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独家观察||接连制造刷屏爆款、四年蛰伏后复兴,台剧到底做对了什么?

很长一段时间里,台剧都未在大陆搅起风浪。但近期,几部爆款台剧在大陆接连刷屏,让人在恍然之中思考,台剧的爆发式复兴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

| 代晴

自从上一部作品《我可能不会爱你》2012年在大陆拿下收视第一,豆瓣评分8.9分之后,再无台剧可以超越其成绩。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台剧似乎都消失在观众视野中。

《我可能不会爱你》

曾几何时,台剧屡屡占据内地收视冠军的位置。九十年代,台剧《戏说乾隆》在内地创下超过50%的收视率,合拍剧《还珠格格》拿下65%的惊人收视率。

之后,从《流星花园》开始,《王子变青蛙》、《命中注定我爱你》、《命中注定我爱你》、《恶作剧之吻》等偶像剧风靡台湾本土市场,也陪伴了内地80、90后一代人的青春。从此,台剧似乎被深深地打上了偶像剧的烙印。

其实就在《我可能不会爱你》热播的2012年,台湾本土主流电视台华视却被《甄嬛传》刷新了八点档收视纪录。2015年,台湾年度收视冠军是平均收视2.24%的《武媚娘传奇》。这似乎也隐隐预示了台湾电视剧和大陆电视剧接下来数年的地位转变。

《武媚娘传奇》

经济不景气,台湾本土市场日渐萎缩,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有限的制作经费,再加上偶像剧本身发展的桎梏,台湾电视剧开始走向下坡路。而与此同时,大陆电视剧市场迎来资本时代,精良的制作和庞大的市场,让大陆电视剧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内忧外患”却让台剧逐渐消失在大陆观众的视野中。

然而,就在我们对台剧的印象依旧停留在偶像剧的标签时,最近两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我们不能是朋友》接连刷屏,大众才突然意识到,台剧早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青春偶像剧。

我们惊异于许久不见的台剧猛然华丽转身,然而这种涅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几年时间里,台剧究竟经历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

复兴的台剧

撕掉旧标签

豆瓣9.5分,近三年来最高分华语电视剧,这部被称为“两集封神”、“华语最佳”的电视剧就是《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围绕一起“无差别杀人案件”展开,凶手在影院中开枪随机射杀观众,导致9人死亡。

这部剧既不是推理刑侦剧,也不是悲情家庭剧。被无差别杀人案影响的家庭在案件发生后的故事和社会的反应,才是《我们与恶的距离》关注的焦点。短短前两集,《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涵盖了社会案件、媒体乱象、少数群体污名化、原生家庭的伤害等等极具现实冲击力的话题。

《我们与恶的距离》

各方的立场、复杂的人性、无解的善恶,在媒体的漩涡中更加迷离丛生。剧情虽然是多视角探索,但本身对各方并没有倾向,而是让观众打破关于“善”与“恶”的刻板印象,就像主创曾说:“拍这个故事的初衷,是想撕掉标签。我们没有定义谁是恶、谁是善。想认同谁,由观众自己决定。”立于偌大的社会环境,同时收于个体的价值评判,让这部台剧有了不一样的格局。

除了剧情上的张力和立意的深刻,《我们与恶的距离》在各方面的细节都做得十分出色。例如,对女主角工作的新闻编辑室的刻画,就远超悬浮的国产职场剧。标题“代驾撞死女大学生”要改成“撞死高材生”才轰动,面对突发新闻的处理都相当写实,让观众感受到新闻编辑室激烈和紧张的氛围。

而最近热度颇高的《我们不能是朋友》则讲述了一个男女主角双向出轨的故事,虽然乍一看“三观不正”,而且不乏“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狗血桥段,但是,这部剧也确实抛出了一些现实的问题:结婚前遇到了真爱怎么办?如果两个人不该成为情人,也不能是朋友,那他们该成为什么?

《我们不能是朋友》

就像导演说的,创作这部剧就是要用偶像剧的华丽外壳,去探讨内心的人性挣扎。《我们不能是朋友》对于男女主角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十分细腻,欲拒还迎的摇摆,灰色地带的挣扎,都把观众深深拽入这种情绪之中。这也是《我们不能是朋友》和一些无脑发糖、毫无逻辑剧情拼凑起来的青春偶像剧之差别所在。

从曾经的梦幻偶像剧到现在的残酷现实题材,对现实、对人性、对社会的剖析和观照,面对发展的颓势,台剧决绝地撕下过去旧的标签,对内容加深立意、扩大格局,对制作精雕细琢、千锤百炼,至此才真正华丽转身,走向复兴之路。

四年的蛰伏

跳出舒适区

其实,早在偶像剧时代,台剧就已经有了将内容逐渐向现实靠拢的意识,《命中注定我爱你》的“便利贴女孩”形象和《败犬女王》中的“大龄剩女”形象,都是在偶像剧的载体上,融入了不少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而这种偶像剧+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就是《我可能不会爱你》。

