好的人才培养、遴选机制。

消费者业务(端):“1+8+N”战略,立足手机,拓展IoT。我们判断,5G时代将实现“多智能终端,单ID无缝切换”,有能力布局“手机+IoT”多品类产品的企业将受益。华为以手机业务为核心,通过四屏“平板、PC、电视、车机”+四入口“音箱、耳机、眼镜和手表”共8个交互平台,拓展至N个IoT智能设备连接,有望成为5G时代智能硬件的领军企业。华为2019年一季报营收达1797亿(+39%),手机销售5900万台(+50%),消费者业务贡献卓著。公司在手机芯片(AP)、5G基带芯片(BP)、AI加速芯片、折叠屏等技术领域持续积累,推出P30、MateX等领先机型。公司在IoT智能硬件领域持续拓展品类,持续打造HiLink生态体系,近期亦明确将进军智能网联汽车供应商市场。

运营商业务(管):电信设备排名全球第一,5G带来巨大机遇,亦面对安全性质疑。过去30年华为与全球运营商一起建设了1500张网络,服务170个国家,覆盖30亿人。华为连续4年排名全球电信设备市场销量第一,2018年全球份额达29%。5G发展速度显著快于4G。截至3月末,华为已累计和全球领先运营商签订了40个5G商用合同,7万多个5G基站发往世界各地,这一数字在2月底仅为4万个。华为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650万个5G基站和28亿5G用户,5G覆盖全球超过58%的人口。当前华为在5G标准技术建议数量方面位列全球第一,5G必要专利数量位列全球前2。考虑到5G相较于4G的高资本支出以及5G垂直化&碎片化场景,华为有望凭借高性价比、全栈式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风险因素在于华为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来自海外政企对于公司通信设备安全性的质疑和担心。

企业业务(平台):“平台+生态”战略,无处不在的连接+数字平台+无所不及的智能。企业业务2018年收入744亿元(+23.8%),5年CAGR超40%,数通产品、服务器&存储产品位列全球TOP3。定位“HuaweiInside”,借助华为数字平台,致力于面向企业和政府客户提供全栈式信息化解决方案。云计算业务,采用差异化运营策略,聚焦大中型政企客户混合云能力满足。2018年,华为云平台共上线超过 160个云服务和 140个解决方案,云市场新增应用达到 1500个,相比 2017年增长超过 3倍,全球发展合作伙伴超过 6000 家,AI 服务在 10 大行业超过 200 个项目进行探索。

底层技术基础:注重研发,基础研究+IC 设计+AI+信息安全并重。2018 年公司研发支出的收入占比达 14.1%;近 10 年累计研发投入超 4800 亿元。华为专利申请数量全球企业排名第一,为第二名近 2倍。公司在全球拥有 15个研究院所,36个联合创新中心, 亦成立战略研究院,聚焦于 5年以上的前沿技术研究。芯片设计:2018年华为海思收入75.7亿美元(同比+34.2%),全球排名第5位,产品线覆盖无线通信、智能手机、数据中心、AI、IoT等应用领域。巴龙 5000为全球首款单芯片多模 5G基带芯片,手机芯片麒麟 980实现 6项能力全球第一。AI:目前华为已拥有实现全栈、全场景覆盖的 AI 解决方案,并推出 EI(面向政企)、HiAI(面向智能终端)两大平台。华为 HiAI生态已集成超过 1000家合作伙伴,相关应用覆盖 3亿用户。

华为产业链:优秀供应商将受益和分享华为的成长。公司全球供应商合作伙伴超 1.3 万家,分布于半导体、电子器件、软件开发、代工、工程服务等领域。2018 年,公司支付给供应商现金总额为6222亿元(+30.2%)。2018年底华为对外公布六大类别、92家核心供应商名单,其中:美国 33 家,中国大陆 25 家、中国台湾 10 家、日本 11 家。核心供应商名单涉及 A 股、港股上市公司 21 家,集中于手机终端、电信设备零部件等领域。全球 5G 建设浪潮开启、华为智能手机份额亦有望持续提升,优秀供应链企业值得关注。

风险因素:全球贸易冲突加剧;海外政企客户对公司产品质疑和担心加剧;5G 普及进度低于预期;公司组织管理和人才能否应对业务持续扩张的风险;云业务等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风险;技术变迁导致传统设备业务快速萎缩风险等。

投资策略:华为是中国最大的科技企业,透过“平台-管-端”业务布局,在 5G+AI 的机遇下,会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我们看好华为的市场地位和成长空间,相信公司能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艰难与困苦,凤凰涅槃。具体到投资层面,建议关注:1)5G 时代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可对标竞争对手,2)华为产业链相关公司

研报正文

公司概述

经历近 30 年的发展,华为已经从一家早期的电信设备商成长为一家年收入超过 1000 亿美元的科技巨头。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12亿元(同比+19.5%),实现净利润 593 亿元(同比+25.1%),在全球主要科技公司中,收入规模仅次于苹果、亚马逊、三星电子、谷歌、微软。同时公司业务毛利率一直处于 40%附近,体现出公司产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具体业务结构方面,2018 年,公司个人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分别实现收入3489亿(同比+45.2%)、2940亿(同比-1.3%)、744亿元(同比+23.8%)。

