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20日 星期一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看点 新版课程标准出台后,出现了一些担忧之声:如果公办学校的素养教育做强了,民办国际化学校还有生存空间么?为此,外滩君特邀上海市政协常委、协和教育中心总校长卢慧文梳理、分析这一问题。卢校长抽丝剥茧,认为目前针对民办学校出台的系列政策,核心是规范,而非取缔;另外,国际化学校也不应将素养当做“专利品”,要说因此生存空间受影响,实乃言过其实……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柯察金 编丨May


继“双减”后,今年秋季即将施行的新版课程标准,再次成为坊间学界热议的重要话题之一。


不过,其中有一类看法挺有意思,那就是把新课标的出台与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命运”联系起来,并产生类似“新课标挤压国际化教育”之担忧。


逻辑嘛,不难明白:新版课程标准令人欢欣鼓舞,在很多方面都凸显着素养教育;而反观民办国际化学校,受到的监管与规范愈发严格。


“一起一落”之下,国际化教育的“卖点”何存、前途何在?


为了好好剥开这颗“洋葱”,外滩君拜访了上海市政协常委卢慧文——她既是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又兼任正筹建中的协和双语培明学校校长,躬身“公、民”两办,真正算是把教育当做一项整体事业来关心。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卢慧文校长


听过卢校长的分享后,很多条理一下子变清楚了:所谓的担忧乍一看有逻辑,但实则经不起推敲……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治理民办学校:

规范,而非取缔


对国际化学校有所关注的朋友应该能注意到,近来“民转公”的消息恰如夏日的雨,一阵接一阵。


上海、北京、湖南、江苏、四川、海南等全国多地,陆续出台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控制在5%以内的相关政策。可以说,民办教育正面临空前未有的“大洗牌”,这是其一。


其二是,现有的民办国际化学校在教材与课程方面,也在进一步接受统一规范。


早在2019年12月,《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就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


时间来到现在,据悉已有多所老牌国际化学校在使用国家统一规定教材,同时每周需开辟课时给国家政、史、地课程。有观点认为,这些课程与国际化升学方向关联不大,实属负担。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种种政策之下,国际化教育前景如何?换句话说:国家到底还鼓不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


1.资本化扩张走向终结


对此,卢慧文校长强调:“首先要看你怎么理解‘鼓励’,如果从数量来说,国家肯定是做了限制,这个杠杆是比较硬的,大家看得应该也很清楚。”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全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占比逐年提升。从2005年的4.47%提高到2020年的10.8%,尤其2017至2019年,年增幅超过7%,办学市场可谓一片红海。


然而,民办教育迅猛增长的背后,是颇受争议的资本化运作与扩张。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杨东平教授便曾公开发表意见,认为民办教育“已形成一种规模化的商业模式,特别是通过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结合来实现盈利。”


把教育办成生意,是国家所坚决不能认可和接受的——民促法实施条例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实现对民办教育办学属性的约束与监管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卢慧文表示,如果民办学校的目的仍然是掐尖抢生源、是做多做大,那国家政策的信号可谓非常明显——不鼓励!


“为什么要保留5%的民办学校,这5%的学校在整个教育生态中的使命和定位是什么,很值得探讨。


如果民办学校的目标是着眼于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创新与学生发展创新,那么还是大有可为,我认为政策也是会鼓励的。


2.国标课程不用怕,关键是怎么开


至于国际化学校开辟政史地等国家课程的问题,卢校长也主张大家不要以定势思维看问题。


“可能很多家长,甚至一些老师,都简单地把‘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代入进去了,觉得国家课程是跟国际化学校的特色相悖,但其实并非如此。”


在卢校长看来,政史地所包含的内容,同样有着很深的人文学科积淀,科目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不要怕开这个课程,关键是你怎么开。”——大家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


