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长者饭堂:真的能解决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吗?

人到七十古来「稀」,子孙满堂见不易。

在中国,很多人的晚年生活标志,已不再是「儿孙满堂」,而是独守空房。2015年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2人、3人家庭已成为家庭类型主体,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空巢,其实离每一个人都很近。

除去因为各种意外失去独子或者独女的孤寡老人外,在如此庞大的空巢老人群体中,很多都是因为种种原因和子女分开独立生活的。

他们,虽然子孙满堂,但除了节假日和因急病或事物需要子女帮忙处理之外,更多的时候都是处于生活自理的状态,虽然,已经渐渐力不从心……

路上孤独的老人。|摄影:林晓彦

「其实我现在挺好的,就不要麻烦他们(子女)了。」

讲述人:陈伯,74岁,独居。

3年前老伴去世后,家住广州市芳村区花地湾涌安街的陈伯,就开始了一个人独居的生活。

陈伯是一名下岗职工,每个月退休金不多。每一天,陈伯会花上10分钟的时间搭乘免费公交,到芳村花地湾的「长者饭堂」领取午餐和晚餐。「长者饭堂」里的饭菜价格比外面的市场价格要低,还能享受市补贴3元,在这里就餐可以让他每个月省下1000多块的伙食费。

「他们要上学又要上班,很忙的,其实我现在挺好的,就不要去麻烦他们了。」陈伯的女儿嫁到了福建,只在每年过年时才会回来广州,儿子孙女一家住在佛山,平常也不能每个周末过来看他。说起孙女一家人时,陈伯的嘴角忍不住浮现笑意,那笑意中是一位老人对亲人的宽容。

「上个月刮风下雨,我的膝盖痛得几乎走不了,所以准备去医院拍个片,又要花钱了。」问起陈伯近期的打算,他计划去医院做一次身体检查,用的是在「长者饭堂」搭伙后省下来的钱,而这些钱,他本来是打算存起来给孙女买儿童手表的。

在广州,像陈伯这样,没有和子女同住,却可以靠社区的「长者饭堂」解决吃饭问题的老人并不在少数,随着广州推进城市居家养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用全新的方式度过晚年。

什么是「长者饭堂」?

「养老」一直是热门的民生话题,养老问题千头万绪,包括衣、食、住、行、医等各方面,其中吃饭问题当属首位。往年的两会上,各界代表和委员都积极为养老支招,而在今年的两会上,「长者饭堂」成了高频率出现词语。

所谓「长者饭堂」,就是为了城市保障纯老、独居、孤寡等特殊老年人的助餐需求,按照「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餐费负担办法,为居家老人持续提供规范、健康、营养、方便、快捷的午饭「大配餐」,是城市居家养老的一个补充配套服务项目。

老人们在广州六榕街「长者饭堂」就餐。|摄影:林晓彦

39深呼吸(ID:shenhuxi39)在走访广州各个社区的「长者饭堂」时了解到,前来就餐的长者年龄从60岁到90多岁,有的是独居老人,也有不乏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在饭堂里的志愿者以及工作人员,还会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碎餐、挑鱼骨的服务。对于低保、低收入、孤寡困难老人,通过审核后,还可以享受更高的餐费优惠。老人们都对「长者饭堂」赞不绝口,并总结出了饭堂的几个优点:便宜、方便和健康。

明亮宽敞的大厅里,排列着十来张大圆桌,每张桌子都配有7-8张凳子,地面干干净净,屋梁上挂着稍稍有点落伍的装饰,四处的墙壁上是各种活动剪报和饮食提醒——这里就是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的「长者饭堂」。

每天中午11点30分,六榕街「长者饭堂」就开始热闹起来,来自附近街道的老人们陆续来到这里吃饭。饭菜可以打包,也可以堂食,不少公公婆婆都喜欢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享用午餐。

「自从在这里吃饭,我们的血压都更稳了。」

67岁的李叔夫妇都有心脑血管疾病,是越秀区司马街的居民,没跟儿女同住。他们认为,选择到「长者饭堂」,是因为这里的饭菜比外面的快餐要营养健康,而且还更卫生。「长者饭堂」会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特点调配菜式,有特殊的高血压配餐或糖尿病配餐可供选择。李叔夫妇表示:「这里煮的比我自己下厨还健康,我们肯定喜欢来这边吃。」

其中一家「长者饭堂」的特殊配餐菜式。|摄影:林晓彦

「每天来吃饭,最开心的是可以和其他街坊聊聊天。」

80岁的王婆婆独自居住在荔湾路金花街道,对她来说,「长者饭堂」大餐桌上的温馨味道,才是最让她向往的。每天到饭堂就餐,可以让她和街坊一起吃饭聊天,甚至还交到了同龄的朋友,王婆婆开心地表示:「比自己一个人闷在家里吃开心多了!」

