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万亿美元机会:可持续投资的六大潜力赛道

万亿美元机会:可持续投资的六大潜力赛道

万亿美元机会:可持续投资的六大潜力赛道


文章作者 | 麦肯锡公司:曲向军、马奔、方溪源、刘文、廖绪昌、程泉、吴越、章淑蓉、台钊晨


随着全球各国致力于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可持续发展浪潮持续冲击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隐藏在潜力主题下的巨大投资机会。


过去几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气候频发等问题持续冲击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巴黎协定》净零目标为全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但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1年排放差距报告》,按照各国目前排放状况及上报的减缓气候变化承诺推算, 离设定的升幅小于1.5℃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为实现净零目标,全球政策机制、技术革新、消费者意识等将会持续提升,涌现出更多可持续投资机会。围绕气候风险的缓解与适应,在综合考虑投资可行性与发展潜力两方面后,我们总结出六大投资主题(见图1)。预计到2030年,这些主题将带来共计约7万亿~11万亿美元投资机会。


万亿美元机会:可持续投资的六大潜力赛道


过去几年,这六大投资主题广受投资者青睐,尤其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等细分赛道,更是资本追逐热点,国内外均已涌现出一批高市值行业巨头。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基于我们的观察分析,从全产业链视角来看,这六大投资主题下的其他细分赛道行业、企业也在加速成长,带来巨大潜在投资机会。本文将重点分析六大投资主题及其核心细分赛道,并在深挖赛道的过程中,聚焦讨论下一轮潜力增长点。


投资主题规模估算说明


我们的市场潜力估算主要基于如下核心假设,实际市场潜力可能更大。


- 行业对过往技术或者新技术应用延续现有趋势,不会出现重大预期外变化;

- 消费者行为延续现有趋势,并因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而有所调整;

- 监管不会对市场进行预期之外的重大干预(即不会出现重大影响)。


每一个投资主题的规模估算都是在综合考量技术变化、消费者偏好变化、监管和宏观经济因素后做出预测。此外,对每个市场规模的预估都会考虑该估值的确定性,即有的投资机会确定性高,有的投资机会确定性低。


01

绿色能源


能源行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在中国,2020年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1吉吨,仅燃煤发电站(包括热电联产厂)就占中国整体能源消耗和生产相关排放的45%以上,占全球排放的15% 。由此可见,开展能源行业脱碳、实现化石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型,是实现全球净零目标的关键。


向绿色能源转型催生了很大的投资需求。以电力行业脱碳为例,首先需要借助投资,将发电能源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转型,并加强现有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气候变化影响。其中,在部署清洁能源时,需要大量基础设施,进而产生了额外投资需求。此外,要实现电力部门100%脱碳还需要大量工具,包括新技术、廉价且具备灵活性的电网系统,以管理间歇性(且经常是分布式)发电等。另外,随着气候变暖,极端气候现象诸如森林火灾、飓风、洪水等频频肆虐,加固并提高电网弹性成为必选项,也是重要的可持续投资方向。


我们预计到2030年,绿色能源领域将产生约2.3万亿~3.5万亿美元投资机会,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储能解决方案、电网和客户能源分析、氢能、生物燃料等细分赛道具有较大潜力,值得重点关注。


近年来,包括水力、太阳能、核能和风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持续增加,有望成为规模最大的潜力投资赛道。在成本方面,近几年可再生能源成本不断下降,可与传统化石能源价格一较高下,需求规模增速持续飙高。同时,能源存储成本也在持续下降,进一步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从而取代煤和气。而在政策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公布了清洁能源目标(例如,欧盟致力于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当年能源消耗总量的20%),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能源产业转向绿色能源(例如上网电价补贴、税收优惠等),进一步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目前盈利能力相对较弱,对政府补贴依赖性较强,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与投入,优化成本。


智能电网是国家电网建设的重点投入方向,投入规模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电网发布的《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在“坚强智能电网”三个建设阶段中,智能电网投资额占电网总投资的比例分别为6.19%、11.67%、12.50%,呈不断上升趋势。国家电网董事长毛伟明预估,在“十四五”期间,电网及相关产业投资总额将超过6万亿元。此外,在碳中和政策推动下,智能电网也可以通过推进能源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成为国家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