表 1:华为发展历程

图 1:华为公司核心财务数据(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中信证券研究部

图 2:华为利润率、费用率数据(%)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中信证券研究部

图3:公司业务收入结构(按业务,亿元)

图4:公司业务收入结构(按业务)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中信证券研究部

图5:公司业务收入结构(按区域,亿元)

图6:公司业务收入结构(按区域)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中信证券研究部

全球地位

无论从业绩体量,亦或是研发投入等核心指标来看,毋庸置疑,华为已经成长为一家世界级的科技巨头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1017亿元(148.3亿美元),占当期收入比重 14.1%,研发投入规模仅次于亚马逊(288 亿美元)、谷歌(214 亿美元)、三星电子(151 亿美元),同时显著领先国内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57亿美元)、腾讯(33亿美元),目前华为在职研发人员超过 8 万名,占公司整体员工数量 45%,近 10 年研发投入超过 4800亿元,申请专利数 8.78 万件,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

图 7:国内主要科技公司收入、成长性对比(亿元)

资料来源:彭博、华为年报,中信证券研究部

图 8:华为历年研发投入数据及占收入比重(亿元)

资料来源:华为年报,中信证券研究部

表 2:全球主要科技公司研发投入对比(亿美元,2018)

资料来源:彭博、公司年报,中信证券研究部

表 3:全球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排名

资料来源:WIPO,中信证券研究部

公司业务

业务布局平台、管、端、底层技术基础,定位 ICT 基础设施提供商。在公司 2018 年年报中,华为将公司愿景描述为: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同时近年来,华为在持续强化底层基础能力的同时,亦不断顺应 ICT 产业的新变化,包括 5G、云计算、AI 等,并在上述基础上对公司管道战略进行再升级,通过主管道+细管道的结合更好地实现终端用户、数字世界的智能连接,并形成底层基础设施、终端、管道、云平台四大有机协同的业务板块:

l终端业务:主要包括华为手机、智能硬件终端,以及以手机业务为核心纽带的相关的应用服务等。主要以个人消费者 BG为运作主体。

l管道业务:面向电信、IT网络提供网络连接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电信设备& 解决方案、IT设备&解决方案等,运作主体包括运营商 BG、企业 BG等。

l平台业务:即为华为云业务,面向政企客户提供全面的全栈式、多云解决方案服务,主要以云计算 BG为运作主体。

l底层基础设施:包括基础科学理论研究、芯片设计、AI研究、信息安全等板块, 为公司上层业务提供基础技术和理论支撑。相关运作主体包括华为海思(芯片),以及遍布全球的 15个研究院所,36个联合创新中心等。

图 9:华为管道战略

图 10:华为基于管道战略的业务概览

图 11:华为公司愿景

图 12:华为管道战略升级

图 13:华为业务结构抽象

图 14:华为内部组织架构

随着华为涉足业务领域的持续增多,其综合竞争力、强悍执行力对科技产业带来的可能影响和改变,亦是当前资本市场较为关心的问题。在下文内容中,我们将沿着上述业务逻辑,对个人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底层基础设施等板块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形成较为完整的公司业务概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华为中长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华为对科技产业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以及华为产业链中长期投资机遇。

个人消费者业务

个人消费者业务已经成为华为当前业务体量最大、成长性最好的业务板块,旗下业务主要涵盖华为手机、智能终端等业务领域。2018 年公司个人消费者业务收入 3489 亿元, 同比增长 45%,其中主要以智能手机业务为主。同时按照第三方机构统计,按销量计算, 2018 年华为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的手机厂商,仅此于三星、苹果。

表4:华为个人消费者业务主要产品列表

图 15:华为个人消费者业务收入(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中信证券研究部

智能手机

目前按照出货量计算,华为手机销量已经进入全球TOP3,并不断缩小和苹果的差距,2019Q1,华为全球手机销量更是逆市增长,一季度销量超过 5900 万台(去年同期 3930 万台)。

l品牌系列:华为手机采用 Huawei、荣耀双品牌运作。Huawei品牌旗下有 Mate、P、nova、麦芒及畅享系列,Mate定位是高端商务人士,P定位为年轻白领的高

端机,nova 定位中端青年群体,麦芒、畅享则是该系列的入门机。荣耀系列下包括荣耀、畅玩两个品牌系列,主打线上渠道,荣耀产品线布局中高端,畅玩则是品牌入门机,针对学生群体。

图 16:华为手机产品覆盖人群矩阵

图 17:Huawei 手机产品图谱

图 18:Honor 产品全图谱

l市场表现:2018年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 2.06亿部,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 1.05 亿台。据 IDC测算,2018年华为手机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14.7%,居全球第三位,中国市场份额 26.4%居于首位。从机型分布看,随着 2018年华为 Mate、P系列高端机型的推出,华为在 ASP>=400美元价位段手机销量同比增长 97%, 全球份额占比提升至 10%,进入全球第三。同时目前在全球主要手机厂商中,也仅有华为、三星具有手机核心基带芯片、AP芯片的设计能力,同时在手机拍照质量等方面,华为手机产品亦持续引领市场。

