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唤起儿时记忆!这些“小人书”都出自内江这位画家之手——

著名画家张文忠


张文忠,1940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江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内江市政协书画院原副院长,第八届四川省政协委员,内江市有突出贡献科技拔尖人才。

长期从事中国画、连环画创作和舞台设计。中国画入选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中外当代书画艺术家精品展”金奖,中国美协“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优秀奖(最高奖),舞台美术作品获全国舞美设计展览奖。创作出版连环画60余册,代表作品有《西山义旗》《卓玛找雨神》《胭脂》《聂小倩》《小将裴元庆》《红梅花开》等,其中《西山义旗》获首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卓玛找雨神》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二等奖。

作品多次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展出。2003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跨世纪美术家画集——张文忠》;201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张文忠》。



连环画

连环画《西山义旗》封面


连环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在宋代印刷术普及后就已成型。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大众艺术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同时也造就了不少杰出的连环画家。内江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文忠就是这样一位在连环画创作上颇有建树的画家。


连环画《西山义旗》选页


连环画《西山义旗》《卓玛找雨神》选页


1962年秋的一天,时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少言、著名画家牛文从成都来到西南师范学院,将一帧获奖证书送到张文忠的手中。一时间,西南师院轰动了!这个20岁刚出头的学生竟然在全国获了奖。张文忠不相信,老师们也没想到,他的作品《西山义旗》获首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张文忠成为四川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奖的第一人!


连环画 聊斋故事《胭脂》选页


1940年,张文忠出生在成都,受巴蜀文化哺育的他,自幼便爱上了绘画,课余总爱涂涂画画。刘继卣的《大闹天宫》,韩和平、丁斌曾的《铁道游击队》等连环画成了他年少时的“伙伴”。195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师范学院,正规的学习和广泛的涉猎,使他练就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连环画 聊斋故事《聂小倩》选页


出于对连环画的喜爱,他自编脚本创作了连环画《采药女》和《火把节的故事》,并在四川省美展中受到好评。从此,他对连环画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连环画 说唐《小将裴元庆》封面

连环画 说唐《小将裴元庆》选页


由资中籍著名作家林如稷编写脚本的《西山义旗》,描写的是清代末年四川大足人民在余栋臣、张桂山等农民领袖带领下反帝抗清的斗争故事。张文忠回忆说:“对我来说,首次创作这样一部众多人物和故事情节的近代题材,确实有相当的难度。”


连环画《红梅花开》封面


为此,张文忠在深入理解脚本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图书馆收集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并做了大量写生,为准确描绘清朝时期人物、衣饰和环境等寻找到翔实可靠的依据。


连环画《智取铜井镇》封面


连环画《智取铜井镇》选页

创作中,张文忠以娴熟沉稳的白描勾勒人物和衣饰,并在山石、草木间铺之以皴法,表现丰富的层次,从而营造出虚实相间、形态逼真的艺术效果。


连环画《智取铜井镇》选页


这部作品的不少画面都几易起稿。其中一幅描绘老百姓在衙门前观看告示的画面,张文忠构图时做了多种尝试,将告示画大字虽清楚,但没了人物和场景;告示画小了,有了人物和场景,却看不清告示上的字。最后,他以中景仰视的角度构图,告示上被百姓批的“放屁”两字醒目起来,画面中代表封建统治的硕大石狮与百姓的嘲讽、不满情绪形成鲜明对比,画面有了更多的信息和内涵。


连环画《岩竹夺宝》封面

连环画《岩竹夺宝》选页


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处理上,《西山义旗》也是独具匠心。一幅描绘县总爷刘联升被反抗的百姓打下马来撕掉衣服、向百姓磕头认罪的情节非常生动。百姓散去后,刘联升才见自己的手下从远处和厕所钻出来,顿时火冒三丈:“你们这些狗东西,早就跑了,不来保护老爷!”就是这一情节,画家将五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及其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被骂的丁兵傻直地站在刘总爷面前手脚都不知怎么放,而刘总爷背后的一个丁兵,正一脸虔诚地提起衣服帮总爷穿,右旁的一个丁兵却捂嘴窃笑眼前的一切——是笑同伙挨了骂?还是笑上司被打了?更为微妙的是,远处一个丁兵正从教堂的门缝探出头来——老百姓走了吗?胆怯的心理跃然纸上。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情节,画家却把它延伸开来,深刻地揭示出封建专制制度下官与兵、主与奴的关系,以及盘剥与欺诈、凶残与无奈的社会本质。


绘图本《松游小唱》封面


还有一幅反映农民领袖余栋臣被清兵用计捉住的画面。之前,张文忠曾以多种画面绘出,但深感缺点什么,就在远处增加了余妻骑马飞奔前去报信的“镜头”。紧急的气氛有了,但左看右看他又不满意,反复思考后又在左下角画了一个欲拔大刀、两眼充满杀气的清兵。清兵的凶残和余栋臣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从画面呼之欲出。而这,已是他画的第九张画稿。正是这种“画不惊人誓不休”的创作态度和描绘生活的独特视角,成功地塑造出余栋臣、张桂山等鲜活的艺术形象,将清末农民反帝抗清的壮丽画卷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绘图本《松游小唱》选页


如果说《西山义旗》是张文忠传统造型功力的显现,那么《卓玛找雨神》就是张文忠在传统绘画基础上的新的探索。《卓玛找雨神》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描写藏族小姑娘卓玛在干旱年月,历经千辛万苦为百姓找雨神的故事。


根据题材,张文忠反复酝酿后,以中西画法相结合、装饰性构图进行了创作。他用洗练的线条勾勒人物的衣纹,又用素描的手法、细密的线条描绘山石、树木,形成明快的立体透视和强烈的疏密对比,再以适当的黑色块面描摹衣饰和环境。黑白灰三色的构成,使整个画面响亮而明快、简洁又清朗,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卓玛找雨神》在手法上的创新,使该作品在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受到评委的青睐,荣获二等奖。


数十年来,张文忠无论是在内江市歌舞团当美工,还是在内江书画院做画师,乃至退休后,他从没停止过连环画创作,迄今已创作出版了60多部连环画。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其中甘苦自知,“连环画创作使我对绘画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无疑为我的中国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矿藏’。”在张文忠眼中,艺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