同时,随着成本下降和新能源需求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灵活性和能源存储市场也在快速增长,以应对可再生能源周期性(如太阳能无法在夜间生产)带来的储能问题及巨大存储容量需求。近年来,欧美国家在储能领域蓬勃发展,中国也加强对储能产业的关注和布局。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的目标。部分龙头企业也加速储能相关布局,例如某国内新能源科技龙头企业和国有大投资集团投资数千万元,成立了储能发展公司,全力推动储能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


此外,低碳燃料(包括氢能和生物能源)也将在脱碳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现有能源燃烧体系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减排。基于我们的估算,在全球变暖、温度升幅控制在2°C内的情景下,到2030年氢能可以满足约5%的可再生电力需求,市场年收入超过2000亿美元。此外,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在推动氢能源发展,例如欧盟于2020年公布《绿色氢能战略》,计划在未来10年加大对氢能产业投入。


生物燃料主要来自各种动植物油脂,因其几乎可以达到碳中和而成为减排利器,受到各国关注。欧盟2009年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指令》规定,2020年生物燃料在交通领域掺混比例应达到10%。生物燃料主要包含二代生物柴油(HVO/HEFA)燃料、废弃物燃料(通过热解或气化工艺),以及电燃料。其中,欧洲生物燃料发展速度高于美国,投资潜力巨大。从投资角度而言,投资者可以关注通过生物质规模化生产生物燃料、通过热解工艺变废弃物为燃料,以及转化废弃物燃料的气化工艺这三大方向。


赛道深挖——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传统电网与多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融合,包含电网现代化和弹性电网两个方向。电网现代化是运营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监测电力流向和用电量,以更及时响应用户需求的过程。随着技术成本降低及数字化不断推进,电网现代化越来越受到投资人青睐,各类公司开始布局软硬件支持和维护等服务。弹性电网是指能及时应对小概率高风险极端事件、将事件影响范围最小化、且有能力快速恢复供电能力的电网。近年来,极端天气发生频率有所增加,相关维修成本较高,这些因素都促进了这一领域发展。电力公司希望通过现代化且兼具弹性的电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于是一批专注于提供软硬件支持及维护等服务的企业应运而生。


随着全国电网规模扩大、线路复杂程度增加,智能电网建设逐步被列为中国重点战略。例如,2021年智能电网建设被纳入“十四五”规划,规划中提到应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


除了国资控股的电力企业,初创企业也在智能电网方面崭露头角。例如,2021年国内某初创公司获千万元A轮融资,其分布式储能系统可以在区域电网峰值负荷时间段内,充分发挥虚拟电厂功能,平抑区域内叠加的尖峰负荷需求,延缓大规模供给侧基础设施建设和输电网及配网建设,从而提高发电侧和输电侧资产率,节约投资成本。另外,该公司根据电力基础设施薄弱的欠发达地区需求,推出了微电网系统,逐步替代传统柴油发电机组,还能满足充储结合、紧急户外备用、削峰填谷、需求侧响应等丰富场景需求,帮助用户解决日常生活用能,开启绿色用能新篇章。


另外一家初创公司则基于视觉识别,为电网巡检提供AI解决方案,致力于解决电路巡检难、运维工作复杂问题。由于电网规模庞大,传统人工巡检工作量大、运维成本较高,且因为电网多布局在偏远山区,巡检存在诸多安全问题和隐患。该公司提供从算法、软件平台、数据分析、智能检测设备到智能终端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实现输电线路缺陷AI监测、智能防外破、电力人员行为智能分析,以及电网智慧安全监督等功能。目前,该公司已获得了Pre-A轮融资。


赛道深挖——氢能



全球约30%的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消耗相关,仅依靠改进智能电网难以实现全面减排,需要改用低碳燃料。而在未来1-3年,值得考虑投资的三种主要低碳燃料之一便是氢能源。基于我们的估算,在全球变暖、气温升幅控制在2°C内的情景下,到2030年氢能可满足约5%的可再生电力需求,市场年收入有望超过2000亿美元。


