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纵观世界发展史,航海引领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航海事业促进了世界不同人种、不同地域相互间的认同。在人类的航海史上,有一位功高北斗,世界仰望的伟大航海家——郑和。

一、郑和的身世

郑和(1371—1433年),回族,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人。其祖父及父亲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并且都曾去过天房朝圣,凡朝圣归来者,都被尊称为“哈智”。据现存云南晋宁县“马哈只(智)碑”记:“公字哈(智),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人……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太监。”从中可知郑和本姓马,由姓马到改姓为郑的经过是这样的。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秋,明太祖朱元璋任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30万大军攻占云南。明军势如破竹,这年末,云南事平。在攻下云南后,郑和就被傅友德收在门下,并任侍者。郑和体貌不凡:“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又岳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极贵。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袁中彻《古今识鉴》卷八)这段史料记郑和生有异相,被当时的著名识相者袁中彻认为有“极贵”的前程。郑和在傅友德旗下做了哪些事,有何功劳,史书不记。只说1384年傅友德随燕王朱棣北征,攻打蒙古残存势力。傅友德能征能打,深得朱棣赏识,二人关系密切,交往较多,大概在这个时段,朱棣就看到跟随傅友德的郑和“丰躯伟貌”,给燕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以“靖难”的名义发兵攻打南京。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朱棣从亲侄儿手中夺取了政权,做了永乐皇帝。在“靖难”之战中,郑和跟随燕王“出入阵战,多建奇功”,郑和便成了永乐皇帝十分倚重的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75.00%,观察组治疗脑血栓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据陈有和先生研究,郑和如何被燕王朱棣看中,收入王府,或是由旧主人傅友德推荐给永乐皇帝做太监,都无考。但据《郑和家谱》载:“公和始事于永乐二年正月初一。御书‘郑’字,赐以为姓,乃名郑和,选为内官监太监。”朱棣觉得郑和其人大材可用,故选在众大臣给皇帝贺岁之大年初一,御笔赐其郑姓,并被选为“内官监太监”,这是何等的荣耀。从此,郑和就成了永乐皇帝的亲信太监。在有明一朝,太监是一个特殊的及权利特大的群体。作为内官监太监,与皇帝的亲近程度,其参与军国大事的机会又高于一般太监。这年是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的事。预示着“天降大任与斯人也”,《郑和家谱》载。

二、出使东洋初露锋芒

郑和七下西洋的事,人人皆知。但郑和在下西洋之前先去了东洋,这一点人们知之甚少。

郑和祖父和父亲都去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从小就受到海外世界的教育及有关航海的知识储备。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可能对永乐皇帝的下西洋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就在永乐皇帝赐郑和姓氏只过了20天,永乐即“命京卫造海船五十艘”,并命做好一切航海物资准备,要派郑和下西洋。但发生了一件始料不及的重大事件,促成了郑和先下东洋,即出使日本。其原因是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一衣带水”,早在唐代两国就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到了明代,日本倭寇不断侵犯我沿海地区,加之明太祖时,大臣胡惟庸一案有通倭之疑,明与日本断绝了往来。永乐皇帝即位后,立即派大臣带上皇帝“诏谕”赴朝鲜、日本,以便建立关系,得到日本积极回应。永乐元年九月,日本国遣使坚中圭密等来华,正式入贡。日本国王源道一接受永乐皇帝的赐封“日本国王”的称号。并向永乐皇帝保证不纵容日本浪人勾结中国“奸宄”继续侵犯中国边境,双方还为“勘合贸易”达成协议。

鸡新城疫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有强毒株和弱毒株两类。近年来,由于鸡群正常进行鸡新城疫疫苗接种,因此本病多呈非典型性发生,主要发生于免疫鸡群,尤其是二免前后的鸡。有一定抗体水平的免疫鸡群,病情比较缓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成鸡产蛋量突然下降5%~12%,严重者在50%以上,并出现畸形蛋、软壳蛋和糙皮蛋。

但是日本国好像有说话不算数的老传统。就在两国通好的第二年,即1405年,正当郑和率船队下西洋之际,日本倭寇大举进攻直隶、浙江等地。这可是燃眉之急,永乐皇帝便命郑和先出使日本,经与日本国王的一番折冲樽俎,郑和顺利完成了所负使命。有关郑和下东洋的史料虽较少,现录几则,也可见其大概。

明人郑舜功著《日本一鉴·穷河话海》卷六《流逋》条记载:“永乐甲申(二年),倭寇直隶、浙江地方,遣使中官郑和住谕日本王。明年乙酉(永乐三年),其王源道义遣使以所俘倭寇为患者。上嘉其勤诚,遣使赍玺书褒论谕之,遂封其国之山曰寿安镇国之山,上亲制文立石其他”。