2015年开始,金钟奖获奖剧集的风向开始发生了转变。以前几乎年年是偶像剧,而在2015年,《出境事务所》入围七项金钟奖,《麻醉风暴》夺下四项金钟奖,而两部剧集都是典型的职业类型剧,《出境事务所》是以殡葬行业礼仪师为主角,《麻醉风暴》则聚焦台湾医疗体系。

《出境事务所》

而2016年《植剧场》系列电视剧的推出,使台剧真正在类型上实现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而掀起内容升级的大浪潮。“植剧场”的口号是“台湾电视剧一场温柔的革命”。“植剧场”总监制王小棣曾对媒体表示:“‘植剧场’就是希望大家一起成长,有一些争执,来一点刺激,让我们呼吸新鲜空气。”

事实证明,这场温柔的革命成效斐然。《植剧场》第一季的主题为“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和“原著改编”,每一个类型有两部作品,全系列一共8部52集。在2017年的第52届台湾电视金钟奖中,“植剧场”仅凭前四部单元剧就获得了24项大奖提名。

其中,由杨丞琳主演的《荼蘼》是“植剧场”的第一篇,讲述了任职泡面公司的郑如薇面临事业与爱情的选择。该剧采用“平时时空”的方式,以AB方案两种视角同时进行,上线第一集就获得了9.2的高分。

可以说在“植剧场”之后,台剧打开了新的局面,源源不断的新鲜元素注入,为台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内容上,台剧开始向现实生活、社会延伸,改编优秀小说,致力于打造优质的类型剧;形式上,台剧开始进行大胆的实验性探索,多为短小精悍的单元剧,从一开始学习日韩的套路,到现在颇有英美剧的格局。

据悉,《我们与恶的距离》编剧曾花5个月时间进行了一次“大数据剧本案”,又用了1年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亲自拜访40个样本做采访,2年多时间的剧本才成型。制作团队投资近300万打造了主场景“SBC品味新闻台”,内部还原度极为逼真。

在整个电视行业的集体努力之下,台剧这两年都有拿得出手的佳作,如改编自杨青矗小说《工厂女儿圈》的电视剧《奇迹的女儿》,讲述加工区女工雨鹃,辍学离开农村踏入工厂之后的生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被称为“台版黑镜”,用科幻的手法深刻描述了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在这些优秀剧集的累积和铺垫之下,终于,《我们与恶的距离》爆发了,这一次爆发中巨大的力量正是来自这四年蛰伏的积蓄。四年的成长和转变、内容变革、大胆创新、跳出舒适圈、实现涅槃重生,这些都离不开台剧创作者们在没落时期的果敢和初心。

多维的合作输出

化解市场桎梏

虽然台剧有复兴之象,但是仅靠几部爆发出来的优秀剧集,仍然难以突破台湾影视市场存在的硬伤。

受经济发展影响,台剧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再加上地域限致,台剧的本土市场十分有限,而且台剧基本只能在棚内拍摄。随之而来的,是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从陈乔恩、林依晨等金钟视后,到“偶像剧教母”柴智屏,优秀的演员、制作人仍然在逃离台湾,来到大陆发展,这种恶性循环依旧是台湾影视业面临的困境。归根结底,市场的桎梏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并发症,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现状。

本土市场弊病繁多,台湾影视业目前的化解之道是积极寻求外在的合作和输出。“植剧场”推出的同年,8部剧都售至Netflix,在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新西兰,以及欧洲、亚洲部分国家播出,这极大地开拓了台剧的海外市场,扩大了台剧的影响力。

2017年的《通灵少女》是台湾公共电视与HBO Asia、新加坡联合制播的剧集,在台湾本土拿下2017年收视率冠军,最终发行至亚洲19个国家和地区。而这次爆火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也是与HBO合拍的,在台湾公视、HBO Asia、CATCHPLY ON DEMAND三大平台同步播出。

《通灵少女》

这种积极的合作与台湾OTT市场的繁荣不无关系,Netflix、爱奇艺台湾站、LiTV、酷瞧和CHOCO TV等播出平台的纷纷入局,虽然在短期对电视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长远来看,OTT混战下日益激烈的竞争,正是对制作者提高台剧质量的有效推动力。

与大陆合作方面,《荼蘼》和《麻醉风暴2》等台剧被腾讯视频采购。爱奇艺也买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奇迹的女儿》等剧集,还在台湾成立专门的工作部,未来不仅在播出上,在制作上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台湾方面的合作。

而能够成功的输出的基础是以剧集质量为保障的,“很高兴我们的会员能透过如植剧场的高品质作品,亲眼见证到最优秀的台湾影视叙事功力。”Netflix内容采购副总裁对台媒表示。找到输出渠道和合作方的台剧制作方,将更加潜心保障剧集的质量,因为这才是一切向好的开端。

通过对优质内容的坚持、对外部市场的开拓,让小体量的台剧在被“市场低迷、资金不足、人才流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颓势下,暂时扭转了局面,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而仅靠这几部优质剧集想要完全重回台剧的巅峰时刻,是不太现实的。未来台剧还需要根据现下的市场局势,重新确定自身的定位,探索长远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