同时,氢能预计将在中国脱碳路径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成本降低和输氢管道发展,到2050年中国有望建成大范围绿氢网络,用本地供应满足大部分需求,实现自给自足。


中国氢能生态系统的发展为多个行业参与者带来了机会。2018年以来,国内顶级油气企业一直利用自身在加油站网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积极投身加氢站试点建设,煤化工企业也正在加入制氢和基础设施建设行列。同时,氢能市场新参与者也层出不穷,例如许多车企已经着手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FCEV),并有望于未来投资建设自营制氢厂和加氢设施。另外,从价值链角度看,全方位氢气服务运营商也有可能问世。不同利益相关者(例如政府、公用事业公司等)将会参与其中,通过集成服务(例如端到端解决方案、绿氢项目验证等)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些发展都可以为投资者带来各种潜在投资机会。


02

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低碳出行,无疑已经成为最热门投资主题。就中国市场而言,近几年与减碳相关的风险投资大多集中在低碳出行领域。同时,随着监管政策推动以及消费者低碳出行意识提升,在交通升级领域依旧存在很大增长空间。


我们预计,到2030年绿色交通将带来2.3万亿~2.7万亿美元投资机会,包括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下一代电池技术等均是极具潜力的投资方向。


电动汽车有潜力成为绿色交通领域最大赛道之一。首先,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增长。我们预计到2025年,纯电动车在轻型车销售中的渗透率将提升至全球销售总和的14%~16%;而在货车销售中的渗透率预计将提升至30%~55%。其次,就成本而言,目前电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总持有成本与内燃机车辆相当,且随着电池成本进一步下降电动乘用车总持有成本还将持续降低,这些都有望进一步提升电动车销售规模。


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相关配套产业也迎来高速增长,尤其是充电基础设施和下一代电池技术研发制造等,都带来了颇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在“碳中和”目标下陆续出台的监管政策,有力推动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例如今年1月,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可以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而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市场的大幅增长,也吸引了各类投资者纷纷入场。例如,国内某头部互联网金融集团向充电桩运营初创公司投资数千万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而电池制造作为电动汽车核心环节,其发展趋势也颇受各方资本关注。例如,国内某锂电公司在成立次年就拿到了天使轮投资。该公司成立10年以来,持续投入锂电池相关研发,虽然当时尚未有具体产品上市,但仍获得多家上下游龙头企业青睐。公司于2022年成功登陆纽约交易所,市值逾数十亿美元。


赛道深挖——充电基础设施



我们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达7000万辆,其中70%销量集中在中国。同时,国内对充电设施的需求和制造技术也在同步提升。自2006年深圳开始建设国内第一批电动汽车充电桩起,多年来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主要由国家电网承担,一直未向社会资本敞开。其后,随着国家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大量民间资本开始涌入。2020年,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预示着各地方政府将在政策措施上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许多公司已经开始布局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并重点聚焦充电设备生产、支持技术开发和设施运营三大方向(见图2)。例如,国内某充电桩初创公司于2021年获得多家头部投资公司B轮融资,投后估值155亿。该初创公司通过整合全国中小充电桩运营群体,为其提供统一支付、交易管理、运营维护、增值服务等互联网平台服务,如今已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全国排名前列的充电桩运营商。


万亿美元机会:可持续投资的六大潜力赛道


然而,充电行业仍然面临多重挑战,特别是在电网容量和平台之间缺乏互操作性方面,相关企业也在努力解决这些困难。2022年初,某国内备受关注的能源物联网公司获得头部投资公司青睐,再加上此前获得的机构投资,该公司已累计完成数亿美元E轮融资。该能源物联网公司通过算法和集中供给,提升充电桩运营效率和能源补给效率,并通过数字化实现互联互通,打破了不同品牌与平台充电设备间的隔阂,令新能源使用变得更为便利。例如在上海,该公司通过密集布局合作充电桩,使新能源车主只需一键扫码,即可在所有合作充电桩享受到充电服务。