又据同书另一处记载:“永乐甲申二年,中官郑和使日本,惟时倭寇浙江、直隶地方,故遣郑和奉敕讨贼。”从以上两段史料来看,郑和这次下东洋,不仅是一般外交上的交涉,而且还负有“讨贼”卫国的使命,由于以上两段史料记载过于简略,对郑和这次下东洋的详情难以说明。另据王穉登著《客越志》上说:“桃花渡为永乐中太监三保奴出西洋处,海舟征倭时,碇入水不可出,益数十人泅出之,复有碇大如牛,相挽而上,上铸三保名。忆吾家六世祖阴阳(公)以星占从太监行,过其故迹,为之停杯而叹。”

即曰“海舟征倭时”,当指郑和于永乐二年下东洋之时,有强大的海军作后盾;“海舟”也很可能是命京卫所造的“海船”;扬帆东渡的出口处,无疑是“桃花渡”;因桃花渡在今宁波附近,宁波一带一直是唐、宋、元、明通往日本的重要港口,而且近代还在此打捞出郑和之遗物,可见郑和下东洋“征倭”一事是可信的。

至于郑和到日本后的外交活动,清人傅维麟《明书·戎马志》中这样记载:“永乐二年,寇浙直,乃命太监郑和谕其国王源道义,源道义乃絷其渠魁以献。复令十年一贡,正副使毋过二百人,若贡非期入,及人船逾数,或挟兵刃,以盗论。”显然,郑和这次下东洋是代明成祖向日重申永乐元年的协议规定不得违背。日王源道义听到命令,便立即付诸行动,逮捕了倭寇首领。因此,同年年底归国的郑和向明成祖“回言”后,明成祖至书源道义说:“王修德乐善,中良恭谨,朕甚尔嘉。又能尊奉朝命,禁止壹岐、对马诸岛之人,不为海滨之害。”

综上所述,永乐二年郑和下东洋是一次成功的出使活动,充分展示了郑和的外交及航海才能。不仅稳定和促进了当时的中日友好关系,使两国之间“海洋平静”,使臣友好往来不绝于道,而且还为一年后大规模出使西洋奠定了基础。

三、郑和七下西洋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7月,是一个世界航海史上值得铭记的时日,因为在这一月,航海家郑和统率着一支伟大的船队,扬帆出海,开始了震惊世界的远洋航行。

1.动物模型创建:合格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1只,随机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16只消毒外鼻,在鼻大翼软骨处行侧切,暴露下鼻甲,用刮匙在下鼻甲鼻中隔面及鼻腔外侧壁由后往前以相同力度搔刮8次,损伤黏膜及黏膜下组织,注意勿伤及软骨。将兔皮肤常规缝合[3],双侧鼻腔同法处理。

这次航海有着四个世界第一。

开展信息系统的排查工作,摸清家底,明确重点保护的对象与及时清理“僵尸”信息系统,准确掌握全校信息系统与网站的运行情况。加强全校信息系统(网站)的域名和IP地址的管理与备案,网站要纳入网站集群系统中去统一管理,系统数据存入数据中心。在重要时期,要对一些重要的应用系统进行关闭以及对外网做一些限制。在日常要对系统及时修补漏洞,真正做到对系统的安全管理。

其一,是当时世界第一的庞大船队。郑和船队共有船只200多艘,船员27800人,分宝船、坐船、马船、水船、粮船、战船等不同船型,其各自所负的任务也大不相同。据《明史》载,一号宝船为郑和乘坐的指挥船,船长 44丈(约120米),宽 18丈,分五层,有桅杆 9根,可乘千人。船队中有宝船6艘,供郑和的幕僚和各级官员乘坐。其指挥部成员由正使太监、副使、少监、内宫内监、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舍人、户郎中等,还有阴阳官、医士医官、占星官、教谕、官校、旗军、勇士、通士(翻译)、民稍、买办、水手、书手等。其指挥船队行止,相互联系、避险救援、沿途交涉、生活保障等,都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保证其全体成员在海上的作息和航行的安全。船队行进有着缜密的队形,其形如一只大鹏鸟,掠海而行。6艘宝船居中,为船队的指挥核心。其他船按所负任务,分任前哨、两翼、殿后。庞大的船队,帆樯接天,旌旗蔽日,劈波斩浪,如潮奔涌,其势如虹。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的规模及航行技术,在当时堪称空前,若与郑和大致同一时代的欧洲航海家相比,有其天壤之别。诠释着郑和是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总领航员。现附一表:

气压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的综合使用将外用加压装置的挤压与电刺激产生的内在肌肉泵效应结合[15],相比于传统单纯的气压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明显加快脑卒中后患手肿胀的消退,改善关节活动度,并能对手肿胀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并发症,改善其预后。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具有操作简单易行、适合床边治疗、医疗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其二,郑和七下西洋到达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属世界第一。

