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利用外资实现“开门红”。3月21日,北京市商务局(以下简称“市商务局”)发布数据,今年1-2月,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其中,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引资占比超八成,“两区”建设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实际利用外资增32.7%
北京市利用外资实现较快增长。市商务局发布数据显示,1-2月,北京市新设外资企业224家,同比增长25.1%;合同外资6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倍;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同比增长32.7%。
其中,科技、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成倍增长。1-2月,高技术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3.9亿美元,占全市的51.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同比增长3.7倍,占全市的42.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6.9亿美元,同比增长8.7倍,占全市的25.7%。
1-2月,北京市香港实际投资22.2亿美元,同比增长37.9%,占全市的82.2%;韩国、美国和新加坡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71.8倍、43.4倍和4.9倍。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引资占比超八成。1-2月,服务业新设企业221家,同比增长25.6%;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其中,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新设企业182家,占全市的81.3%;实际利用外资22.6亿美元,占全市的83.9%。
服扩政策优势凸显
“两区”设立以来,各项任务不断落地。截至目前,251项“两区”任务清单实施率过半,形成了30项全国首创或首批突破性政策及项目。
其中,金融领域多个首创型、标志型重磅级机构加速落地。相关资料显示,金融法院正式挂牌,境外知名仲裁机构及争议解决机构在京开展业务的路径进一步明确,法治保障环境显著提升。另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完成首单,开放公共数据总量及无条件开放公共数据数量居全国前列,境外职业资格认可制度在多个行业实现突破,资金、数据、人才等要素流通更加畅通。
“两区”设立后,世界知名的气动元件研发与制造商SMC把本土之外的第一个海外地区总部设在了亦庄。SMC公司将统一负责在中国地区的5家法人公司的投资、制造、研发、销售的管理运营,结束由日本总公司直管的历史,加速中国市场投资。
SMC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拿到企业名称核准到正式获得企业营业执照,仅仅用了3个小时,办理时效大幅提升。
此外,随着“两区”开放的政策红利,创新药研发企业赛诺根(中国)有限公司、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全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持牌支付公司、全国首只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等也陆续在京“落户”。
据了解,海淀区也在3月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最新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产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政策》进行介绍,其中提到,将对在海淀组团区域内新设立或新迁入的外资金融机构中国总部、外资控股金融机构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落户奖励。对引进重点外资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做出突出贡献的非政府组织和单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引进奖励。
北京经验将在全国推广
在近日举行的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今年我国利用外资将着重稳总量、优结构、提质量。具体而言,将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入清理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措施,严格实行“非禁即入”。同时,进一步发挥好开放平台作用,将统筹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开放平台,完善不同平台区域的制度设计,使各平台在先行先试、差别化探索、推动创新开放等方面各领所长、相得益彰。
据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随着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在经开区挂牌,北京经开区成为了目前全国唯一一个集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验区(“四区合一”)政策优势于一体的区域。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推出,创新“一线工作法”“企业服务管家”等服务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叠加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在政策优势下,北京经验也可在全国复制落地。去年6月,北京商报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中,第三批的7个实践案例将为各地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提供借鉴。
其中,监管模式优化、新兴业态培育方面各有1个案例,即通州区运河商务区在项目主体出具书面承诺书的前提下,允许已建成、但尚未取得产权证的商业联合体凭土地、规划等“五证”为入驻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将企业入驻时间平均提前一至两年;新首钢园区统筹利用首钢搬迁后空置的厂房、闲置的体育场馆,举办品牌首发活动,规划品牌首店街区建设,打造一体化商业生态,促进了产业转型发展。
未来,根据市商务局“两区”建设工作方案,北京还将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扩大货运“两步申报”适用主体规模,继续完善“两步申报”通关作业模式,扎实推进“两段准入”监管作业模式。探索进口货物“两步申报”与“两段准入”监管作业衔接方式,优化作业流程。对标国际,持续推进空港口岸提效降费,规范和公布口岸服务价格清单。协调扩大客运通程航班政策范围,加快实现同一航空公司国际中转旅客及行李通程联运。协调推动全面推广国际出境旅客“海关+安检”查验新模式。
同时,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进一步融合服务贸易、跨境电商、保税加工等业态,不断丰富“单一窗口”业务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持续做深本地化普惠金融应用,为企业开展外贸业务提供金融保障,提升“单一窗口”综合服务能力。并将深化投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包”、企业投诉服务等制度,修订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管理办法,加强政企对接,解决好企业在落地和经营中遇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协调推进“走出去”企业办理境外投资备案和注销手续进一步优化,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探索境外投资“一表申报”改革。
北京商报记者 王维祎
两区建设 对话一把手
石景山区年内将推进90项重点任务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刘瀚琳)3月19日,北京广播电视台播出“两区”建设对话一把手访谈节目,石景山区委书记常卫做客直播间并介绍相关情况。据常卫透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两区”建设关键之年。石景山区将围绕“1+4+N”总体思路,从完善配套政策、搭建服务平台以及落地一批项目等方面,项目化推进90项重点任务,继续优化开放发展的环境。
“我们将结合地区特色和优势,围绕‘1+4+N’工作思路布好局、落好子。”常卫表示。其中,“1”即以吸引和聚集国际投资为主线,聚焦冬奥经济、工业复兴、城市更新、数字经济等领域,发挥好新一届服贸会在首钢园区举办的平台作用;“4”即“产业开放+园区开放+要素供给+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工作任务;“N”即滚动推进落实一批示范项目。
从重点项目任务来看,包括在完善配套方面,从增强招商引资实效、优化外资营商环境等层面,研究制定外商投资促进和便利化政策措施;搭建服务平台方面,筹建京西国际商事与人才综合服务港,打造集企业服务、人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和国际人才综合性服务平台。用好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海外院士专家北京工作站、北京“侨梦苑”等开放平台,打造对外交流合作窗口;在落地一批项目方面,围绕“产业+园区”两个维度,做好示范项目的孵化、储备、推进,推动一批突破性强、带动作用大的示范项目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坚持“产业开放+园区开放”并行突破是石景山区推动“两区”建设中的一大特色。常卫表示,全区将推动“一轴四园”成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主要区域,即“长安金轴”、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中关村石景山园、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依托工业遗存发展的文创园,重点面向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数字创意、银行保险、商务服务等领域,有针对性地研究开放措施,吸引目标企业落户。
“石景山区地处长安街西延线,是首都城市西大门,曾经是首都重工业区。”常卫表示,进入新时期,石景山区正围绕新版北京城市总规赋予的功能定位,把握服务保障冬奥筹办和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两大机遇”,抓住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两个关键”,努力实现“老工业基地”向“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转型,高水平建设首都城市西大门。
据了解,“两区”建设实施至今,已有一批重点项目在石景山区落地,全区新增外资企业13家,新增内资企业1344家,还有一批项目在洽商过程中。
前述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在现代金融方面,全市第一家合资消费金融公司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开业;在冰雪产业方面,挪威第一大冰雪运动品牌斯威克斯、国际雪联中国办事处等企业和组织相继落户;在科技创新方面,利亚德集团全资子公司北京虚拟动点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石景山;在战略合作方面,英特尔冬奥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德国商会、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企业、组织与石景山区达成战略合作。
近年来,石景山区已在人才、服务、税收政策等方面持续扩大开放,推动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用好用足一批开放平台、大力实施“景贤计划”、通过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打造了“类海外”的政策环境。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