03

循环产品包装


循环产品及包装涵盖产品设计、生产、再利用、回收以及升级改造,目的是维持产品价值,减少浪费。全球每年会产生几亿吨塑料垃圾,其中大约60%最终堆积于垃圾填埋场或流入自然环境中。由于塑料自身降解能力低,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污染。近年来,随着政策推动以及消费者对减少包装垃圾的意识日渐提升,对循环产品和包装的需求以及相关创新也不断涌现。


国内对循环经济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例如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更加完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我们预计到2030年,循环经济领域将有0.85万亿~1.2万亿美元投资机会,分布于垃圾分类与处理、可持续包装、循环产品与旧物升级改造设计、逆向物流与供应链服务等多个赛道。


垃圾分类及处理是指将垃圾分类存储、投放或搬运,从而变废为宝,把垃圾变成有价值的产品。随着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产业迎来巨大发展机会,尤其是在智能垃圾分类领域,前沿科技(例如AI、物联网、机器视觉等)赋能的垃圾分类解决方案已经成为风口,受到各方资本青睐。例如,2019年美国某创业公司完成由头部风投公司领投的1600万美元A轮融资,该公司的AI垃圾回收分拣系统是人工分拣速度的两倍,可以不间断工作,并大大提高了分拣准确度。2020年,中国某垃圾回收物联网方案提供商则获得机构投资者近5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


可持续包装旨在减少包装产生的垃圾,通过创新型包装,实现包装完全用于堆肥(例如生物塑料、纸质包装),从而降低产品包装对环境的影响。近年来,这一领域涌现出许多初创企业,致力于研发生物塑料、纤维或淀粉基包装产品,获得投资者关注。同时,大型快消品企业也在大力投资可持续包装,并将其视为潜在差异化竞争力之一。


循环产品与旧物升级改造设计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将可重复利用性和可循环性纳入产品设计及生产之中,降低产品生命周期内的资源密度与碳足迹。目前,一些化工科技公司已经开始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并与一些全球领先消费品公司合作,使用可再生材料生产服装和消费品。例如,日本某化工科技集团2022年初宣布开发出一种100%植物基尼龙纤维,可以用于运动服和户外面料生产;另外一家纯素皮革公司则获1.25亿美元C轮融资,此前该公司所生产的、基于真菌的服装面料已被知名品牌采用。


逆向物流及供应链是指通过使用高效回收报废产品并进行再分配的服务与技术解决方案,提升垃圾回收、再利用或是升级改造效率。欧美和日本等国在这一领域发展较早,大部分头部生产型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回收体系。同时,也有很多科技初创公司参与到市场中,例如北美一家逆向物流技术公司与众多生产商和零售商合作,目前已经累计获得数亿美元投资。中国在逆向物流领域尚处于发展初期,但随着国内政策对循环经济的重视,未来将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


赛道深挖——可持续包装



可持续包装发展主要由两股力量推动,首先是来自监管压力。例如,2019年5月欧盟颁布《一次性塑料新指令》,旨在减少10种一次性塑料产品生产与使用,中国也已经立法严格限制一次性塑料产品使用。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可持续包装的需求也日渐增长。麦肯锡调研发现,超过80%中国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包装付出溢价。而资本市场对塑料包装也愈加排斥,金融数据科技公司路孚特(Refinitiv)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塑料包装行业私募投资明显放缓,2016-2020年总交易规模为13亿美元,比前5年下降1/3。


具体到如何提升包装的可持续性,很多企业已经着手开发解决方案。一种常见方式是开发生物可降解材料,例如生物塑料、纤维或淀粉基、微生物发酵材料等。2020年,新加坡某生物技术初创公司获世界知名风投和私募基金1.33亿美元B轮融资,该公司开发的低成本生物聚合物材料——聚羟基链烷酸酯(PHA),是通过植物油或糖的微生物自然发酵产生,具有商业可行性,可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塑料替代品,例如生产环保吸管、咖啡杯、快餐容器和涂层纸。2021年,英国某企业获得某领先集团旗下的私募基金投资,该公司生产的可生物降解、无毒和水溶性生物塑料主要基于聚乙烯醇(PVOH),其强度高、应用范围广,目前用于生产洗碗机片剂、可吞服药丸外壳和可溶性缝线。