图 19:华为智能手机销量数据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中信证券研究部

图20:全球智能手机品牌出货量(百万)

图2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份额(%)

产品创新:P30Pro在三摄基础上加入 ToF镜头,成为首款四摄手机。在 2019 年 3月发布的三摄 P30(4000万像素超感光镜头+16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800 万像素长焦镜头),与四摄的P30Pro(4000万像素超感光镜头+20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800 万像素变焦镜头+ToF 镜头),支持 5 倍混合变焦,最大 30 倍数码变焦;前置 3200 万像素摄像头,支持 HDR 和逆光暗光自拍。此外,通过 AI 算法技术的加持,可实现全景和特写同时拍摄的双景录像以及人像留色、一键视频编辑等多种特效功能。

智能硬件

聚焦全场景智慧化:针对个人消费者业务,顺应 AI 时代浪潮,华为提出了全场景智慧化战略,主要包括一个核心驱动力(AI)、两个生态平台(服务、硬件生态)、三层结构化产品(1+8+N)的体系,其中 AI 能力提供核心支撑,华为 HiLink、服务平台等提供硬件、应用服务层面的连接,而华为手机、智能硬件实现用户的直接触达。

构建 1+8+N 智能硬件生态:借助手机的优异表现,华为开始以手机为核心,构建“1+8+N”的智能硬件生态,推动飞轮效应形成。同时华为为第三方设备厂商提供:芯片、LiteOS、HUAWEI Hilink SDK 等基础能力支撑,帮助其接入华为 IOT 平台:

l1:主要为智能手机,为用户交互的中心,飞轮效应的最核心支撑。

l8:是指平板电脑、PC、电视、车机这四个屏幕相对较大的设备,外加音箱、耳机、眼镜和手表这四个屏幕较小甚至没有屏幕的设备。华为将智能手机当作主入口,而其余 8个设备叫做辅入口。8主要由由智能手机提供支撑。

lN:为泛物联网设备连接下的智能场景,如智能冰箱、智能空气系统、智能灯泡构成的智慧家居系统,主要以 1+8提供支撑。

图 29:华为 1+8+N 智能硬件生态

1:中心层,智能手机;

8:中间层,平板电脑、PC、电视、车机、音箱、耳机、眼镜、手表; N:最外层,IoT 物联网设备;

资料来源:华为官网

平板电脑:2018 年,华为平板电脑销量全球份额占比提升至 8.9%,仅次于苹果与三星。从产品角度来看,安卓平板可以视为智能手机的一种形态;而华为智能手机业务的崛起,带来了品牌形象、研发实力、供应链的话语权,提供发展平板业务的良好条件。与此同时,LTE 版 iPad 驱动了部分海外运营商将 4G 平板作为合约机型;华为凭借与运营商的业务合作关系,成功打入相关产品渠道。尽管平板市场的整体销量饱和,但华为的平板销量逆势上涨。

与手机的双品牌策略相似,华为平板也有 Huawei 与荣耀两个系列,前者对标 iPad、微软 Surface 与三星高端机型同等定位的产品,主打高端影音娱乐与生产力工具;荣耀则是主打性价比的电商产品,对标联想、小米、华硕等品牌。

笔记本电脑:华为在 2016 年发布了首款笔记本电脑,是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一大突破;意味从中小尺寸的计算设备,向大屏的生产力工具做全场景覆盖。对于产品定位, 延续了双品牌战略,以华为品牌主打中高端,以荣耀品牌主打性价比。2016-2018 年的年销量不到百万,但整体的产品体验与品牌形象逐渐建立,2019年已经出现MatebookXPro的爆款产品,未来增长可期。相对于其他品牌的笔记本产品,华为最大特色是融入智能手机的设计。不论是从产品设计、内部团队、供应链体系,都展现出浓厚的智能机色彩,譬如硬件上的电源键指纹、全面屏、人脸识别。此外,应用上实现与手机实时文件互传、投屏、共享剪贴板功能,开启了结合安卓与微软操作系统生态的初步结合。

图 36:华为笔记本电脑产品图谱

图 37:荣耀笔记本电脑产品图谱

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手机的延伸,进一步完备场景与功能。穿戴式设备主要是智能手表、手环、真无线耳机(TWS)等产品,从使用场景与功能来看,是智能手机的重要补充,也是建立用户生态与人机交互的关键环节。2018 年华为可穿戴设备全球销量超过1100 万台,全球份额占比提升至 6.6%。受益于手机的领导地位,华为穿戴式设备维持高增长,销量已经是全球第四,中国第二;随着手机销量的增长与真无线耳机等产品线扩张, 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物联网平台