郑和下西洋经过的海域及地理位置有:中国东海和南海、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红海、非洲东海岸。

第二趟,玉敏拉上了李琳。玉敏再次请求许沁与朋友联系,把钻戒退回来。李琳说许姐,你可以再换一款给朋友的。许沁不高兴地说,我收回三十多万,换个三万多的,换作你,心里能没想法么?这个国外朋友对我很重要,我儿子准备去她那儿读书呢,我能得罪得起吗?你们光考虑自己,怎么不替我考虑呢?李琳语塞。玉敏想了想,说许姐,如果这个朋友对您真的很重要,那就说明你花三十万是值的,那您就补款嘛。许沁说,除非我疯了。

郑和七下西洋所到达的国家及地区有:占城、爪哇、苏门答腊(今马来西亚)暹罗、榜葛刺、锡兰、古里国、今伊朗、今也门、今沙特阿拉伯、今索马里、今肯尼亚等13个。

在2015年12月美国原油出口禁令被解除之后,美国原油库存的基础项可分为产量、进口、出口和炼厂消费4项。具体到美国的周度原油库存变动,除遭受飓风、管道破裂等不可抗力外,影响最大的是进口和出口的变动,产量和炼厂消费相对稳定和可预期。

其三,郑和七下西洋所到达的著名城市及港口最多。

占有城的港口城市、新村、三宝垄、旧港、满刺加、苏门答腊港口城市、暹罗港口城市、榜葛刺的撒地港、锡兰港口城市、柯枝、古里、忽鲁谟斯、(今也门)港口城市,阿丹、天方、麦加、不刺哇、竹步、麻林、慢八撒、木骨都束(二者均为非洲东海岸城市)等30多个。

其四,郑和的庞大船队满载着文明和友谊。郑和下西洋的使命是弘扬国威、传递友谊、开通贸易。虽然在舰队的序列中也有战船勇士的编制,但那主要是为了防御横行在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及非洲东海岸的海盗,保护舰队的安全,无攻城掠地的用心。这与同一时代的欧洲航海家们所负的使命大相径庭。

所有临床数据均录入计算机,并使用SPSS22.0版本的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形式表示,X2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郑和与欧洲航海家船规模对比表

船队指挥 时间郑和(中国) 1405-1433 27800 200达·伽马(葡萄牙) 1497 每船160 4 每船120吨哥伦布(意大利) 1492 每船90 3 每船250吨麦哲伦(葡萄牙) 1519 每船265 3 每船130吨(公元) 人数 船数最大船位(尺寸或吨位)长44丈,宽18丈,明代1尺=28.3cm,约7000吨

郑和舰队所到之处,当地的国王、首领、酋长、官员都带领臣民,远道相迎,以当地最高的礼遇接待郑和及其船队。原本郑和下西洋每日都有专职的官员书写航海日记。但这一份珍贵无比的资料,连同其他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文献档案,被朝廷中的禁海派代表人物,兵部郎中刘大夏偷偷烧毁。因此,完整的有关郑和七下西洋的文献档案缺失,不能不说是中华航海史之痛!但郑和七下西洋毕竟是持续了28年之久的大规模历史事件,是世界航海史的一座丰碑,因此,在中外的官方及民间仍然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相关资料。经中外学者不懈之努力发掘整理,郑和七下西洋的全过程,又有了一部较为完整清晰的史料。现举几例:

其一,《娄东刘家港通番事迹碑》:碑立在今江苏太仓县浏河镇。刘家港在宋元之朝就是著名的国际商港,所以也是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和返航时母港。碑刻记录了郑和初航西洋及返航归国的事迹。史料性极强,十分珍贵,为中外史学界所重视。《天妃灵应之碑》:碑立在今福建长乐县。郑和船队多次在此停泊候风。宣德六年冬郑和船队由刘家港驶至长乐,祈天妃降风而得风,遂立碑记事,为郑和亲立,碑文记载了七次下西洋的时间、航海路线、主要活动,是可靠的第一手史料。《锡兰郑和布施碑》: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过锡兰(今斯里兰卡)。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曾到锡兰佛寺内布施大量财物,并刻石纪念。此碑1911年发现,现存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院。碑刻三种文字,上为汉文,中为泰米尔文,下为波斯文。这通碑是中斯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确切记载了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间,纠正了《明史》及伯希和把第二和第三次两次下西洋时间的误记,也是研究郑和宗教信仰的重要物证。