近年来,基于海藻的包装材料受到投资者青睐,因为海藻不但生物可降解,而且储量丰富、生长极快,是经济实惠且低碳的材料。2021年,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三家海藻包装公司宣布获得共计千万美元融资,其中一家英国公司获得投资机构的1330万美元A轮投资。该公司的旗舰产品是基于藻类原料制造的可食用、可降解包装,目前已获得英国数百家餐厅试用和推广,而诸如海藻薄膜、涂层、小袋、移液管和纸制品等环保材料也将投放市场。


04

农业改良


随着农业提产和降本压力不断增加、农场整合程度提高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农业改良市场预计将进一步成长。人们可以利用精密技术、数字化分析以及生物科学优化农场工作流程,进而提升“从粮食生产到转为能量”的转化率,减少浪费与碳排放。此外,消费者不断提出可持续发展诉求,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


我们预计到2030年,农业改良领域将带来0.5万亿~1.2万亿美元投资机会,包括农业创新和提产、替代蛋白、粮食和作物保存技术、牛甲烷抑制剂等投资领域。


农业创新和提产将成为规模较大的投资机会。人口不断增长带来了高产量需求,但土地资源有限,加之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和病虫害,使得提高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刻不容缓。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各国政府和企业达成共识,承诺全球每年将投入150亿美元用于发展农业科技,以应对气候危机和粮食安全问题。


万亿美元机会:可持续投资的六大潜力赛道


农业创新和产量提升的核心,包括农作物与牲畜的韧性和产量两个方面。随着消费者、监管机构对可持续发展的持续关注,环境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韧性所产生的影响变大,以及牲畜喂养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农业分析、细胞农业、精细农业、生物化肥和农药、智能灌溉等投资机会(见图3)。


替代蛋白正在成为可持续食品的主流选择。年轻一代对健康食物、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催生出替代蛋白的巨大市场。畜牧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而替代蛋白不仅能減少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还节省了传统畜牧养殖所需消耗的大量土地、粮食和水资源。投资者正在加紧布局这一赛道,例如某全球头部投资公司去年注资逾3000万美元,成立亚洲可持续食品平台,以推动替代蛋白和可持续食品的商业化。此前,该公司在该领域已累计投资逾80亿美元。


粮食和作物保存技术旨在延长食物的保质期,最大程度地减少食品供应链上的浪费和损失。例如,某美国保鲜技术公司通过研发相关技术获得2.5亿美元投资,其生产的果蔬表面植物层,在保持水分的同时可让氧气排出,使蔬果保鲜时间延长1倍以上。而加拿大某水果包装技术企业则专注研发如何通过包装释放蒸汽,使水果在运输和仓储条件下更长久地保鲜。与之相类似,许多国外企业致力于提升食品供应链的效率与技术,吸引了许多私募与风险投资人关注。


牛甲烷抑制剂是减少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重要举措。二氧化碳和甲烷是造成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温室气体,研究表明,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其中,牛的甲烷排放量在所有家畜中占比最高,因此抑制牛的甲烷排放变得至关重要。2021年,一家位于夏威夷的海藻生产商宣布完成5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推动一种以海藻为基础的牛饲料补充剂的商业化。研究发现,这种海藻提取物可以将牛的甲烷排放量减少80%以上。另一家来自瑞士的天然饲料补充剂初创企业则于2021年完成种子轮融资,其研发的饲料补充剂主要基于大蒜和柑橘提取物,与普通牛饲料混合后,可使每头牛每年减少约一吨的甲烷排放量。


赛道深挖——替代蛋白质



替代蛋白质是可持续饮食的关键产品之一。目前,替代蛋白质(如植物肉)逐渐成为中产阶级的消费热点,已经从西方市场扩展到亚洲等地区。替代蛋白质的生产过程避免了牲畜养殖环节,可以大大减少甲烷的释放。这一领域的技术开发集中在农业投入材料、B2B产品、B2C产品,以及加工食品量产环节(见图4)。