以智能手机为中心,外围智能硬件为辅,华为进一步打造 HiLink 平台。作为不同智能硬件设备间的开放互联平台,HiLink 致力于解决不同智能终端之间的互联问题,将不同品牌的智能终端整合在统一平台,实现自动发现,一键链接,并通过智能网关、智能家居云与 APP 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华为 IOT 平台目前已接入超过 50 余个硬件品类,覆盖家庭娱乐、能耗、照明、自动化、安防、厨电等 15 个领域 300 多款产品,并与 100 多家厂家达成合作,与多家核心家电企业包括海尔、海信、美的等进行智能家居方面的探索。

图 43:以手机为入口的智能家居方案

图 44:华为 HiLink 生态体系

汽车市场

定位 tier1 供应商,从“端、管、云”三个维度切入。在近期的上海车展上,华为高调宣布进入汽车市场,定位 tier1 厂商,并致力于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增量部件。“端”是车联网的“器官”,主要指智能汽车终端,涵盖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智能动力和智能网关等不同场景;“管”是车联网的“神经”和“血脉”,通过智能联网实现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侧单元(RSU)以及车与云的互联互通和相互协同;“云”是车联网的“大脑”,包括自动驾驶训练系统和车联网云平台,为车联网提供云端算力和服务内容。

图 45:华为智能汽车+车联网业务布局

端:自研 AI芯片,赋能智能终端。华为通过自研 AI芯片和基于 A芯片的计算平台,推动汽车终端智能化。2018年 10月华为发布 AI芯片昇腾 310和昇腾 910 以及能够支持 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计算平台——MDC600,该平台基于 8颗昇腾 AI芯片,将集成在奥迪在华生产的汽车上。2019年 4月,华为推出基于昇腾 AI芯片的 Atlas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华为正依托自研 AI芯片和计算平台加速汽车终端智能化落地。

图 46:华为基于昇腾系列 AI 芯片推出边缘计算产品

管:深耕基带芯片和通信模块,奠定连接基础。C-V2X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要求车载单元和路边单元进行稳定可靠的连接,其中基带芯片和通信模块是连接的基础。2013年,华为发布支持 4G的车载模块 ME909T,并应用于多款汽车。2018年2月,华为发布 4.5G基带芯片 Balong 765,并成功应用于自身 LTE- V2X车载终端和 RSU产品上。2019年 1月,华为发布 5G基带芯片 Balong5000,预计支持 5G通信的车载单元和路边单元也即将落地。华为多年来依托自身 ICT优势, 逐渐在接入网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云:依托华为云,打造车联网生态。华为布局接入网和智能终端的同时,也积极进行“云”上布局,主要部署云端算力并打造车联网生态联盟。2017年 9月,华为发布智能云硬件平台 Atlas,该平台面向公有云、AI(人工智能)、HPC(高性能计算)等场景。2018国际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 华为发布了OceanConnect车联网云平台,致力于为车企转型提供“四个使能”:联接使能、数据使能、生态使能和演进使能。2018年 4月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搭载OceanConnect车联网平台的标致雪铁龙集团(PSA)新车型 DS7Crossback 亮相华为展台。华为正在通过搭建车联网平台,推动车联网生态落地。

图 48:华为车联网云平台解决方案

运营商业务

业务概览

作为华为最为成熟的业务板块,随着公司全球市场份额占比的持续提升,近年来该业务板块表现更多和全球运营商资本支出周期挂钩。2018年公司运营商业务收入 2940亿元, 较 2017年小幅下滑,而在近期的华为 2019分析师会议上,华为董事胡厚崑亦表示,在5G的推动下,该业务板块有望在 2019年实现双位数的增长。目前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 华为产品线涵盖无线、接入&传输、核心网、电信软件等,能够面向运营商提供最为完整的解决方案。在市场表现上,自 2015年开始,华为已经连续 4年全球市场排名第一,2018 年全球市场份额达到 29%,在过去五年中每年增长约 2个百分点。

图 49:华为运营商业务相关产品&解决方案

图 50:华为运营商业务收入(亿元)

图 51: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竞争格局

5G 市场趋势

目前在全球市场,美国、韩国已经在部分热点城市开启 5G 商用化进程,中国、日本、欧洲预计将在 2020 年左右开始进入商用化阶段。华为预计,相较于 3G、4G,5G 发展速度将更快,预计 5G 技术发展 5 亿用户只需要 3 年时间,相比之下,3G 技术发展 5 亿用户用了 10 年的时间,4G 技术则用了 5 年。同时华为在近期的 2019 年分析师会议上,亦表示,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将有 650 万个 5G 基站和 28 亿 5G 用户,并覆盖全球超过58%的人口。

图 52:全球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历程

图 53:5G 垂直&碎片化应用场景

图 54:5G 改变社会

华为 5G 业务

技术竞争力&市场表现:华为投入 5G 技术研究已超过 10 年之久,累计向 ETSI 声明2,570 族 5G 标准必要专利。从相关技术标准、专利的积累和贡献度来看,毫无疑问,华为已经从 3G、4G 时代的跟随者,成为 5G 时代的引领者,目前华为在 5G 标准技术建议数量方面位列全球第一,5G 必要专利数量位列全球前 2。同时根据公司最新一季报数据, 截至 2019Q1,华为已经和全球领先运营商签订了 40 个 5G 商用合同,7 万多个 5G 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

