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成都:公园城市的国际视野

每经记者:谢陶 每经编辑:杨欢

图片来源:摄影师 袁天麒

中国成都,因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创新的发展理念、独有的城市机遇,不断引发世界级共鸣与关注。

从美国《国家地理》、日本NHK,到英国Monocle杂志等,上百家国际媒体将镜头对准成都,试图探寻这座公园城市背后,那不舍昼夜的人间烟火、那生生不息的创新动力以及那激荡而来的转型浪潮。

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建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赋予这座城市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的时代使命。

4月26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在奋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成都明确提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再次站上了历史潮头,加快探索新时代超大特大城市发展的未来之路。在全球闻名的城市专家彼得•克罗索看来,“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过程中拥有卓越的国际视野。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令其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

雪山之下的“生态高地”

在成都有这样一群特别的雪山摄影爱好者,他们会在数不清的晨曦和日暮,扛着镜头,越过山丘,爬上高楼,寻找隐秘的点位,当远处的雪山显露真容时,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座城市与雪山同框的瞬间。

他们还自发地组织起了“在成都遥望雪山群”的爱好者团体,一起观赏雪山,讨论雪山,科普雪山。“最近几年,我在成都拍到的雪山次数越来越多,这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密不可分,”摄影师嘉楠欣喜地表示。

去年,成都共收获299个空气质量优良天,达到近10年来最好水平。“遥望雪山”的天数也连续两年达到70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正成为一张日益亮眼的城市名片。

图片来源:成都发布 王勤 摄

从华西雨屏、大雪塘、到“蜀山之后”幺妹峰、再到“蜀山之王”贡嘎雪山……西部的群山,总会在某一个清晨或日暮,如一幅“巨幕”般展现在这座拥有两千万人口的城市面前。在《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看来,“这样的城市与这样的雪山,相互映衬,释放着城市文明与壮阔自然相生相伴的灵气。”

身居闹市,遥望雪山,其庄严浩渺,其人间烟火,在全球大城市中都是极为罕见的。而这座城市对于雪山的热爱,自然如同本能,自发如同生活,引起了全球自然爱好者的强烈共鸣。正如以色列驻成都前任总领事潘立文所言,“雪山环绕的自然环境,充满活力的烟火人间,正是这座城市对我最初的吸引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份独特的自然禀赋之外,成都始终聚焦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打造“生态高地”,构建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在“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布局中,《总体方案》特别指出:守护动物栖息家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中小型栖息地和生物迁徙廊道系统。这在国际国内的城市规划中,都是非常宝贵的探索。

正如世界知名生态景观专家詹姆斯·希契莫夫(James Hitchmough)所说,“我们今天所讲的公园城市应该是一种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多功能的复合景观体系,而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植绿。”

一组数据得以窥见成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益探索——截至4月,成都市已记录野生鸟类种数增加至530种,在全国有鸟类调查数据发布的大型城市中名列前茅。

一个场景足以说明成都如何迈向“生态高地”——从青龙湖湿地到锦城湖绿道,金鸻、䴙䴘、红嘴蓝鹊等鸟类频频出现。市民在绿道游玩结束归家时,还能体会到“飞鸟相与还”的田园乐趣。甚至一不小心,就会和花脸鸭这样的世界濒危鸟类来一场“偶遇”。

这与世界知名“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理念不谋而合。“公园城市除了以人为中心,满足人的需求以外,还应注重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新加坡的城市建设理念一直在不断更新完善,最近5年,我们提出打造‘亲生物的(Biophilic)花园城市’。”新加坡国家园林署署长蔡福祥介绍。

图片来源:成都发布 王勤 摄

如今,成都不仅是两千多万市民的美好居所,更成为众多珍稀动物的生态乐园。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成都全域增绿。截至目前,成都已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327公里,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1414个。

未来,这座城市还将加快建设龙门山、龙泉山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和岷江、沱江城市生态蓝网系统,充分挖掘释放生态价值,令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

充满生机的“活力之城”

高大的法国梧桐静静伫立,充满复古情调的建筑映入眼帘,居民与游客如鱼群般自在穿行,花店、书店、西餐店、咖啡店构造出一个高度开放、流动的空间……

如今,大学路——这条李约瑟、海明威、林语堂曾漫步过的百年老街,就如同“流动的博物馆”般彰显出这座公园城市,新与旧交织,流动与静谧相生的蓬勃活力。

“大学路的改造凸显了文化底蕴,同时又引入了很多时尚的店铺。这里既有老成都的底蕴,也有年轻人喜欢的生活方式。”大学路12号院的居民分享了他的观察。

城市,是一个充满流动性的空间。正是这种“流动性”,赋予城市创新力与生命力,令其成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这正是华西坝大学路能够快速实现有机更新的关键所在。