万亿美元机会:可持续投资的六大潜力赛道


从全球范围来看,替代蛋白质公司在近几年也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之一。2020年,投向全球替代蛋白质公司的私募和风险投资成倍增加,达到数十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上,该领域两家领军企业的产品已经出现在北美和欧洲深受欢迎的快餐店菜单上。同时,通过与多家餐厅合作,这些企业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扩张,并从餐厅走向了超市。


替代蛋白产业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更为惊人,2019-2020年间该领域的投资资本增长了4倍,其中2020年投资额总计1.62亿美元。例如,中国香港一家替代蛋白质公司在一轮由几家领先投资公司牵头的融资中就筹集了7000万美元。相对于国际品牌,该公司更熟悉当地口味,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其生产的植物性猪肉和小龙虾,就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


05

绿色建筑


从全球范围来看,建筑行业向低碳节能转型是大势所趋。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旧建筑物的翻新改造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以欧洲为例,欧盟在2020年公布了旨在提高存量建筑能源效率的建筑翻新计划。根据该计划,欧盟在未来10年将资助3500万栋建筑的节能改造,并有望创造16万个绿色建筑岗位。


绿色建筑也是我国达成“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作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同时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以及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等。


我们预计到2030年,建筑生态在实施减排过程中可产生约1.3万亿~1.8万亿美元的投资机会,核心投资机会包含绿色建材、能源效率提升、建筑电气化、现场清洁能源等。


建筑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楼宇或配套设施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排放,大约占总排放量的30%,另一部分则来自于运营养护过程中所产生的排放,占总量的70%。


从楼宇建设方面来看,传统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混泥土、钢筋等,在生产和建设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随着政策对楼宇环保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型环保绿色建筑材料相关企业也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在国内,许多建筑材料龙头企业已经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将发展着力点向新型材料倾斜,同时部分民营企业也开始关注绿色建材领域,并通过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实现快速发展。


从运营养护减排方面来看,一方面可通过能源效率管控提升实现减排。例如,通过高效照明、暖通空调和隔热技术等技术,提升建筑能源使用效率,以及通过能源监测、分析以及自动化调节等技术,强化能效管理。例如,欧洲某绿色科技公司通过研发先进技术,实时监测和分析客户用电情况,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实现减排,即通过建筑电气化,以用电设备替代建筑物中的天然气设备(如用于空间供暖及水加热的热泵)。同时,使用清洁能源现场发电,即通过太阳能光伏(可置于屋顶、停车场或利用建筑一体化)现场生产清洁能源,也是减少化石能源使用的一个强力抓手。


赛道深挖——绿色建筑材料



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新型环保绿色建筑材料主要有三方面优势,包括低能耗、无污染和多功能。从低能耗角度来看,绿色建筑材料主要利用废渣和垃圾等废弃物,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在无污染方面,新型材料采用清洁工艺进行加工和生产,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而在多功能上,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不但能够节能环保,还安全耐用,有效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


目前,在绿色建筑领域广泛使用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绿色混凝土、保温隔热材料、防水材料等。以绿色混凝土为例,目前有很多建筑企业或初创公司都在研发和推广新型绿色混凝土材料。例如,北美一家绿色建筑科技公司研发出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并采用该材料建设墙体、地板等房屋组件,再到现场进行组装,完成整体建设。该公司通过采用该新型材料,实现了远程生产组件、现场安装建设的模式,所建设的房屋不仅低碳耐用,而且整体建设时间比传统建造方式更短,在施工现场几乎不产生任何建筑废料。目前,该公司已经着手帮助一些头部餐饮企业建设独立店铺。截至2021年9月,该公司共完成了6轮融资,在完成最新一轮数千万美元融资后,该公司以12.3亿美元估值跻身“独角兽”行列。