这些碑刻真实地记录了郑和所到之处,都在播撒着友谊文明的种子,诠释着对航海事业的执着,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其中又以镌刻在泰国神庙上的《暹罗国王迎接郑国使图》最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对郑和的尊崇及爱戴。(见附图)图中前两人为开道警卫官,其后为一头全身披锦绣、缨络、宝石华丽象服的大象。象背上稳坐着暹罗国王,两世子一抱怀中,一坐其侧,大象后是三位暹罗重臣;骑高头大马的是郑和属官,国王的全幅仪仗队和怀抱各种宝物法器的僧侣、礼宾官员;画面的核心是四幅巨大的罗伞,两幅引风的巨扇,八抬大轿中稳坐的人就是郑和。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这是暹罗国王亲自迎宾的最高礼遇,从中可见郑和在东南亚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郑和船历次驻泊及启航长乐太平港时间表

航次 出发年月、地点 到达时间点 启航时间 驻泊时间第一次 永乐三年六月自太仓 未详 永乐三年冬 约五个月第二次 永乐五年九月自太仓 未详 永乐五年冬 约二个月第三次 永乐七年九月自太仓永乐七年十月第五次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自太仓 未详 永乐十五年冬 约十个月第四次 永乐十年十一月自太仓 未详 永乐十一年冬 约十个月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正月自太仓 未详 永乐十九年冬 约九个月第七次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自刘家港永乐七年十二月 约二个月宣德六年二月二十六宣德六年十二月初九 约九个月

郑和历次下西洋舰队人数

航次 舰队人数 资料出处第一次 约27800人 《明史·郑和传》第二次 未详 —第三次 约27000人 《星搓胜览》第四次 约28560人 《瀛涯胜览》第五次 未详 —第六次 未详 —第七次 约27550人 《前闻记》

郑和下西洋船队人员组织表

职 务 人 数正使太监 2人副使太监 5人少监 10人内宫内监 53人都指挥 2人指挥 93人千户 140人百户 103人舍人 2人户部郎中 1人阴阳官 占星官 2人医士医官 180人教谕 1人官校、旗军、勇士、通士、民稍、买办、书手 约27600人

郑和所到之处,与当地的政府及民众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多层面地传递了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搭起了文化经贸交流的桥梁。并且也将沿途所见所闻回馈到国内,引起国内工贸界人士的广泛兴趣。其中,就有闽粤沿海民间商人冲破海禁,沿郑和开拓的道路,前往东南亚、中东阿拉伯地区经商、种植,为当地的经济社会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威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安南(越南)、南掌(老挝)、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缅甸、淡马锡(新加坡)、柔佛/马六甲(马来西亚)、爪哇 /三佛齐(印度尼西亚)、渤泥(文莱)、苏禄(菲律宾)历史上都留下华人建设的足迹和故事。现只举三宝垄市一例:三宝垄市是印度尼西亚爪哇省的省会,也是爪哇岛北海岸的三大城市之一。这个城市与中国有着难解的情缘,处处都有华人的印记,“三宝垄”的名字就起源于中国的航海英雄——郑和。取他的小名三保,加以雅化成三宝,其中蕴含着佛教哲理。在这里,华人和爪哇继承了郑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共同创造了三宝垄的辉煌历史。

三宝垄市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依据有关资料,学术界有着一致看法:即公元1416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在今天三宝垄市西南郊塞蒙安河河口登陆,华侨最初也定居在这块叫葛堂巴都(意为“石室”)的河口,他们称它为三保洞。在三保洞周围,华侨开始了垦殖和商业活动。

大约在17世纪初,由于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胁迫,华侨被迫从三保洞迁入今日的三宝垄区。当时这里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野和沼泽。华侨迁入后,盖起了简易的竹屋,他们和当地人友好相处,建立和发展了互通有无的贸易关系,繁荣的港口城市三宝垄就在这块沼泽地建立起来。为了纪念郑和的业绩和感谢他保佑三宝垄市居民安居乐业,华侨在三保洞口建立了三保公庙。最早的庙大约只在洞穴里供了郑和的雕像,别无其他。后来,洞穴在一次暴雨中塌陷,一对正在洞中膜拜的新婚夫妇不幸遇难。到1724年当地华侨又集资重建了更加壮丽的三保公庙。

三保公庙香火鼎盛,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九日都要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把郑和神像从洞中迎到三宝垄市内的大觉寺“赴宴”,宴毕,他老人家又在喧天的锣鼓和竞舞的龙狮中回到洞内,送迎队伍所经之处,无不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三宝垄是一个繁忙的行政和贸易城市,众多办公大楼、商务中心、工业场地聚集在低地上,山麓一侧则坐落着许多带有美丽花园的房屋,是饱览城镇和海面景色的绝佳位置。城市有记载的历史是从15世纪到18世纪,许多动人的有关郑和航海的故事仍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