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进展!华中科技大学14项成果登上国际权威期刊,实力"起飞"!

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长期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近期,学校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一起去看看吧。

1.物理学院祝雪丰副教授团队在《科学》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4月12日,《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和创新研究院祝雪丰副教授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合作研究成果:《扩散系统中反宇称时间对称性》(Anti-parity-time symmetry in diffusive systems)。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2014级博士生彭玉桂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祝雪丰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信作者。

该研究为强散射体系、质量输运和热传导等扩散系统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领域,为对称性理论延伸到波动体系之外其他体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

2.朱增伟教授团队发现强磁场下石墨电输运行为的新进展

3月29日,《物理评论X》(Physical Review X在线刊发了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朱增伟教授的论文"石墨在90T:强耦合激子配对的证据"(Graphite in 90T: Evidence for Strong-Coupling Excitonic Pairing)。华中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朱增伟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该研究中,朱增伟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强磁场下半金属石墨中的电子行为,发现了一个新的"相"——"C相"

3.协和医院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研究论文

3月13日,协和医院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Poly(ADP-ribose) polymerase 1 accelerates vascular calcification by upregulating Runx2"论文。

此研究揭示了PARP1在慢性肾病患者血管钙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从而为解决肾病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和恶化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

4.《自然·通讯》刊发陈炜课题组实现钙钛矿电池高稳定性的金属电极策略

3月11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陈炜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化学惰性的铋界面层提升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A chemically inert bismuth interlayer enhances long-term stability of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1161)。

该工作是解决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体系中金属电极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进展。消除金属电极的不稳定隐患,对于逐步解决钙钛矿电池器件的整体稳定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5.材料学院徐鸣团队合作研究成果在《自然-催化》上发表

3月4日,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atalysis以"高密度活性位点和高效传质的铁-氮-碳电催化剂用于高性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题,刊发了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徐鸣教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水江澜教授在燃料电池非铂催化剂领域的合作成果,报道了一种超高性能铁基燃料电池催化剂。

该研究是将纳米碳材料制备技术的融合理念拓展至能源材料制造领域的成功案例,对于未来开发高性能的非铂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刘大彪课题组发现蜘蛛丝遇湿扭转新特性

3月1日,土木学院力学系刘大彪课题组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科学》(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蜘蛛丝用作湿度驱动的扭转致动器"(Spider dragline silk as torsional actuator driven by humidity)的研究论文。刘大彪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何玉明教授指导了该项研究,硕士生郑诗敏、本科生余淼和余龙腾参与了该项研究。

这一发现可以启发人们设计出新颖的扭转驱动器或人造肌肉,并有助于开发新型传感器、智能纺织品或绿色能源设备。

7.协和医院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研究论文

2月28日,协和医院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了"Circulating myocardial microRNAs from infarcted hearts are carried in exosomes and mobilise bone marrow progenitor cells"研究,该团队承担、团队PI程敏副教授为第一作者。

此项研究成果将为心肌梗塞等致命性心脏病的治疗、尤其是干细胞介导的心肌损伤修复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8.《自然•通讯》刊发周印华课题组调控准二维钙钛矿垂直相分布策略

2月20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印华教授课题组关于准二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新成果,该论文题为《通过表面修饰空穴传输层调节准二维钙钛矿薄膜垂直相分布》(Tailoring vertical phase distribution of quasi-two-dimensional perovskite films via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hole-transporting layer)。

文章利用4-溴重氮苯四氟硼酸盐修饰PEDOT:PSS空穴传输层表面(BrB-PEDOT:PSS),利用重氮盐分子与酸性的磺酸基团反应,保持了钙钛矿溶液胶体的性质,得到了具有垂直相分布结构的准二维钙钛矿薄膜,提高了薄膜内的电荷传输速度。

9.李德慧课题组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二维钙钛矿窄带光电探测器新成果

2月18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刊发了光电信息学院李德慧教授课题组研究论文:Self-trapped state enabled filterless narrowband photodetections in 2D layered perovskite single crystals。李德慧为文章通讯作者,光电信息学院博士生李俊泽为第一作者,博士后王军,博士生马佳琪,硕士生沈宏志、李璐都参了与此项工作。此项工作进一步拓展了二维钙钛矿材料在光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

10.刘士勇副教授团队在RNA编码潜能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月11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 在线刊发了物理学院刘士勇副教授研究团队题为《CPPred:基于RNA序列全局描述的编码潜能预测工具》(CPPred: coding potential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global description of RNA sequenc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评估RNA编码潜能的理论计算方法CPPred。该方法基于RNA结构可能在编码潜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猜测,利用CTD编码特征来描述RNA的折叠结构。

11.《自然·通讯》杂志发表化学与化工学院谭必恩教授、王靖宇副教授等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

2月8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化学与化工学院谭必恩教授、王靖宇副教授等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可见光驱动CO2转化的多孔超交联聚合物-TiO2-石墨烯复合光催化材料》(Porous hypercrosslinked polymer-TiO2-graphene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for visible-light-driven CO2conversion)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后王绍磊、2015级硕士生许民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谭必恩、王靖宇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是唯一通讯单位。

12.《自然·通讯》刊发张智红课题组提出的免疫调控肝血窦内皮细胞抑制肿瘤肝转移新策略

2月4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张智红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蜂毒纳米颗粒免疫调控肝血窦内皮细胞抑制肿瘤肝转移" (Immune modulation of 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by melittin nanoparticles suppresses liver metasta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574)

该研究成果解决了LSEC高效靶向标记及特异性调控的难题,提出以LSEC为靶标调控肝脏免疫微环境的新方法,为肿瘤肝转移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13.马聪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突触分泌调控机制新成果

1月8日,马聪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unc18 and Munc13 serve as a functional template to orchestrate neuronal SNARE complex assembly" 的研究论文。此项成果进一步拓展了马聪教授课题组在神经递质分泌机制领域的观点,阐明了Munc18与Munc13家族蛋白调控突触分泌的分子机制和其在突触分泌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解学习记忆的成因提供了强有力的分子基础。

14.刘剑峰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线虫运动神经元对于健康与衰老调控的新成果

1月2日,在生命学院刘剑峰教授和讲座教授许献忠(密西根大学)的共同指导下,生命学院教育部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2013级博士生李广同学,以秀丽影杆线虫(C.elegans)为模型,利用遗传学以及药物学干预运动神经系统的方法成功的减缓了运功功能的衰退过程并促发了线虫寿命的延长。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IF:11.5)上,研究论文标题为"在衰老的运动神经系统中进行遗传学以及药物学干预能减缓线虫运动功能的衰退同时延长寿命" (Genetic and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the aging motor nervous system slow motor aging and extend life span in C.elegans)。

展望未来,华中科技大学继续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关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