华为 5G 产品准备:华为率先构建了 5G 规模商用能力,不仅做到了 5G 性能至强、站点极简、维护更智能,而且还能为客户提供很多独一无二的价值。华为首次提出面向 5G 的极简网络概念,5G 时代,个人用户期待极致的业务体验,行业客户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运营商需要在持续创新业务的同时,降低 Opex 支出占比。历经 2G、3G、4G 时代层层叠加建设起来的复杂网络已无法满足上述需求:

极简站点:通过对支持多频段/多制式的天线等设备进行高度集成,实现多种方式的统一接入,同时实现设备的模块化和标准化,打造面向 5G的站点设计,帮助客户有效降低 TCO,实现站点快速部署和业务开通。

极简架构:通过端到端扁平灵活的网络架构实现业务与物理网络解耦,在一张网络上适配不同的业务场景,按需分配网络资源。基于极简云架构,以统一云平台支持业务系统,IT系统及相关场景流程的云化转型。

极简协议:实现统一的端到端网络协议,如在传输领域引入 SRv6,将原有的十多个旧协议优化成两个新协议;在核心网领域将原有的十五个旧协议改造为可扩展的统一的 HTTPs协议。

极简运维: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运营商需要改变旧有的业务开发和运营模式, 由跨部门的全功能团队,通过业务敏捷设计与编排平台构建业务模型,运维策略等服务资产,再注入智能化的网络引擎系统,实现网络运维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欧美国家对华为阻挠影响:截至目前,在全球市场,已经有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信息安全为由,明确表示禁止华为参与本国 5G 网络建设。而近期的爱立信 2019 一季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针对部分投资者提及的是否存在运营商客户从华为转向其他设备商的问题,爱立信表示,大部分客户目前选择保持观望,事件一定程度拖慢了市场整体进度, 不确定性的危害大于可能的机遇。

企业业务

作为华为最为年轻的业务板块之一,2018 年企业业务收入首次超过 1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目前云计算业务已经从企业业务中分拆形成独立的 business group。企业业务部分,和传统的 IT 设备&解决方案业务定位不同,在今年,华为针对企业业务提出“Huawei Inside"新定位,通过提供“无处不在的联接+数字平台+无所不及的智能”,做数字中国的底座、致力于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云计算业务部分,自 2017 年“开服”以来,公司采用差异化运营策略,聚焦混合云产品&解决方案提供。

图 57:华为企业业务收入(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中信证券研究部

图 58:华为企业业务定位

图 59:华为企业业务云、管、端产品线

企业市场

成熟设备业务:华为充分发挥自身在数通领域的业务优势。目前根据第三方机构和华为自身披露数据,按销售额计算,在服务器、存储设备、数通网络设备等领域,华为均位列全球前列,2018 年华为交换机、存储设备、视频会议系统国内销量第一。

图 60:华为面向企业市场设备&产品

图 67:华为部分硬件业务、软件产品国内市场地位

华为数字平台:单纯的设备业务并不具有长期的竞争力和成长性。华为认为,唯有借助全栈式的数字平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能分享 IT 市场的蛋糕。华为数字平台具有造智能、融合、开放、安全的端管云协同的特点,为不同企业提供了全栈云解决方案,从芯片、硬件、软件、解决方案、行业生态等各个层面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截至 2018 年年底,华为已与 700 多个城市、211 家世界 500 强企业、48 家世界 100 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合作。

云计算平台

业务定位:面向 cloud2.0,全栈式混合云服务提供商。作为公司云、管、端战略的重要一部分,华为云自 2017 年上线推出,主要面向政企客户提供基于 cloud2.0(公司内部定义)的全栈式、混合云解决方案及服务,主要产品服务包括:极致性能云基础服务、面向企业级应用场景的华为云 EI(企业智能)、面向开发者的 DevCloud 软件开发服务和有多年合规积累,通过全球顶级安全认证的安全服务、数据库服务等。总体来说,华为云将自身定位于最懂大中型政企客户、最智能的混合云平台。

图 74:云业务在公司内战略定位

产品定位全场景、统一云服务。借助公司自身软硬结合、全栈优化的计算、存储及网络服务等方面优势,华为云定位于面向客户提供统一架构、统一 API、统一服务、统一生态的云服务,并能够为客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覆盖用户各类场景下的上云需求:

On-premise场景,提供结合华为 SD-WAN能力构建的智能云专线,拉通企业本地数据中心及华为云,实现内外互通;

园区/行业云场景:业内首推”云上头等舱“的专属云解决方案,提供专属物理机裸金属服务器及物理隔离的专属存储服务,确保数据上云安全合规;

使用大规模公有云业务场景:对象存储服务、弹性负载均衡服务等产品性能突出, 全面满足用户对公有云超大弹性扩展及可靠性的需求;

深度云化的业务场景:提供视频编解码、AI等专业的基础设施服务支撑,例如获得中国高性能云计算创新大赛《性能优秀奖》的华为云 GPUP1型云主机,针对AI深度学习场景用户需求,比国内同行同等硬件规格实例,性能提高 40%。