志愿者协助老人在「长者饭堂」打饭。|摄影:林晓彦

常言道,「一碗汤的距离」是子女与父母的最优距离。虽然长者饭堂解决的是「老年人吃饭」的问题,但这背后更大的问题或许是「老年人寂寞」的事情。

对于居住在老城区的老人们来说,「长者饭堂」不仅仅是一家公益饭堂的名字,更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长者饭堂」不但可以解决老人吃饭的问题,还能让老人与同龄人增进交流。换句话说,「长者饭堂」是老年人的活动中心,更是老年人排解寂寞孤独的去处。

一口热饭背后,意义不止于一日三餐

在2011年1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这一行业指导性文件中,对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有如下表述: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

据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州市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即广州有90%的老人实行居家养老,6%的老人在社区养老,另外4%的老人在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占了总养老人数比例的96%,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中之重。

为解决老人吃饭难题,广州通过推行「长者饭堂」来推进城市居家养老。「长者饭堂」是广州是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而作为这种新养老模式中的一环,「长者饭堂」正成功地用「解决一口热饭」的优势来引导着长者及家属们更切身地感受到社区养老新模式的好处。

「长者饭堂」配餐服务申请方法。|图:广州市居家养老网上服务大厅

从2012年开始广州便已有「长者饭堂」,到了2016年「长者饭堂」全面开花,2017年更是「长者饭堂」高歌猛进的一年,截止至2017年12月22日,全市已开设有「长者饭堂」705个,其中有521个是在2017年新开的。「长者饭堂」覆盖全市170个街(镇)、2327个社区(村)的135.4万老年人,街道(镇)盖率达到100%。

社区「长者饭堂」选址临近老年人集中居住或活动的区域,位于步行便达、给排水等市政条件好、远离噪音等污染、便于寻找的显著位置,尽可能设置在首层,在全市形成步行「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的服务网络,为老年人就餐和助餐提供场地,并对无人照料、行动不便的失能、重病卧床等老年人送餐上门,使老年人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集中就餐、就近就餐、送餐上门等服务。

在广州荔湾区金花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里不仅有「长者饭堂」,还有老人日托中心、社区老人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设施。其中,老人日托中心是由金花街街道主办的新型托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日间托老照顾,包含健康照顾、康复训练、康乐活动、膳食服务和个人照顾计划等服务。收费标准也十分低廉,日托费用仅14元/天。

荔湾区金花街长者日托中心。|摄影:林晓彦

81岁的林婆婆住在光复北路的桃源社区,6年前儿子在别的区买房搬走了,她身体健康生活可自理,就没有搬过去,自己单独在老屋居住。两年前,她参加金花街的「长者饭堂」,一年前还参加了金花街的老人日托中心。

「我们自己家有米有退休金,为什么要去外面『蹭饭』?又不是吃不起饭!」。最初,林婆婆对「饭堂就餐」这个行为很抗拒,对「长者饭堂」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对于林婆婆来说,在社区那里吃饭是「蹭饭」、「不光彩」的事,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

「我当初会尝试一下,也是因为社区居委的人给我介绍了很多次。」两年前,因为孙子准备高考,林婆婆的儿子和媳妇实在忙不过来,没办法和平常那样定期过来看望,林婆婆才想起了社区里的「长者饭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去了社区中心咨询,而中心里热情的员工,还有其他老人边吃饭边开心聊天看电视的样子,让林婆婆心动了。

「这里白天也有人陪着我,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闷着也不开心。她们(志愿者)会帮我,还说要教我用手机给孙子发微信。」在参加「长者饭堂」配餐的过程中,林婆婆还开始对社区的老人日托服务有了兴趣。虽然在一年前,孙子已经高考完,儿子媳妇时间又充裕了,但是林婆婆还是选择参与社区的老人日托服务。

「她们说这里就是老人的托儿所,我以前带孙子上托儿所,他可高兴了。」现在,说起日托中心,林婆婆比社区服务中心的员工还积极。现在每天早上林婆婆的儿子或儿媳会过来送她到日托中心,上午在社工带领下做操,中午在「长者饭堂」吃饭,饭后还可以在中心的按摩椅上午睡,下午和其他日托老人一起看看电视读读报,儿子晚上下班就到日托中心接林婆婆回老屋。

「儿子以前就让我搬去一起住,但我在这里住了50多年了,这里一砖一瓦我都熟悉了,我不舍得离开这里。」对于有否考虑搬去和儿子同住,林婆婆摇摇头笑着坦然回答,对于这个问题,她早已想通了。