作为城市最基础的单元和细胞,成都高度重视这种“流动性”,始终将绿色可持续理念植入社区,通过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持续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举措,打造出一个个有机生长、充满活力的公园社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无论是将年轻人从新兴CBD重新吸引回老城区的望平街,还是充满市井生活元素的玉林片区;无论是见证了从破败工业园区走向城市有机更新的东郊记忆,还是植根于本土人文精神和集体记忆,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打开崭新想象维度的西村大院……无一不体现出这座公园城市的精神内核——扎根社区,聚焦人的需求,促进各类要素充分流动。

事实上,衡量一座城市有数不尽的指标,但如何“超越指标”去观察一座城市?

按照Monocle杂志主编安德鲁·塔克的观点:“我们关注成都,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这座城市所体现出的活力。它的‘流动性’至关重要,比如街道是否便于行走,楼宇之间是否有足够的公共空间,社区是否拥有多元丰富的功能与服务。”

公园城市扎根社区,社区是有机更新的,而这种不断地更新和流动,围绕着人的需求。在安德鲁·塔克看来:“形形色色的人都能在成都找到归宿。城市社区能够在24小时内保持活力与不断地更新,实现了工作与玩乐的巧妙平衡。与此同时,居民在社区的发展更新过程中也有着极强的参与感。显然,这座城市的规划者具有长远的眼光,不是局限于一隅,而是充分地激发了社区的活力。”

某种程度上,就公园城市建设而言,成都与巴黎、东京、哥本哈根等城市隔着不同的时空,但它们身上都有一种高度契合的“生机活力”。这样的“生机”很难用数据量化,唯有置身其中,漫步街头巷尾,才能体会到公园城市背后那蓬勃的、涌动的活力。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就像多次蝉联“全球最宜居城市”的哥本哈根,其在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中,同样高度重视“社区精神”,并打造出像是超级线性公园(Superkilen)这样将社区生活、艺术生活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流动性空间。

目前,成都已启动首批未来公园社区建设。以瞪羚谷未来公园社区、天府艺术未来公园社区、北湖未来公园社区等为代表,一个个融合各类生活及消费场景、具有高度流动性与开放性的公园社区,不断涌现。

接下来,成都还将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绿意盎然的“双碳转型”

日前,一场聚焦光伏产业绿色低碳新应用场景的大会在成都拉开帷幕。

通威太阳能、川开电气、硅宝科技等10家光伏领域的“领头羊”齐聚现场,聚焦如何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之下,重构产业链条,深入推进实施“双碳”战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对成都而言,类似这样探索绿色低碳转型的活动,不是一场吸引目光的“演练”,而是一次次脚踏实地,迈向未来的“实践”。绿色转型,成都早已走在路上。

图片来源:高新区资料图

放眼全球,城市仅占陆地面积的2%,却产生75%的碳排放。一场声势浩大的“零碳城市”建设已然展开。在这场席卷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中,成都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统筹推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

近年来,成都积极探索“绿道+”“公园+”模式,开展生态环境导向(EOD)开发模式试点,营造绿色低碳应用场景,打造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10个、生态价值转化场景380个。

以锦城公园为例,根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环境研究所专家刘勤初步估算,每年生态服务价值约为269亿元,“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演替和管理维护周期来看,它还可以产生40年以上的持续性效益”。

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亚太区总监大桥谕看来,“作为一座众所周知的宜居城市,成都对于人与自然的平衡,环境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成熟的做法,全新的公园城市理念将会很好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到2025年,成都将力争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0%以上,城市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

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背景下,成都正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

中欧中心 成都高新区供图

以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为例,2021年,全区聚焦“建圈强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7家,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达到54个;以将绿色发展植入城市肌理的成都高新区为例,围绕“建圈强链”,持续释放城市发展机遇,跨国企业纷至沓来,“独角兽”企业加速成长,近日又成功携手世界顶尖药企阿斯利康在蓉建设中医药创新产业基地……

如今,跟美国旧金山湾区、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样,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多元价值正不断被放大、转化,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与日俱增。

城市的核心始终是“人”。如何满足千万人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如何让在城市生活的人各取所需、公平发展?“城市越大,责任越大”,这些命题将随着人口和经济持续向城市集聚而愈发复杂。随着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入,这座超大城市或许能为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一些有益经验。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