运营策略:相较于阿里云、腾讯云等主要竞争对手,在具体的运营策略上,华为亦采用差异化路径,注重凸显自身在 ICT 领域的优势,包括客户定位、AI 能力、市场角色、海外市场等方面:着重聚焦于国内大中型政企客户,而非小型科技公司,并保持自身的市场中立角色,注重海外市场云服务能力的满足、面向用户提供全栈式 AI 能力等。

表 9:华为云服务差异化策略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中信证券研究部

图 75:华为云业务

运营表现:虽然上线仅两年,华为云各项核心运营数据表现抢眼,根据公司公开披露数据,2018 年,华为云平台共上线超过 160个云服务和 140个解决方案,云市场新增应用达到 1500个,相比 2017年增长超过 3倍,全球发展合作伙伴超过 6000家,AI服务在10大行业超过 200个项目进行探索。截至 2018年底,华为云与伙伴在全球 23个地理区域运营 40 个可用区,海外大部分地区均可使用华为云服务。

图 76:华为云业务资源节点

第三方机构评价:得益于自身差异化的运营策略以及全栈式产品能力,全球第三方研究机构亦逐步将华为云视为全球云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标杆服务商。Forrester 更是将华为云称为“中国全栈公有云平台领导者”,而 Gartner MG 在最新报告中亦将华为认定为标杆云服务商。

底层技术基础

从公司业务结构看,基础科学&理论研究、芯片设计、AI 能力、信息安全等构成了华为面向客户提供智能、全连接能力的最底层支撑。在本部分内容中,我们将对上述基础能力分别展开分析。

基础研究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数据,近两年来,华为持续位列全球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排名 NO 1,专利申请数量为第二名的近 2 倍。此外,过去十年华为累计研发投入超过 4800 亿人民币,在全球拥有 15 个研究院所、36 个联合创新中心。在近期的华为 2019 年分析师会议上,华为公司董事徐文伟亦以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的头衔首次亮相,并表示公司已成立专注于基础科学的战略研究院,并聚焦 5 年以上的前沿技术研究。经历多年发展,公司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多层次理论与技术研究体系:

基础科学与理论研究:由 2019年成立的战略研究院负责,研究领域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基础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研究等。

研究产品化和商业化:由 2012实验室承接,下属诺亚方舟实验室以及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实验机构如欧拉实验室(从事操作系统研究)、高斯实验室(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谢尔德实验室(网络安全、加密算法等领域)、香农实验室(大数据处理软件及硬件系统架构)等。

向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主要以全球各地的研究所为基础,覆盖美国、欧洲、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联合实验室和创新中心:负责与全球各地的运营商进行合作开发,覆盖全球主要市场和地区。

图 77:华为独特的多层次研发体系结构

芯片设计

据 DIGITIMES 统计,2018 年华为海思实现收入 75.70 亿美元,在全球芯片设计企业中排名第 5 位,仅次于博通、高通、英伟达、联发科,同时 2018 年收入同比增长 34.2%, 营收增速全球 TOP 10 厂商中居首。目前华为海思芯片产品系列已覆盖无线通信、智能手机、数据中心、AI、视频监控、IOT 等应用场景&领域。同时公司视频编解码芯片全球市场份额占比第一,基带芯片巴龙5000 为世界上首款单芯片多模5G 基带芯片,手机AP SOC 麒麟 980 实现 6 项能力全球第一。

图 78:华为海思部分芯片产品系列

表 11:全球 IC 设计公司收入 TOP 10(2018)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中信证券研究部

麒麟:性能卓越的智能手机 APSOC。手机芯片是智能手机的核心部件,通常由应用处理器(AP)和基带处理器(BP)两个核心部分构成。华为的 SOC芯片是由海思半导体公司设计,麒麟芯片经历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全球一流的性能。

巴龙:全球 5G基带芯片领跑者。5G通信具有超高传输速度、超低延迟、超高可靠性和超大规模设备连接等优点,巴龙 5000为世界上首款单芯片多模 5G基带芯片。5G芯片的技术难点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是必须向下相容 3G/4G;第二是频谱支援的广泛程度;第三是毫米波技术(28GHz以上)的掌握度是否够高;

第四是 5G基带芯片內建的 DSP能力是否足以支持更为庞大的资料量运算;第五是芯片本身的尺寸、功耗表现。华为于 2018年 2月推出了全球第一款 3GPP 标准的5G商用芯片巴龙5G01,支持全球主流5G频段,包括Sub6GH(z低频)、 mmWave(高频),理论上可实现最高2.3Gbps的数据下载速率(骁龙X24 2.0Gbps)。2019年1月推出的最新5G基带芯片巴龙5000是目前业内集成度最高、性能最强的5G终端基带芯片,兼容2G/3G/4G(高通X50仅支持5G),在5G网络Sub-6GHz频段下,峰值下载速率可达4.6Gbps,mmWave(毫米波)频段峰值下载速率达 6.5Gbps,是 4GLTE 可体验速率的 10倍。