像林婆婆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身体尚可,也不想离开熟悉的社区和人际圈,对于这些生活能够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社区居家养老能让老人实现「养老不离家」,又能为忙于工作的子女解除后顾之忧。

据了解,广州市区各级政府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按照4.5床/千人的标准在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人活动站点等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配餐、文体康乐、康复保健、心理慰藉、信息支援、紧急援助等养老服务。

老人日托中心的日常活动表。|摄影:林晓彦

社区居家养老除了进一步创新「吃」的模式,还在住、行、医、娱等各方面突破提升。未来,通过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搭建邻里交流、志愿服务、互联网共享等多种平台。

● 什么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各类社区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社会化服务。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哪些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基本服务包括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医疗保健、日间托管、临时托养、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临终关怀、平安通等服务项目。支持服务机构根据老年人服务需求拓展科技助老、金融助老等服务项目。

● 哪些人可以申请政府资助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具有本市户籍且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符合规定情形之一的服务对象可申请政府服务资助。

被重新定义的晚年养老生活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中国古代曾将50岁作为划分老人的界限,但到了现代,50岁才只是中年,而曾被古人视为「古来稀」的70岁老人,在现代比比皆是,即便是耄耋之年(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也还不算罕见。

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让更多的中国老人可以活得更长寿。伴随长寿而来的,不仅是更多的时间,还有养老的问题。每个人都会老去,养老的那些事儿,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60岁及以上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统计。|网络图片

仅仅在过去的20世纪一百年内,人类的预期寿命增加了近30岁。协和医学博士常青在《如何老去》一书中就提出,在医学进步、科学发展到可以让人们越活越长的时代,老年,这个身体、精力、人际可能全面衰退的人生后半段也需要被重新定义。

《如何老去》,常青 著。|网络图片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

据统计,到2016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已突破2.3亿大关,到2020年将达到2.48亿,老龄人口比例已经超过老龄化标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超2亿的国家,已进入老龄社会。

中国老年人口占比变化。|网络图片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已无法避免,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快速增多,独居、孤寡的「空巢老人」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显示,城镇老人的空巢情况更多,「巢更空」。

数据显示,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上升到45.6%。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到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老人总数的九成。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家里只剩下两个老人或者一个老人的中老年人们。

国内公众舆论中关于中国式养老的争论从未停止。随着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逐渐瓦解,现代家庭不再像过去那样因为住房或经济原因,必须一大个家族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许多子女婚后拥有自己的住房,更乐于与老人分开居住。另外,大批农民工离乡,也是「空巢老人」数量上涨的原因之一。

在这些空巢老人中,有的是自愿选择与子女分居,有的则是被迫独居,无论是哪一种空巢老人,他们在心理和身体方面,都面临一定的难题。

在街道花园里休息的老人们。|摄影:林晓彦

「长者饭堂」的火爆,背后所反映的是空巢老人巨大的社会需求问题。处于孤独状况的老人容易产生出许多问题,如果身边没有人可以商量事情,即使身体出现问题也不会受到重视。为了解决这一情况,还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一方面,老人需要调整自身的心态。中国老人在心态上要学会不那么依赖子女,脱离儿女的晚年生活,还有很多的选择,走出「空巢」,到社区与更多的同龄人交流,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可以让精神和心态都更健康。让老人或者即将老去的人学会自处,学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寄托在他人或者周边亲友的身上。

另一方面,代代相传的尊老爱家传统,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进行观念革新的同时,继续弘扬。子女成家立业后,需要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确实无法再像传统道德要求那般去孝顺老人,但这并不能成为忽视父母的借口。回家看看父母,陪父母聊聊天、做做饭就能让父母得到不小的满足。甚至平日的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也会成为老人心灵的慰藉。

另外,我们的社会也要对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持,特别是社区街道、乡镇街道、村委会等。建议充分发挥文化广场、敬老院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让老人的生活不再空虚。社会公益爱心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学校等也可以联合起来,把日常的公益活动或文艺表演与空巢独居老人群体相结合,一举两得。

「走出家门」的老人们在社区公共广场上交流、活动。|摄影:林晓彦

我们应该如何老去?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由于传统孝道观念逐渐淡化、人口流动加剧等因素,传统的「养儿防老」正在逐步走向解体,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正在打破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中国老人的晚年养老生活,正被时代重新定义。

企图继续依赖传统养老模式来解决养老问题,显然已很不切实际。养老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中国老人的养老问题不能只依靠子女和家庭,应逐渐转向社会抚养,即由家庭责任主体过渡到国家或社会责任主体。这一过程,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养老不仅仅是老人的问题,也需要作为子女儿孙、作为未来老人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