06

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即通过研发和运用前沿工艺技术,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绿色技术所包含的范围较广,本文重点关注工业流程脱碳和CCUS这两大热点主题。我们预计到2030年,这两大领域将带来2,800亿~4,000亿美元的投资机会。


工业流程脱碳主要是针对水泥、钢铁、平板玻璃等高能耗行业,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以达到减少排放的效果。例如,在钢铁、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伴生了大量余热资源,未来工业领域的余热回收效能每提高1%,就可以节约600万吨标准煤。因此,与工业余热利用技术相关的投资将是关键主题。此外,由于钢铁生产中的碳排主要出现在通过高炉或电弧炉还原铁矿石的过程中,因此通过DRI(直接还原铁)技术,可以实现电弧炉直接还原铁,进而回收利用废钢,并大幅提升精炼钢的生产效率。


CCUS——即碳的捕捉、利用与封存,是实现脱碳目标所必需的“最后一招”,也是有待大力推广的脱碳基础设施。近年来,环保界对CCUS的关注程度有增无减。就排放源的改造而言,比起改用低碳的能源选项,捕捉排放物的成本更低廉,实现起来也更容易。同时,对减排难度大的行业(如工业、农业)来说,其往往难以实现充分减排,只能通过CCUS技术解决。从技术层面来看,CCUS技术已经获得充分验证,行业发展势头也在看涨。另外,由于提高石油采收率(EOR)的相关技术成本已经下降,过去10年间全球应用EOR技术的油井数量翻了一番,行业对CCUS技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赛道深挖——CCUS



CCUS包括碳的捕捉、利用与封存。其中,碳捕捉在CCUS中处在枢纽位置,可投资领域包括用于碳捕捉的吸附剂、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烃类燃料、直接空气碳捕集等。碳利用即将捕获的二氧化碳以各种方式“回收”,用于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具有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并创造有价值产品的双重优势。碳利用主要有4个方向,包括藻类吸收转化、转化为有机燃料和原料、矿化成为无机物,或者用作EOR等工业过程中的工业流体(见图5)。我们观察到,2010年至2019年间,二氧化碳利用领域累计吸引16.32亿美元投资,资金投向100余家公司。碳封存也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包括植树造林、海洋酸化、湿地修复等机会,但这一领域面临着人口增长对自然资产造成挤压的风险。


万亿美元机会:可持续投资的六大潜力赛道


整体而言,碳技术主题投资将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限制第一,各赛道的利润空间受碳价格的影响很大,且由于不同地区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不同,碳价格会有差异,进而带来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第二,行业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仍需要大量投入,碳捕捉的关键技术(即直接空气捕捉)仍不成熟,二氧化碳的运输、储存和使用也缺少相应的管道网络。


在中国,除了一些石油化工企业的研究所在研发CCUS技术外,一些初创企业也积极投入该领域,并受到资本市场的密切关注。例如,国内某初创公司在2021年底完成了数千万元A轮融资,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普通金属材料制成的催化剂以及膜电极和反应器,利用二氧化碳电化学转化技术,在催化剂的帮助下,通过导入绿色电力打开二氧化碳化学键,然后合成生产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化工业中间产品,例如合成燃气、合成油、可降解塑料等零碳燃料、绿色化学品。目前,该公司已经与现代煤化工、石油化工、水泥、火力发电等行业的大型企业展开了合作。



可持续投资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投资者需要洞察快速发展的市场格局、把握时机。持续关注并研究这六大投资主题,将帮助投资者抓住未来的风口,驶入可持续投资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推荐阅读

传统企业如何制定数字化战略?五条规则值得慎思!

中国企业如何制定碳中和战略路线图?

“货”力全开:中国食杂业市场的五大趋势

报告 | 2021年数字化汽车报告:洞察全球移动出行市场

上海抗疫对企业转型管理的启示

智慧出行领域商业模式大分析与未来大展望

高不确定性下,解决问题的六种思维方式

万亿美元机会:可持续投资的六大潜力赛道

上一篇新闻

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危机下的保卫战

下一篇新闻

新华财经|3月新加坡制造业产出同比增幅降至3.4%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