天罡:全球首款 5G基站芯片。华为 2019年 1月发布的天罡芯片是业界首款 5G 基站核心芯片。天罡芯片能够将 5G基站的尺寸缩小 55%、重量减少 23%、功耗节省 21%。另外,90%站点升级无需市电改造。天罡芯片极大程度地降低了 5G 基站建站成本和运维成本,对运营商推进 5G网络建设意义重大。

鲲鹏:基于 ARM架构的高性能服务器芯片。2019年 1月 7日,华为发布鲲鹏920服务器芯片,该芯片基于 ARMv8构架,采用 7nm工艺,最多可达 64核心, 支持 8通道 DDR4内存及 PCIe4.0协议,内存带宽超过现有产品 46%,性能超出竞品 25%,同时电效率还能提高 30%,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昇腾:功能强大的 AI芯片。华为依托昇腾系列 AI芯片,推动 AI多应用场景落地。2018年 10月,华为发布单芯片计算密度最大的昇腾 910和极致高效计算低功耗的昇腾 310芯片。2019年 4月,华为推出基于昇腾 AI芯片的 Atlas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提出针对 AI全场景的解决方案,助推人工智能快速落地。

凌霄:商用的 IoT芯片。凌霄芯片是华为自主研发的 IoT芯片,首次发布于 2018 年 12月发布的新一代荣耀路由 Pro2,荣耀路由 Pro2搭载了凌霄 5651和凌霄1151两枚由华为荣耀自主研发的芯片;其中,凌霄 5651为四核 1.4GHzCPU, 凌霄 1151为双频Wi-Fi芯片。凌霄系列主要用于家庭接入类的产品,将在 HiLink 生态中全面部署。

AI 能力

华为预计到 2025 年,全球 AI 市场空间将达到 3800 亿美金,其中 90%将来自于企业市场。目前华为已能够面向用户提供实现全栈、全场景覆盖的 AI 解决方案,并推出两大主要平台产品:面向政企的 EI 平台、面向智能终端的 HiAI 平台:

lEI:面向政企客户。华为云 EI从海量重复、专家经验及多域协同等三大场景助力行业升级,针对企业智能化转型需求,提供包括机器学习(MLS)、深度学习(DLS)、实时流计算(CS)、数据仓库(DWS)、云数据迁移(CDM)、内容审核(Moderation)等在内的 56 种服务,159 项功能。

lHiAI:面向智能终端。HiAI基于“芯、端、云”三层开放架构,即芯片服力开放、应用能力开放、服务能力开放,构筑全面开放的生态,可以让开发者能够快速地利用华为强大的 AI处理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智慧应用体验。2018年 12月发布 HiAI2.0,具有更强的算力、更丰富的场景化 API以及更多的适配终端。目前,华为 HiAI生态已经集成了超过 1000家合作伙伴,拥有超过 45万名开发者, 相关应用覆盖 3亿用户。

信息安全

2018 年,华为发布 HiSec 智能安全解决方案,产品基于 IPDRR 架构和网络韧性理念, 为客户提供全面防护、智能高效、面向未来的端到端 ICT 基础设施智能安全解决方案,并面向 IoT/SoftCOM/私有云/平安城市/5G 等五大解决方案提供安全公共能力。

图 81:华为网络安全框架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图 82:华为面向 IOT 领域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长期机遇&挑战

在上文内容中,我们对华为各主要业务板块进行了相对详尽的分析。在本部分内容中, 我们尝试做一些总结性的陈述和分析:作为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巨头,中期来看,全栈式解决方案能力将使得华为、华为产业链持续受益于 5G商用、全球数字化进程等。同时公司亦面对更大挑战:1)来自海外政企客户的质疑和担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与海外高校合作持续性堪忧等,2)基于“1+8+N”的消费者战略,华为拓展汽车、IoT等业务,可能导致公司盈利能力下滑,竞争战线进一步拉长亦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和更好的人才培养、遴选机制。

长期机遇

中期来看,5G、AI 等正成为下一代科技浪潮的重要引领者,全球数字化转型不可逆转。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向前演进以及产业技术门槛的持续提升,龙头厂商市场主导地位益加突出。我们认为,全球化经营、全栈式解决方案能力有望使得,华为作为基础 ICT 设施的提供者,将持续受益于 5G 商用、全球数字化进程等。

图 83:华为业务定位

机遇 1:5G产业。IDC预测,全球 5G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将从 2018年的约 5.28亿美元增长到 2022年的 2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18%。进入 5G时代,华为技术积累、产品竞争力全球领先,虽然面临越来越多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但考虑到如下层面的因素, 我们依然看好华为在 5G时代的产业表现,其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亦存在进一步提升的可能。研究机构 StrategyAnalytics预测数据显示,预计到 2023年华为 5G产品及解决方案将服务全球约 25%的 5G用户:

l运营商 5G高资本支出:相较于 4G,更高的频谱意味着运营商需要更高的站址密度并同步大力升级传输网和核心网络,这意味着更高的资本支出。以国内市场为例,我们预计国内运营商在 5G时代的资本支出将较 4G增长约 50%左右。而当前时点间隔运营商 4G网络建设也仅 5年左右,5G建设使得运营商财务能力普遍承压。在上述情形下,华为产品的高性价比优势将进一步彰显,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曾表示:如果不采用华为的技术,运营商 5G建设成本最高将会提高40%,至少也会提高 15%;以澳大利亚为例,其国土面积并不小,所以其 5G网络建设的成本预计会达 500亿,而如果采用华为的技术,可能只需 300多亿就可建成。

l5G垂直化及碎片化应用场景:5G主要定义三大应用场景,场景整体具有明显的碎片化及垂直化特征,对于运营商来说,这意味着并非简单的网络建设,而需要更为深度的运营和规划。在此情形下,华为覆盖云、管、端的全栈式解决方案的优势极为明显,同时亦可能显著拉动华为的非传统运营商业务。

表 21:5G 与 4G 在技术指标上的对比

表 22:5G 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表 23:3GPP 定义的 5G 面向的三大场景

图 85:各设备厂商全球 5G 用户服务份额占比预测(2023)

资料来源:Strategy Analytics,中信证券研究部

机遇 2:5G 带来的全场景智能。进入 5G 时代,依托突出的网络能力,各类设备之间的智能化、互联互通将成为可能,同时单一用户可能同时拥有多个智能设备。华为云、管、端业务布局带来的网络、终端等层面的产品能力,叠加全栈式 AI 能力,将使得华为最终全场景智能下的最为主要受益者之一。同时我们预计华为在 5G 设备领域的优势将能够显著带动华为企业、终端业务的发展。

机遇 3:智能硬件业务。当前全球智能硬件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IDC 预计到 2023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 3600 亿美元,为目前近 2 倍。依托华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先优势以及华为基于 HiLink 的 IOT 生态、手机的中心入口地位,我们看好华为在智能硬件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目前华为已经进入平板、电视、可穿戴设备等领域,若整体战略推进顺畅,华为智能硬件业务长期体量有望和智能手机业务相当。

机遇 4:云计算业务。当前全球云计算市场的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国内云计算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将使得华为这样在客户资源、渠道、产品交付等方面优势突出的厂商持续、显著受益:

产业趋势:中期来看,混合云将成为全球云计算市场最为主流的方向,IDC预测全球未来混合云将占据整个云市场份额的 67%,而 Gartner的观点则要更激进, 其预计到 2020年,90%的组织将利用混合云管理基础设施。考虑到国内企业在数据安全、既有系统迁移等层面的考虑,我们预计国内企业采用混合云意愿将显著高于海外市场。同时考虑到华为在产品、交付、线下渠道等层面优势,这一产业趋势将显著利好华为云。

发展阶段:从云业务的渗透率来看,2017年美国市场、全球市场、国内市场公有云渗透率分别为 12.7%、7.6%、4.7%,国内市场整体仍处于早期阶段,整体落后美国市场 4~5年左右。同时基于对阿里巴巴等头部厂商的经营数据的分析, 我们发现国内中大型企业向云端的迁移尚未完全启动,我们预计这一时间节点至少要到 2021~2022年左右。因此华为云仍然有充足的时间窗口,实现前期的产品、渠道的准备工作。

面临挑战

在分享全球市场数字化转型机遇的同时,我们认为,新业务领域的进入、复杂的业务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变迁、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亦可能成为华为面临的持续挑战。

挑战 1: 进入汽车市场,面临长期低毛利率的挑战。汽车行业经过多年发展进化,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供需格局。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 OEM,相关公司充分竞争,只有少数大型汽车零部件依然能够持续保持较高盈利能力。我们统计了 A 股汽车零部件行业 100 亿市值以上的共 18 家公司,就 2018 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毛利率的平均值为 25.2%,中位数为 23.0%,仅福耀玻璃、旭升股份的毛利率高于 40%。如果考虑全球领先的一级供应商如博世、江森、大陆等,毛利率均值略高,为 30.2%。历史上来看,仅有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主控或联网芯片的供应商,如 Mobileye、英伟达、高通等,毛利率可维持在 50% 以上。对比华为原有业务毛利率常年维持在 40%附近,我们认为华为进入汽车市场后,与汽车 OEM 企业建立稳定供货关系仍需一定时间和过程,低毛利率将成为其长期面临的挑战。

图 93:A 股 100 亿以上市值汽车零部件公司的毛利率(2018 前三季度)

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研究部绘制注:市值数据截至 2019 年 4 月 22 日收盘

挑战 2:地缘政治冲突。随着华为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及网络作为底层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超出技术之外的国家安全政治担忧、裹挟政治色彩的政策约束、科技反垄断等对华为拓展全球市场的制约客观存在。5G 进度加速,但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到美日欧等国家对华为安全性的质疑和担心也在变多。此外,华为自 2010 年启动的,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项目亦面临挑战。近期爱立信亦公开表示,欧美一些国家对华为5G 的阻挠,使得大部分客户选择了保持观望,事件一定程度拖慢了市场整体进度,不确定性的危害大于可能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