而任何一所成熟的国际化学校,都完全有这样一种机会:从更正面、更综合、更实践的角度,把这些学科教好。


以协和双语学校为例,“我们有一个叫‘模拟政协、走进人大’的实践性课程,形式跟模拟联合国很相近,孩子们会形成小组,对他们感兴趣的社会话题进行调查,并形成他们的提案,做公众演讲。一些优秀提案,甚至会受邀到区政协常委会上做陈述,并收到有益的反馈。”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卢校长还提醒大家——何况会考是一门“通过型”的考试,国际化学校的孩子根本没有分数的压力,没有说一定要拿满分,反而能够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学习到国标课程中的精髓,“学校也能够用一种孩子们更接受的、更接地气的方式来教学。”


简而言之,民办国际化教育迄今遇到的所谓限制,核心是规范而非取缔。如果一定要说“终结”,那么资本化盲目扩张办学的时代,确实一去不复返了。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评价方式不同,

注定了赛道的不同


不得不说,新课标让人感到气象一新,不少声音认为这是在“试水国际化”。但为了表达得更准确,卢慧文则认为,倒不如说是“面向未来”。


可以发现,新版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综合素养、注重实践等特点非常显著。


“任何国家修订自己的课程标准,都是瞄准未来人才培养。各个国家和国际课程组织,都针对21世纪中期人才所面对的挑战,作出了一定的调整,且大家的共通性非常强。”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不过,既然公办学校离素养教育更近了,那么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卖点”可不就瞬间黯淡了么?


这么想,恐怕是搞错了公、民两办分属不同赛道的真正原因——是素养教育么?还真不是,如卢校长所说,“素养教育原本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更重要的因素,或许还是评价方式、选拔方式的不同


卢校长坦言,教育有两种功能,其一育人,其二选拔。


在育人方面,其实大家现在的理念十分接近,都希望孩子知识与技能并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你去问任何一个家长或校长,得出的结论不会有太大差别。”


但在选拔方式和评价方式上,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区别还是很大的。


对于公办学校而言,绝大部分的孩子最终都要经历两大考,高分录取、低分淘汰。虽然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标所体现的一系列积极信号,但也要意识到,评价方式的改革仍在路上。


卢校长用了一套“长、短板”理论,做了比较生动的说明:


国际化的升学通道,简单说是申请制,“就是说你的长板和亮点要拿出来,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打磨长板;至于短板的部分,只要不成为升学的障碍就好了,并不是每一分必争。”


而中高考的选拔模式,则是盯着孩子的“短板”看。哪一门学科最弱,就拼命把时间花在那上面;而作为结果导向式的选拔,无疑是每一分都很宝贵。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卢校长经常跟家长说:“你别总指望用A打法来获得一个B结果——如果孩子明明是要参加统考,可过程中你又希望他发展得很全面、很愉快,这个逻辑本身就不自洽了;


同样的,如果你的孩子是走申请制,你也别整天盯着他的短板、打击他的自信,没有必要不是么?”


评价方式不一样,也会导致学校投入的资源与教学的方式都大为不同。


以英语学科为例,新课标对于孩子应用能力的要求确实明显提高了(至于课时比重如何变化,暂无定论,最后要看各地实际的实施方案),然而,国际化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仍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倒不是指师资等硬件上的差距,因为不少公办学校在这方面可能实力非常雄厚——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评价方式不同,这决定了国际化学校不是在“教英语”,而是将英语作为一种载体,纳入到孩子整个的学习过程中、用英语来思维。


这个差距,就不是靠中高考路线一周几节的英文课可以追上的了。比如在协和双语学校,英语有三个层次:


  • 其一,作为一个目标语被学习;


  • 其二,作为一个语言载体,被运用在各种课程当中;


  • 其三,英语也是校园文化塑造与多元文化悦纳的一部分。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听了卢校长的分析,外滩君联想起新加坡公、私立教育的情况,倒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与启发:


新加坡的教育在世界范围都比较出名,政府学校同样办得大有可圈可点之处,总体上算是“隔壁班的尖子生”。


公办的政府学校,无论硬件还是软件,下限水平都很高,且尤其注重孩子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素养教育方面走在前头。


