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光雷达产业概述
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固态化激光雷达是未来趋势。固态激光雷达又可以分为MEMS、OPA、Flash。因MEMS扫描镜兼具“固态”和“运动”两种属性,所以MEMS也被业界称为“混合固态”。OPA则完全取消了机械结构,通过调节发射阵列中每个发射单元的相位差来改变激光的出射角度。Flash激光雷达的原理如名字所示,为“快闪”,不进行扫描,有些类似于黑夜中的照相机,光源由自己主动发出。综合来看,固态激光雷达寿命、稳定性更高,而且可以很好的解决机械式面临的造价成本高以及难以量产的难题,未来有望逐渐取代机械式雷达。在固态激光雷达中,MEMS雷达技术相对成熟,成本可控,短期内最有希望得到广泛应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激光雷达产业链驱动
激光雷达包括测距、扫描系统、发射、接收以及运算单元5大核心技术,其中扫描系统在激光雷达的成本占比超过一半以上,扫描方式从机械到固态是有效的降本方式。而其他4个环节也可以通过技术优化实现成本降低。从供应链来看,上游核心部件尚未成熟制约了激光雷达发展。核心芯片仍存在严重进口依赖,MEMS激光雷达的核心元件MEMS微振镜成本高昂,由海外企业主导,发射和接收单元中,需要通过优化波长从905nm到1550nm,APD转向SPAD能显著优化激光雷达性能,从而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量产。
激光雷达产业链图谱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据IDC报告,2020年全球售出的汽车中,拥有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数量(包含L1~5级)为2773.2万辆,其中L1为1874万辆,L2为896万辆,L3+为3.2万辆。预计,到2025年拥有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数量(包含L1~5级)为6332万辆,其中L1为3900万辆,L2为2320万辆,L3+为112万辆;2020~2025的CAGR为17.8%。下游自动驾驶行业市场快速扩张,带动我国激光雷达行业需求稳步增长。
资料来源:IDC,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激光雷达市场现状
1、市场规模
受益于下游无人驾驶需求增长,我国激光雷达市场前景广阔。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激光雷达行业市场规模为2.3亿美元,同比增长21.1%,随着市场进一步发展,预计2025年我国激光雷达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3.1亿美元,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63.1%。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市场结构
从我国激光雷达市场结构而言,2020年11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明确指出到2030年我国L2和L3级渗透率要超过70%,下游需求增长促进激光雷达快速扩张;据统计,2019年我国激光雷达在Robotaxi/Robotruck领域市场规模为0.3亿美元,在ADAS领域为0.3亿美元,在移动机器人领域为0.1亿美元,在智慧城市与测绘领域为1.6亿美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激光雷达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3、竞争格局
目前激光雷达市场由传统测绘技术公司Trimble、Hexagon、Topcon和Sick主导,但车载将是未来激光雷达应用的主流方向。国外玩家中Velodyne起步最早,Luminar、Aeva、Ouster、Innoviz、Ibeo等技术相对成熟,国内近年也涌现了禾赛、速腾聚创等创业公司。Velodyne在随着新兴玩家的涌入,Velodyne份额有所降低。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激光雷达前景分析
无人驾驶系统具备高性能的传感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具有逻辑的决策管理程序,以反应速度快且不会疲倦的人工智能取代驾驶者,能够有效的减少交通事故数量和伤亡人数。此外,无人驾驶系统能够通过车上的传感器和通信网络,接收附近交通参与者的信息以及信号灯、限速、警示标志等信息,从而对巡航的速度进行实时调整,有效提升道路的容量及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的情况,提高社会运转效率。
激光雷达能够对三维空间进行实时高精度重建,是无人驾驶技术实现的关键。搭载激光雷达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驾驶卡车已相继在美国、中国、新加坡等多地进行道路测试及小范围运营,开始商用化转变并带来经济效益。无人驾驶技术在互联网货运、互联网专车领域的快速推进,将极大地减少这些行业的人力支出和运营成本。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乘用车数量将达到800万辆,自动驾驶将占到乘客总里程的约13%,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2600亿美元。领域庞大的用车需求以及无人驾驶技术给人类社会运行带来的潜在变革,为激光雷达带来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巨大的市场。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