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重修巴黎圣母院之思

文:李孜

ID:BMR2004

巴黎圣母院作为巴黎的标志性文化建筑,被一场大火毁坏,给巴黎的春天蒙上了阴霾。

巴黎圣母院凝结了人们不同的认知与感情寄托,现在要集全球之智来重建这座建筑尖塔,当然不能只满足在它的功能上和空间上的修复,而是要创造一个当下,甚至未来的社区,从巴黎到法国,乃至全球都认同的想象。

巴黎之乱

2008年,我跟随导师参与了巴黎的总体规划(Grand Paris Plan 2030), 构思巴黎在 2030 年的城市系统。在大巴黎郊区调研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原来巴黎是这么一个背离中心的城市。

当时,巴黎地区居住人口已达到 1200 万,多数外来移民集中在郊区,与巴黎市中心隔离。这些地方往往交通不便,人们缺乏就业机会和配套设施服务等。并且,巴黎已经成为了法国社会隔阂的集中体现,包括贫富差距、种族隔阂等种种矛盾。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在战争丧失了大量劳动力,法国实行开放的移民政策,吸收了大量来自中东和北非的人口。

这些战后移民在巴黎周边郊区形成了大量孤立的社区,成为一个个充斥着暴力和意识极端化的孤岛。而移民的后代们,大量年轻人也对社会的不公表现出极大不满,甚至抵制。他们在大巴黎没有找到归属感。

2005 年 10 月,巴黎发生了以外来移民后代为主导的社会骚乱,由于影响深远也被称为“巴黎骚乱”。这是社会矛盾长期累积的结果。时任法国内政部长的萨科齐以铁腕治理当时的社会冲突,又在 2007 年他成为总统后,寄希望于一个新世纪规划——巴黎的总体规划,重建巴黎来振奋人心。

当时被邀请的十组全球顶级的咨询团队,以打通巴黎和周边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和工作,但是终究不能解决社会深层问题。

这一问题没有通过政治议程和空间规划得到解决,也体现在 2018 年年底,巴黎又陷入了一场巨大的社会运动(“黄马甲”运动 Mouvement des gilets jaunes)。在这场起因为民众反对马克龙政府提高税收特别是汽油税的社会骚乱中,首日逾 28 万人参与,被认为是法国巴黎 50 年来最大的骚乱。

从 2007 年和 2017 年的美元计价 GDP 计算,法国这十年来经济比 2008 年经济危机前缩水了约 2.9%,而底层民众和中产家庭多有波及,流离失所的城市市民越来越多,乡村经济也没有改善,反而恶化。

经济不振的背景下,法国失落的中产阶级很多被自发动员起来参与这次社会运动。2018 年 4 月,笔者当时正在巴黎,也目睹了这次运动的前兆——巴黎铁路工人大罢工。

这也说明马克龙总统的精英主义改革没有得到大众理解,再加上新政府对于产业转型的推进,比如国家企业的私有化措施,也引起了整个法国,特别是巴黎市民的反弹。同时,法国的民粹主义也发展迅速。在全球资本主义与金融系统的迅猛发展下,中产阶级们迅速被边缘化。由于长期精英政府的惰性,对于基层草根的关怀不够,让社会成为民粹主义滋生的温床。这也是一个大的全球社会转型下的缩影,包括特朗普胜选,英国脱欧等连锁反应。

复杂情感

就在这个多事之秋,巴黎圣母院哥特尖顶被火灾损毁。几乎每个法国人,甚至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十分低落。这种低落夹杂着非常复杂的感受。

一方面,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和艺术瑰宝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对于普通法国人甚至全世界的人来说,对这座建筑的了解来源于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著作《巴黎圣母院》。而这本小说正是借助 15 世纪丑恶的教会故事来反映十九世纪初法国在革命时期整个社会动荡下,底层民众与上层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

巴黎圣母院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不仅是法国甚至全人类的文化历史的结晶,同时也是深刻反思社会阶层矛盾的象征,不同的阶层对它有着不同的认知与感情寄托。

往昔,巴黎圣母院在拿破仑时期的重建,是在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崛起成为欧洲霸主之际。巴黎圣母院成为拿破仑在教皇面前自己加冕,颠覆传统,塑造“革命之子”之地,成为法兰西象征之一。而在当今这个世界风云变化之际,如何重拾法兰西的政治和文化遗产,重塑认同,势必成为一个极富挑战的问题。

关于巴黎圣母院将如何修复,不管是还原原本的面貌,还是以巴黎现代的创新传统(如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最本质的是需要重建巴黎的精神象征与社会认同。

这次修复不仅仅是把法国的文化和历史结晶重新进行展示和重现,更是在新的时代,通过对这件事的探讨,让人们参与到这座标志性建筑背后的重新认知和认同的构建上。因此,这个挑战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契机,引发法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大讨论,与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工作互相平衡。

这就注定了它不仅仅应该是政客、投资者的讨价还价,以及由几个建筑师关起门来所谓的奇思妙想,而是全巴黎人民,甚至法国人可以参与的社会契约。这就是为什么当马克龙总统宣布重金重修被损毁的圣母院时,“黄马甲”却继续走上了巴黎街头,对以重修巴黎圣母院转移人们视线,颇有微词。

那么,如何可以让民众参与到这个重建议程上来?在笔者看来,社交媒体和虚拟空间在数字时代创造了契机。不仅让法国人可以参与其中,还可以让全世界的机构和个人,在虚拟空间中有机会参与重修。

虚拟与开放

对于世界人们对巴黎圣母院的想象,已从现实走向虚拟空间。不管是 Facebook、Twitter,还是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大家都在以各种影像和文字来缅怀巴黎圣母院,以及纪念自己在巴黎的时光。甚至在游戏《刺客信条:大革命》打造的虚拟巴黎圣母院里,玩家们可以亲自参与,感受巴黎圣母院的每个细节。

从现实到虚拟、从线下到线上,巴黎圣母院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法国人对其认同的想象,成为每个人认知自己、认识社会的一面镜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也有自己的巴黎圣母院。这是巴黎圣母院给法国带来的一个契机:重构一个历史与未来的连接,一个现实与虚拟的焦点。

这让巴黎圣母院的空间想象,扩大到一个虚拟的,全世界都可以参与的平台之上。这些虚拟的构建,可以成为一个全新的空间与社会设计的契机,构想一个全新的参与进程。

这给了巴黎一个挑战和契机,也是对马克龙总统领导的政府其智慧的大考。它后面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重构的想象空间:一个巴黎人的社会认同,一个法国人的国家想象,更要引发全世界人们的精神共鸣。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对巴黎圣母院重建给予的希望。

作者李孜 ,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建筑)、设计师,著 有《O n l i n e Urbanization: Online Services in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在线城镇化:在线服务推动中国乡村转型)》一书。

(本文来自《商学院》杂志2019年5月刊)

(版权声明:“商学院”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15210618901,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5210618901。)

获取商界新鲜资讯、聆听大佬领导“心经”

揭秘大公司里的“未可知”

直通全球22家知名商学院校

这是一座开在你身边的《商学院》

《商学院》已经入驻以下平台