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昨晚的观月狂欢才明白:月还是故乡明!
昨天晚上
2018开年第一场天文大戏
超级月亮+蓝月亮+红月亮组团亮相
你的微信朋友圈是否已经被这些图片所刷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古至今,
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外漂泊的你,看到这轮圆月
最思念的是不是故土?
那在艺术家的画笔下
“月亮”的表现又是如何?
今天一起来欣赏5幅作品
体会不同艺术家心中的“月亮”
赵无极 《有月亮的风景》
赵无极油画作品 有月亮的风景 1950年作
2015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3,744,480RMB
在《有月亮的风景》中,观者可见夜晚降临在辽阔的黄褐土地上。一轮满月在漆黑的天空中乍现,夜已深沉,但地面上的精彩正将展开,针状的松树打开枝干,大口地吸收天地的精华,两只小鹿一前一后地步出林间,在月光下漫步,让人兴起一种,“无论何时何地,莫说青春匆匆,只愿今生与你相伴”的浪漫感怀。
画面上浮现的一个个细小的单一个体,它们并非是作品的主体,而像是宇宙构成的元素,向我们展现艺术家的天人合一,与完全投入于自然的闲适与放松。
艺术家简介:
赵无极,华裔法国画家。生于中国北京。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
在绘画创作上,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现为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获法国骑士勋章。曾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
2013年4月9日,赵无极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2岁。
陈衍宁《月亮门》
陈衍宁作品 《月亮门》 布面 油画
2006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1,650,000RMB
身在异乡功成名就的人对故国的怀念往往会更加的难以割舍,作为画家的陈衍宁也不例外。画他记忆中的人物和事物,表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情结,充满了怀旧的情怀。
其笔下的女子,恬静温婉,蕴含着幽雅、清丽、真纯的东方韵味。人们在他的画作中感受到一种潜在的诗情画意。那藏在气质里、含在品味中、映在意象间的东方神韵,显然来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艺术上的修养。
《月亮门》便是这样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最大的一个特点在其构图的布局上。画面利用最能体现具有中国建筑特点的月亮门的满构图形式和方形画布自身的几何形体,在画面上洞开了一面类似中国团扇画面效果的特殊构图门径,这是陈衍宁匠心独运的地方。
艺术家简介:
陈衍宁,先后任职于海南话剧团,中国广州交易会,广东省文艺办公室和文艺创作室,历任海南话剧团舞台美术设计、1971年起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创作员、1970年至1986年为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委员。
1986年留学美国,1988年毕业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立大学艺术系,留校任教。
1987年和1989年美国韩夫纳画廊曾为他在纽约举办了两次成功的个人画展 。曾多次在国外举办个人画展。
1991年获英国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肖像比赛大奖,此后连续为英国皇室及贵族绘制肖像 。
刘国松 如来•故乡的月亮
刘国松作品《如来•故乡的月亮》纸本 综合材料 1970年
2015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713,000RMB
这幅《如来·故乡的月亮》完成于1970年,明月之下,地平线上大笔触刮抹出几道墨块,纸筋形成的肌理,像似纵横的沟壑,雄浑苍劲。不同媒材的拓印营造自然肌理,回避人工笔迹,有浑然天成之感。在这幅作品中,可看出刘国松对各种自创技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
明确清晰的日月轮廓线与苍茫大气的刘氏山水之间形成强烈张力,这是“太空画”在视觉上的最大特点。在 “太空画”不同面貌的探索中,此画更为独特,画中圆月银亮,这种银色在刘国松的作品中颇为少见,从色彩薄而不透的肌理和扩散式的铺洒痕迹来看,应是受到当时流行的极简艺术(Minimal Art)影响后采用喷枪进行的实验,为作品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银纱。“故乡明月”的意象放到苍茫太空中,无所依托,无所遮蔽,更显出浓浓思乡意。
艺术家简介:
刘国松,祖籍山东青州,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1949年定居台湾,14岁在武昌读初中时开始学画。20岁转习西画。1956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并于同年创立五月画会。1968年成立中国水墨画学会。
从1965年至今,刘国松应世界各地美术馆及博物馆的邀请,已举行个人画展八十余次、参加国际性团体展百余次,并获得多项殊奖。全球收藏其作品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已有50余家。
李圣子 1963年10月15日的月亮
李圣子作品 1963年10月15日的月亮 油彩 画布 1963年作
2014年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443,813RMB
20世纪60年代,李圣子利用作品中对多种韩国传统图桉的运用和重新解读,将自身语汇和意涵完美融合的抽象绘画风格推向极致,大胆尝试更带来杰出的艺术成就。1961年《另一片土地》(Lot 131)和1963年的《1963年10月15日的月亮》(Lot 129)大量充斥着重复笔触构成的点与线。
对李圣子而言,这种对于无数点与线条的反复描绘,事实上正是另一种形式的播种、耕耘。更重要的是,画布上不断重复且时而蹒跚的笔触更传达了李圣子对于她自1951年因离婚而被迫分隔两地之三名爱子的无尽思念。每一道笔触都传达着她将孩子们抚养成人的渴望,也表达着她对于重新履行母亲职责和弥补对孩子们亏欠的热切企望,同时也象征了她对孩子们的心灵寄托,即便是万里之隔。
此系列作品是李圣子对其三位爱子的母性情感之延伸,在每一笔触背后,她作为母亲的渴望与真爱在观者心里引起强烈共鸣。
艺术家简介:
作为韩国现代抽象绘画的开拓者之一,李圣子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在竞争激烈的巴黎抽象派画坛赢得一席之地。此后的60余年,李圣子定居法国,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直至2009年以九十一岁高龄辞世。
她的作品华美精致,可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由具象绘画过渡到抽象绘画的转型时期(1953-1958);《母亲与地球》系列作品(1958-1968);几何抽象绘画和抽象山水绘画(1969-1979);《对极之路》系列作品(1980-1994);和《宇宙》系列作品(1995-2009)。
1953年,李圣子进入巴黎大茅屋艺术学院,跟随亨利‧格茨学习油画。该学院曾诞生多位亚洲抽象绘画大师如赵无极、朱德群。在此期间,李圣子不断吸收学习各种油画技法,同时广泛尝试欧洲多种绘画风格,探索出自己独到的色彩与构图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她便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王昌楷 弯弯的月亮挂周庄
王昌楷作品 弯弯的月亮挂周庄 布面油画
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440,000RMB
王昌楷以风景创作为源泉,用中国本民族的绘画语言与艺术思想,充分吸收中西文化的精华而不失自我。他的油画作品,画面纯美、笔触肯定,内涵丰富、生动自然,色彩清新而富有节奏,显示出极富表现力的造型功底;笔法活泼而富于情感,展现出纯朴画风与热烈超然。
作品流露出“融通中西、静中求变、变中求恒”的油画之风,无论是笔法上运用、形式组合、还是画面的烘托以及整体把握,都显示出他经多年探索、实践属于他自己的油画语言及艺术个性。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心灵的倾吐,情感的流露。
艺术家简介:
王昌楷,1940年出生于河北正定县一个诗书世家,自幼喜爱绘画。1957年考入北京艺术学院,师从于吴冠中先生专习油画,毕业后先后从事美术教育和舞台美术,在长期的美术工作中,不忘初心,追随受教于恩师吴冠中近50年,其作品逐渐形成鲜明的中国风貌,民族意味。
自1989年起,先后在北京、广州、海南、新加坡、日本东京、中国台湾、澳门等参加及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出版个人画集12集,数十幅作品被中外机构和藏家争相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