不过纵然如此,新加坡的公立教育“挤压”私立了么?并没有,两者间可说是泾渭分明——政府学校虽然办得不错,但在选拔方式上仍是分流和淘汰,“鸡娃”、“影子学校”在新加坡同属司空见惯。


这再次印证了:教育评价方式不同,注定了赛道的不同,所谓“挤压”,言过其实。


在个性化教育,特别是个性化的选择空间方面,民办国际化学校仍具备无可取代的优势。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学校好不好,

跟“阵营”没关系


和卢校长交谈期间,她一直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别给学校贴标签,不能将公办民办简单地对立起来看


公办学校中,也有非常好的学校;民办学校中,也有非常一般的学校。只能说,公办、民办在机制上各有特点。


“拿师资来说,公办相对更稳定,教研体制的支撑更好一点;民办的老师通常更有活力,能够基于学生诉求不断发展自己的新技能……总之,不能说你在哪个‘阵营’里,你就天然地更好。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回过头来看,卢校长一开始听到“公办学校发展素养教育,挤压国际化学校特色”,本身就觉得挺奇怪的——“难道作为国际化学校,是希望公办教育都很弱、都不面向未来,才会有发展空间么?”这样的想法,有点令人哭笑不得。


在卢慧文看来,新课标的出台实则令教育者深受鼓舞:


  • “一方面,新课标与我们长久以来的实践高度吻合,这说明国家对我们的方向是认可的;


  • 另一方面,当国家有这样的意识转变后,整个教研系统会运作起来,我们以后的师训资源会更多,从前是自己苦苦钻研,未来则会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帮助到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在同样的方向中前进,一些优秀的国际化学校,机制更灵活一些,探索的时间更长一些,团队更成熟一些,这些才是它们能够深受家长信赖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所谓的“你也搞素养教育,我的特色就没了”,学校好不好,不是这么分的!


如果是一贯以“噱头”为卖点的民办学校,把“素养教育”错当成专利品,当然会感到紧迫——不过,这样的学校经受检验和淘汰,对整体的教育环境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公办学校也是一样,不是说新课标出台了,马上就“升级”了。


卢校坦言:“我们也期待着有一批公办学校,尤其是在小初年龄段做得更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机会——但要说所有学校一下子教育质量就提高了,还是不现实的。”


她建议家长在择校时,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万事没有绝对的道理。


任何一个革新到来的时候,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拉开差距,各学校之间的区别也会更加明显,“总会有一些学校要先行一步,也会有一些学校,只是停留在理念和口号的层面上。当然,这一点同样不局限于公办民办。”


说到底,每个家庭的接受程度也都不一样,“我觉得也没必要一定分个什么对错,国家层面的倡导具体落实到每个家庭,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会注重过程,有的还是强调结果——但在不同的选择与格局下,最后孩子们也是会拉开一定差距。”


总体而言,卢校长认为新课标的落地,对学校往内涵方向发展是有推动力的,但具体是不是每一所学校都会变好,还很难说。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她提出,就公办学校的发展而言,办学自主性须进一步提升,“要把炮弹送到听得到枪声的前线指挥官手上去”,实现更好的资源投入与更灵活的机制。在这方面,公办学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结语


卢慧文一直觉得,教育应该是一个生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大树、有鲜花、有小草、有石头……


在现行的政策中,民办学校作为5%的“小部队”,一定要明确自己在教育生态中的位置,承担好创新驱动的职责,满足部分家庭的多元化诉求,而不是同公办学校争夺生源、掐尖抢跑。


而一所成熟的学校,也绝不该以“素养教育”这种应有之义作为卖点,得从内涵出发,不断创新、努力发展自身长板。


“我觉得如果把这些理念理顺,公办与民办学校一定能形成和谐共存的生态。好的生态系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携手共进,这是所有的教育者需要达成的的一点共识。”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卢慧文:国际化教育因新课标受挤压?民办学校把素养当成“专利品”就错大了

上一篇新闻

《祖国》海外各地区票房曝光!北美超千万,新加坡表现太亮眼

下一篇新闻

独家对话杨元庆:重估联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